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测量了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探究性别、年级、成绩、社会支持等与幸福感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提高高中生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 社会支持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08-03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身价千万的企业老总说自己不幸福,因为生活虽然富裕但是没人跟自己一起分享;小城里的打工者认为自己很幸福,因为他身边有很多人关心他,他也关心着身边的其他人。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最后所追求到的目标并不能让自己得到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到幸福?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缓解我们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仅仅不到40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仍然对其定义存在一定争议。Cobb(1976)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处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Cohen和Mckay (1984)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个体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Atchley(198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总和”。刘维良(1999)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施建锋等人(2003)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目前,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来界定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的一切社会关系对个体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国内对社会支持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老年人领域内。青少年是国家将来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而且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处于中学阶段的高中生,他们有着巨大的学习负担,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都很大,很多高中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或者挫折而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如失眠、焦虑等,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高中生心理健康非常值得关注。主观幸福感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调查当前高中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研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我们为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建议与方法,而这便是我们本次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杭州、南宁等城市的高中学生77名,均自愿参与调查。其中男性40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17.4±1.25周岁。
(二)工具
研究使用的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成绩等。第二部分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根据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于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修改而得,总共10个题目,包括客观支持(2,6,7三题)、主观支持(1,3,4,5四题)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三题)三个因素。根据量表总分来判定社会支持程度。总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肖水源和杨德森(1987)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研究发现,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题的一致性系数介于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第三部分为幸福感测量,分为两个题目,分别测量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的主观幸福感,采用到7点量表计分。
(三)程序
以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77份问卷。剔除未按要求作答(勾选了两项或未完成问卷全部题目)或随意作答(全部只勾选相同选项)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70份。其中男性37份,女性33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计分方法
社会支持量表按照肖水源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计分方法进行计分,得到总分作为被试的社会支持指标。幸福感使用评定幸福感的两个问题的分数相加,使用总分作为幸福感指标。按照成绩把被试分为三组,成绩分别位于年级前20%、年级 21%~80% 以及年级 80% 以后。
(二)不同分组的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级、成绩分组,然后对被试之间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对男女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的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M男=33.1,M女=35.0,t=1.256,df=68,p>0.05);幸福感男性比女性略高,但差异亦不显著(M男=9.8,M女=9.3,t=0.745,df=68,p>0.05)。对各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无显著差异(F=0.982,df=2,p>0.05),幸福感亦无显著差异(F=1.301,df=2,p>0.05)。
(三)社会支持和成绩与幸福感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成绩分组,以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对幸福感的影响显著(F=3.251,df=2,p< 0.05),学习成绩越好,幸福感越强。对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相关亦显著(r=0.419,p<0.001),说明社会支持越多,幸福感越强。
根据不同成绩分组中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可以绘制得到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成绩较好或中等时,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不明显,但成绩较差的一组中,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三、讨论
首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各个不同分组的社会支持的差异均不显著,与我们所设置的其他变量之间均无关。这说明社会支持是独立的一个变量,不受到我们所采用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这能够排除分析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关系时可能存在的受到中间变量影响的可能。
对学习成绩和社会支持的分析符合我们的预期。成绩对幸福感有所影响,成绩越好的高中生幸福感越高。说明成绩是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一个因素,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成绩是衡量其成就的最有力的指标。成绩好的高中生能够从高分中获得自我满足,得到自己和外界的认可,满足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无法从成绩上获得满足,缺少了高中生最为主要的证明其价值的来源,他们必须寻找其他来源来满足心理需求,所以平均幸福感较低。而相似地,社会支持也是如此。社会支持为高中生提供理解、包容、社交等需要的满足,它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所以社会支持高的学生感到更幸福。
成绩和社会支持都对幸福感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呢,我们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只有在成绩位于年级后20%的学生中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尤其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如同前文所述,成绩较差的学生缺少成绩作为自我价值的肯定,容易感受到自我得不到认同的痛苦,缺少这一幸福感来源,所以幸福感较低;而此时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使其得到理解和包容,得到认可,幸福感便得到大幅提高。相反,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能够从成绩中获得足够的幸福感,从而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大大降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成绩是高中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与我们预期所不相符的是,不同年级之间的幸福感不存在差异。所以常说的“黑色高三”的学生并不比其他时候更不幸福。从统计数据来看,高三学生幸福感甚至高于另外两个年级,尽管差异并不显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高中生对高三的焦虑和恐惧是不必要的。老师、家长和同学都不需要渲染高三的可怕,如果这样只会给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大的压力,给高三的学生不良暗示。
幸福感在男女之间也无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性别与幸福感之间无关。
这些结果启示我们,要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需要更多地注重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尤其是成绩排名在最后20%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成绩作为高中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这一因素无法给高中生带来幸福感时,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帮助。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异常心理。幸福感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指标,值得我们重视。本研究显示,成绩较好的学生普遍幸福感较高,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足够和适当的社会支持能够使其幸福感得到提高。这对于提高高中生幸福感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高中生幸福感得到提高,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成长为更健康、幸福的人。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被试容量较小,这可能导致结果无法代表总体的情况。但研究中的抽样方式多样,被试中不仅包括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并且包含了不同城市的高中生。所以即使不能够完全代表全国高中生,我们认为研究结果仍可以大致反映我国城市高中生的情况。此外,各个成绩分组中的被试数量不够均衡,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偏差。但各分组中的被试均达到了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各成绩分段的情况。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成绩较差的高中生群体,这对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高中生的幸福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
(2)高中生的幸福感与成绩、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不同成绩的高中生,他们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有所不同,成绩较差的高中生幸福感受到社会支持的更大影响。
【参考文献】
[1]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
[2]Cohen.S.,McKay.G..Social support,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1984(4)
[3]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4]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
[5]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19871(4)
【作者简介】 黎夏岚(1990- )女,广西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高中生 社会支持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08-03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身价千万的企业老总说自己不幸福,因为生活虽然富裕但是没人跟自己一起分享;小城里的打工者认为自己很幸福,因为他身边有很多人关心他,他也关心着身边的其他人。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最后所追求到的目标并不能让自己得到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到幸福?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缓解我们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仅仅不到40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仍然对其定义存在一定争议。Cobb(1976)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处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Cohen和Mckay (1984)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个体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Atchley(198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总和”。刘维良(1999)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施建锋等人(2003)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目前,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来界定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的一切社会关系对个体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国内对社会支持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老年人领域内。青少年是国家将来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而且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处于中学阶段的高中生,他们有着巨大的学习负担,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都很大,很多高中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或者挫折而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如失眠、焦虑等,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高中生心理健康非常值得关注。主观幸福感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调查当前高中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研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我们为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建议与方法,而这便是我们本次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杭州、南宁等城市的高中学生77名,均自愿参与调查。其中男性40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17.4±1.25周岁。
(二)工具
研究使用的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成绩等。第二部分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根据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于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修改而得,总共10个题目,包括客观支持(2,6,7三题)、主观支持(1,3,4,5四题)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三题)三个因素。根据量表总分来判定社会支持程度。总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肖水源和杨德森(1987)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研究发现,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题的一致性系数介于0.89~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第三部分为幸福感测量,分为两个题目,分别测量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的主观幸福感,采用到7点量表计分。
(三)程序
以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77份问卷。剔除未按要求作答(勾选了两项或未完成问卷全部题目)或随意作答(全部只勾选相同选项)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70份。其中男性37份,女性33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计分方法
社会支持量表按照肖水源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计分方法进行计分,得到总分作为被试的社会支持指标。幸福感使用评定幸福感的两个问题的分数相加,使用总分作为幸福感指标。按照成绩把被试分为三组,成绩分别位于年级前20%、年级 21%~80% 以及年级 80% 以后。
(二)不同分组的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级、成绩分组,然后对被试之间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对男女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的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M男=33.1,M女=35.0,t=1.256,df=68,p>0.05);幸福感男性比女性略高,但差异亦不显著(M男=9.8,M女=9.3,t=0.745,df=68,p>0.05)。对各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无显著差异(F=0.982,df=2,p>0.05),幸福感亦无显著差异(F=1.301,df=2,p>0.05)。
(三)社会支持和成绩与幸福感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成绩分组,以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对幸福感的影响显著(F=3.251,df=2,p< 0.05),学习成绩越好,幸福感越强。对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相关亦显著(r=0.419,p<0.001),说明社会支持越多,幸福感越强。
根据不同成绩分组中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可以绘制得到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成绩较好或中等时,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不明显,但成绩较差的一组中,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三、讨论
首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各个不同分组的社会支持的差异均不显著,与我们所设置的其他变量之间均无关。这说明社会支持是独立的一个变量,不受到我们所采用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这能够排除分析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关系时可能存在的受到中间变量影响的可能。
对学习成绩和社会支持的分析符合我们的预期。成绩对幸福感有所影响,成绩越好的高中生幸福感越高。说明成绩是影响高中生幸福感的一个因素,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成绩是衡量其成就的最有力的指标。成绩好的高中生能够从高分中获得自我满足,得到自己和外界的认可,满足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无法从成绩上获得满足,缺少了高中生最为主要的证明其价值的来源,他们必须寻找其他来源来满足心理需求,所以平均幸福感较低。而相似地,社会支持也是如此。社会支持为高中生提供理解、包容、社交等需要的满足,它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所以社会支持高的学生感到更幸福。
成绩和社会支持都对幸福感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呢,我们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只有在成绩位于年级后20%的学生中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尤其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如同前文所述,成绩较差的学生缺少成绩作为自我价值的肯定,容易感受到自我得不到认同的痛苦,缺少这一幸福感来源,所以幸福感较低;而此时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使其得到理解和包容,得到认可,幸福感便得到大幅提高。相反,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能够从成绩中获得足够的幸福感,从而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大大降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成绩是高中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与我们预期所不相符的是,不同年级之间的幸福感不存在差异。所以常说的“黑色高三”的学生并不比其他时候更不幸福。从统计数据来看,高三学生幸福感甚至高于另外两个年级,尽管差异并不显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高中生对高三的焦虑和恐惧是不必要的。老师、家长和同学都不需要渲染高三的可怕,如果这样只会给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大的压力,给高三的学生不良暗示。
幸福感在男女之间也无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性别与幸福感之间无关。
这些结果启示我们,要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需要更多地注重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尤其是成绩排名在最后20%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成绩作为高中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这一因素无法给高中生带来幸福感时,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帮助。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异常心理。幸福感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指标,值得我们重视。本研究显示,成绩较好的学生普遍幸福感较高,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足够和适当的社会支持能够使其幸福感得到提高。这对于提高高中生幸福感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高中生幸福感得到提高,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成长为更健康、幸福的人。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被试容量较小,这可能导致结果无法代表总体的情况。但研究中的抽样方式多样,被试中不仅包括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并且包含了不同城市的高中生。所以即使不能够完全代表全国高中生,我们认为研究结果仍可以大致反映我国城市高中生的情况。此外,各个成绩分组中的被试数量不够均衡,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偏差。但各分组中的被试均达到了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各成绩分段的情况。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成绩较差的高中生群体,这对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高中生的幸福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
(2)高中生的幸福感与成绩、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不同成绩的高中生,他们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有所不同,成绩较差的高中生幸福感受到社会支持的更大影响。
【参考文献】
[1]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
[2]Cohen.S.,McKay.G..Social support,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1984(4)
[3]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4]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
[5]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19871(4)
【作者简介】 黎夏岚(1990- )女,广西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