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提问的艺术。一个高质量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问题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学生的灵感浪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被激发出来的。一位语文老师上《两小儿辩日》,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与影子的知识,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自己则站在中间。他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着我,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又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寻找答案。
二、提问的开放性
在我们今日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尤其是对“文本”的解读常局限在“条条框框”里,“权威意见”“教参”基本上成了语文学习的标准答案。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可千篇一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可见,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所以,我们不妨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来展示这样问题:“谈谈你对亲情是如何感悟的。”“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请设想一下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便会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三、提问的生活性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备学生,备他们的思想,备他们的生活。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圈子里的事,了解他们爱读什么书,爱看什么电视;了解他们是谁的“粉丝”,崇拜的偶像多是些什么人;了解他们的交友观、消费观等。也许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才能真正和他们产生共鸣,才能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激活学生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课堂上教师富有技巧的生活性提问至关重要。教师富有技巧的生活性提问,可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在教《繁星》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找出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繁星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星星对我眨眼说明什么?(3)为什么它们要小声说话?(4)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把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看繁星时的感受及文章意境。
(责 编海宇)
一、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问题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学生的灵感浪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被激发出来的。一位语文老师上《两小儿辩日》,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与影子的知识,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自己则站在中间。他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着我,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又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寻找答案。
二、提问的开放性
在我们今日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尤其是对“文本”的解读常局限在“条条框框”里,“权威意见”“教参”基本上成了语文学习的标准答案。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可千篇一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可见,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所以,我们不妨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来展示这样问题:“谈谈你对亲情是如何感悟的。”“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请设想一下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便会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三、提问的生活性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备学生,备他们的思想,备他们的生活。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圈子里的事,了解他们爱读什么书,爱看什么电视;了解他们是谁的“粉丝”,崇拜的偶像多是些什么人;了解他们的交友观、消费观等。也许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才能真正和他们产生共鸣,才能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激活学生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课堂上教师富有技巧的生活性提问至关重要。教师富有技巧的生活性提问,可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在教《繁星》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找出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繁星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星星对我眨眼说明什么?(3)为什么它们要小声说话?(4)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把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看繁星时的感受及文章意境。
(责 编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