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很抽象,有的问题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上很吃力,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数学很枯燥。这说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一定困难。教学大纲中“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把钥匙,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对于除法的两种含义不易理解和区别,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讲解第一种含义时这样演示:教师手拿8朵花,叫4个学生到前边一排站好。(这时学生感到新奇,不知老师要干什么,特别注意听。)师说:老师要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朵?怎么分?(板书“平均”)先让学生议论一会,然后老师边说边分:“分给小明一朵,再分给小强一朵,再分给小波一朵,再分给小涛一朵”。第一轮未分完,依前次分法再分一次,正好分完,每人手中2朵花。师问“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得出并板书“一朵一朵地分”)写出算式8÷4=2(朵)。接着举一例让学生照老师的分法演示一遍。讲解第M种含义时,老师手拿8朵花告诉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2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时,只有教师手中的8朵花这一条件是实的,“平均每人分给2朵”这个条件直觉不到,不易理解。同时前边又未有学生(这是要求的问题),学生分起来一定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在学生迷惑不解之际,教师的演示讲解会引起更好的注意)这时老师把小秋叫到前边,给她2朵花,再把小红叫到前边,又给她2朵花……直到把手中的花分完,前边正好是4位小朋友。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这次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得出并板书“2朵2朵地分”)写出算式8÷2=4(人)。然后出示“有花9朵,平均每人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人?”让学生分一遍加以巩固。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一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联系实际,化新为旧,以旧引新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大部分新知识都可以找到旧知识作为铺垫,以旧引新,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开始学习“比”时,老师联系实际举出较多的例子:①汽车2小时行9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小华家养鸡门只,鸭3只,鸡是鸭只数的几倍?③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每千克苹果用多少元?……这些题目都是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说成“什么除以什么”。随之告诉学生:有时我们也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什么比什么”。像上边的例子还可以说成:①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②小华家鸡和鸭只数的比是12比3。③买苹果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5比3。学习比例时再通过比的知识去过渡,使之“除法——比——比例”形成一条知识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后,我就引导学生算一算:如果给一个圆柱形水池表面贴瓷砖,算一算,贴瓷砖部分的面积有多大?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自然想到这个圆柱只有一个底。求这个圆柱形水池表面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即算出它的一个底的面积再加上一个侧面的面积即可。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油桶,他们很自然想到油桶有两个底。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也就是先算出这个圆柱两个底的面积再加上的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知识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家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把钥匙,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对于除法的两种含义不易理解和区别,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讲解第一种含义时这样演示:教师手拿8朵花,叫4个学生到前边一排站好。(这时学生感到新奇,不知老师要干什么,特别注意听。)师说:老师要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朵?怎么分?(板书“平均”)先让学生议论一会,然后老师边说边分:“分给小明一朵,再分给小强一朵,再分给小波一朵,再分给小涛一朵”。第一轮未分完,依前次分法再分一次,正好分完,每人手中2朵花。师问“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得出并板书“一朵一朵地分”)写出算式8÷4=2(朵)。接着举一例让学生照老师的分法演示一遍。讲解第M种含义时,老师手拿8朵花告诉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2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时,只有教师手中的8朵花这一条件是实的,“平均每人分给2朵”这个条件直觉不到,不易理解。同时前边又未有学生(这是要求的问题),学生分起来一定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在学生迷惑不解之际,教师的演示讲解会引起更好的注意)这时老师把小秋叫到前边,给她2朵花,再把小红叫到前边,又给她2朵花……直到把手中的花分完,前边正好是4位小朋友。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这次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得出并板书“2朵2朵地分”)写出算式8÷2=4(人)。然后出示“有花9朵,平均每人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人?”让学生分一遍加以巩固。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一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联系实际,化新为旧,以旧引新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大部分新知识都可以找到旧知识作为铺垫,以旧引新,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开始学习“比”时,老师联系实际举出较多的例子:①汽车2小时行9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小华家养鸡门只,鸭3只,鸡是鸭只数的几倍?③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每千克苹果用多少元?……这些题目都是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说成“什么除以什么”。随之告诉学生:有时我们也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什么比什么”。像上边的例子还可以说成:①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②小华家鸡和鸭只数的比是12比3。③买苹果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5比3。学习比例时再通过比的知识去过渡,使之“除法——比——比例”形成一条知识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后,我就引导学生算一算:如果给一个圆柱形水池表面贴瓷砖,算一算,贴瓷砖部分的面积有多大?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自然想到这个圆柱只有一个底。求这个圆柱形水池表面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即算出它的一个底的面积再加上一个侧面的面积即可。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油桶,他们很自然想到油桶有两个底。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也就是先算出这个圆柱两个底的面积再加上的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知识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家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