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就是音乐艺术,它不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讲,音乐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当你听说俄罗斯的农民从草车上拽出大提琴、从腰里抽出长笛、从背包里拿出手风琴随时可以组成一个乐队载歌载舞的时候,当你知道日本的工厂主与工人大唱《樱花》而某总经理可以指挥交响乐团的时候,当你听到美国绝大多数公民可以把有几次转调的《星条旗永不落》唱得蛮标准时,又可曾知道我们的公民有多少能唱准国歌中的三连音?由此可见,加强我们下一代音乐素质的教育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啊。
关键词:音乐艺术 素质教育 加强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经指出:“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它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掌握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想提高課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逐步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乐学以至于会学、善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就必须有和谐的学习氛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著名的北京八中音乐高级教师李存说得好:“关于音乐的一切答案都在学生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好‘设计师’和‘合作伙伴’。”
一、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
记得有篇文章《流泪的升旗手》中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位青年教师为参加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大赛而精心设计准备了一节演习课——“年、月、日”的应用,一节课基本顺利,但在最后的“巩固练习”时,他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现在离澳门回归还有多少天?”有位同学顺利计算出正确结果后,作为一名升旗手她又计算出澳门回归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一,而星期一正好是升旗手最感光荣的日子,所以她突然无所顾忌地站起来,拍打着双手欢呼:“知道吗?是星期一,是星期一呢!”这位青年教师全身一颤,怒不可遏地吼道:“太不像话了,你立即到我办公室,好好反省你的错误。”结果,以后的练习题是怎么处理的、课是怎么下的,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可想而知,那节课也算不得什么好课,因为课堂失去了和谐的气氛,效果也就明显下降。如果当时老师是坦然一笑:“怎么解释你的星期一?”也许课堂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局面,会因为老师的轻松一笑变得更有新意、更和谐、更愉悦。
二、追求师生情感的融合
我听过很多课,在我听过的课里,有很多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己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中,主体性被扼杀,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跋涉。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在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的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个性的存在。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与肯定。
在教学中,导入时“轴转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营造的是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气氛;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创设的是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和谐气氛;而在结束时,我们追求的则是情语摄魂、执卷留恋的效果。只有这样,才称的上是一节好课;只有这样,才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共鸣。
三、课堂教学的设趣、激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说来,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探索了解,掌握起来也很快。所以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内容讲解时,设计了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如在讲授“音的度数”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音本身就存在一度,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笑话:猪妈妈带了一群小猪过河,等小猪依次过河以后,猪妈妈才过河,可过河以后怎么数都不够,同学们听一下,她错在哪里?她是这样数的:“我、一、二、三、四……”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变成了笑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思考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探究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勤奋好学的一代。而我们作为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许多人把音乐看成是单纯的娱乐、消遣,音乐教育也不过是学唱几首歌和学会演奏某种乐器的技法,这是极端错误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由于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它反映的是生活的不同侧面,所以我们感受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体会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音乐艺术 素质教育 加强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经指出:“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它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掌握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想提高課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逐步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乐学以至于会学、善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就必须有和谐的学习氛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著名的北京八中音乐高级教师李存说得好:“关于音乐的一切答案都在学生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好‘设计师’和‘合作伙伴’。”
一、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
记得有篇文章《流泪的升旗手》中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位青年教师为参加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大赛而精心设计准备了一节演习课——“年、月、日”的应用,一节课基本顺利,但在最后的“巩固练习”时,他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现在离澳门回归还有多少天?”有位同学顺利计算出正确结果后,作为一名升旗手她又计算出澳门回归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一,而星期一正好是升旗手最感光荣的日子,所以她突然无所顾忌地站起来,拍打着双手欢呼:“知道吗?是星期一,是星期一呢!”这位青年教师全身一颤,怒不可遏地吼道:“太不像话了,你立即到我办公室,好好反省你的错误。”结果,以后的练习题是怎么处理的、课是怎么下的,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可想而知,那节课也算不得什么好课,因为课堂失去了和谐的气氛,效果也就明显下降。如果当时老师是坦然一笑:“怎么解释你的星期一?”也许课堂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局面,会因为老师的轻松一笑变得更有新意、更和谐、更愉悦。
二、追求师生情感的融合
我听过很多课,在我听过的课里,有很多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己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中,主体性被扼杀,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跋涉。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在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的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个性的存在。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与肯定。
在教学中,导入时“轴转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营造的是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气氛;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创设的是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和谐气氛;而在结束时,我们追求的则是情语摄魂、执卷留恋的效果。只有这样,才称的上是一节好课;只有这样,才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共鸣。
三、课堂教学的设趣、激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说来,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探索了解,掌握起来也很快。所以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内容讲解时,设计了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如在讲授“音的度数”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音本身就存在一度,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笑话:猪妈妈带了一群小猪过河,等小猪依次过河以后,猪妈妈才过河,可过河以后怎么数都不够,同学们听一下,她错在哪里?她是这样数的:“我、一、二、三、四……”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变成了笑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思考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探究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勤奋好学的一代。而我们作为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许多人把音乐看成是单纯的娱乐、消遣,音乐教育也不过是学唱几首歌和学会演奏某种乐器的技法,这是极端错误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由于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它反映的是生活的不同侧面,所以我们感受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体会人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