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研究教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个倾向:一是研究教师如何教,二是研究学生如何学。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儿童本身。习惯于按照成人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儿童,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因此,解读儿童是我们研究教学的前提。解读儿童的角度是多维的,如校园流传的童谣、儿童的日常话语、儿童的作文等,而儿童绘画作品无疑是儿童对自我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本文拟从一年级儿童的几幅绘画作品入手,试图对当代儿童进行解读,以期抛砖引玉,旨在希望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能走进儿童世界去认识儿童,并基于对当代儿童的解读去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一、解读儿童本性:充盈着善良
图2中,一只大大的冰激凌占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小朋友已经站得很高了,可还是吃不到冰激凌,大和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画面底部,小男孩又歪歪扭扭地拼出了“冰激凌”三个字的拼音,使蓝色平面增添了些许变化,整个画面极富童趣。
图4中的画,如果没有俯身去倾听小作者的心声,是很难看懂的,更谈不上欣赏了。课堂上,当老师问这位一年级小男孩为什么要把圆苹果画成方形的时候,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他家里的苹果老是会滚到地上去,会留下一个伤疤。他就想,如果树上结出来的苹果都是方的,放在桌上就不会滚了,即使把很多苹果堆在一起也不会再滚了。所以我们看到,在两棵苹果树之间,还有很多方苹果高高地堆放在一起。
正是由于小男孩在生活中遇到了圆形苹果会滚落到地上的现象,所以他才会画出这样的画来。近来,我们不断地听到“教育要回归生活”的呼声。或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在笔者看来,儿童自身是处在不断学习状态之中的,而他的学习是基于生活的,是充满生活经验的,有时候,“没有人教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学。没有人刻意教他,但周围的生活、大人的言行,都是学习的内容和来源”。他的绘画,只是他对学习结果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表达而已。
因此,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就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学校教育只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加经验的机会。
四、解读儿童生活:充盈着呼唤
图5的画面显得有点模糊,除了画面中间站着的那个脸上带着微笑的男孩子,其他什么也看不清了。孩子是这样来解释这幅画的:他画的是家里停电后自己在玩溜溜球的情景。他还告诉老师,他非常喜欢玩溜溜球和看动画片,但妈妈总要他做很多作业。有一天,家里停电后他玩了好长时间,高兴极了。
孩子的解释让我们明白了一切,画面模糊、黑暗是因为他画的是停电后的情景。绘画的主题是他在玩溜溜球,他脸上的笑容,是他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我们在看懂了孩子的绘画作品的同时,也听到了孩子的声音。我们可以想象,他平时都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繁重的课业负担让他过早地结束了童年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幅绘画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唤,他渴望童年,他渴望自由,他渴望幸福。但现实中,他除了一堆抽象的符号以及由此带来的符号暴力,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想要追问的是,谁剥夺并异化了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是老师?是学校?是家长?是社会?尽管在当前儿童发出的呼唤的声音是微小的,但笔者还是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倾听得到。
一、解读儿童本性:充盈着善良
图2中,一只大大的冰激凌占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小朋友已经站得很高了,可还是吃不到冰激凌,大和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画面底部,小男孩又歪歪扭扭地拼出了“冰激凌”三个字的拼音,使蓝色平面增添了些许变化,整个画面极富童趣。
图4中的画,如果没有俯身去倾听小作者的心声,是很难看懂的,更谈不上欣赏了。课堂上,当老师问这位一年级小男孩为什么要把圆苹果画成方形的时候,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他家里的苹果老是会滚到地上去,会留下一个伤疤。他就想,如果树上结出来的苹果都是方的,放在桌上就不会滚了,即使把很多苹果堆在一起也不会再滚了。所以我们看到,在两棵苹果树之间,还有很多方苹果高高地堆放在一起。
正是由于小男孩在生活中遇到了圆形苹果会滚落到地上的现象,所以他才会画出这样的画来。近来,我们不断地听到“教育要回归生活”的呼声。或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在笔者看来,儿童自身是处在不断学习状态之中的,而他的学习是基于生活的,是充满生活经验的,有时候,“没有人教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学。没有人刻意教他,但周围的生活、大人的言行,都是学习的内容和来源”。他的绘画,只是他对学习结果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表达而已。
因此,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就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学校教育只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加经验的机会。
四、解读儿童生活:充盈着呼唤
图5的画面显得有点模糊,除了画面中间站着的那个脸上带着微笑的男孩子,其他什么也看不清了。孩子是这样来解释这幅画的:他画的是家里停电后自己在玩溜溜球的情景。他还告诉老师,他非常喜欢玩溜溜球和看动画片,但妈妈总要他做很多作业。有一天,家里停电后他玩了好长时间,高兴极了。
孩子的解释让我们明白了一切,画面模糊、黑暗是因为他画的是停电后的情景。绘画的主题是他在玩溜溜球,他脸上的笑容,是他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我们在看懂了孩子的绘画作品的同时,也听到了孩子的声音。我们可以想象,他平时都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繁重的课业负担让他过早地结束了童年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幅绘画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唤,他渴望童年,他渴望自由,他渴望幸福。但现实中,他除了一堆抽象的符号以及由此带来的符号暴力,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想要追问的是,谁剥夺并异化了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是老师?是学校?是家长?是社会?尽管在当前儿童发出的呼唤的声音是微小的,但笔者还是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倾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