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对教材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知识点的充分认知,对比遵义的地质构造,从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关键词】二次开发;地质构造;对比分析
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可开发的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材的二次开发意味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教材的取舍或调整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进行。宏观层次上的取舍或调整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微观层次的取舍或调整则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调整。
一、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山地的形成》,讲述的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的区别,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当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和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山地的形成》的编写是继承了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传统,从原理、成因分析开始一步步推导到现象或者是分布规律,进一步概括即从局部到整体,从成因到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那么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借助我们本土地理,结合知识点学习巩固这部分知识。
三、对《山地的形成》教材的二次开发
遵义市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500米,其中山地占了65.08%。
1.褶皱山:(连续变形)在地质构造上有松林背斜(西北部位于背斜东南翼)和遵义向斜。形成典型的褶皱山,宽缓的松林穹窿背斜形成中山、低中山山地,山岭多由砂页岩形成。
山岭之间谷地由石灰岩、白云岩形成,如新场一海龙坝谷地,排列分布方向与两侧山岭一致,呈北东向。遵义向斜轴部砂岩,抗外营力较强,形成凤凰山一碧云峰一母石囤脊状低中山山岭,中段随轴向弯曲绕折,向斜翘起端山岭呈半环状分布。
2.断块山(不连续的变形):东南部深溪镇龙坪地区形成断层丘陵与槽形谷地相间分布,如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松林背斜泥页岩形成丘陵,遵义向斜灰岩、白云岩形成槽谷。构成遵义市地形骨架。由于境内多碳酸盐岩,因受地质构造、岩性控制,岩溶地貌与流水常态侵蚀地貌呈条带状交错分布,地表往往形成溶蚀地貌。
以身边居住环境,了解课本知识,源于生活,我想,学生易于接受也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遵义府志》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二次开发;地质构造;对比分析
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可开发的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材的二次开发意味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教材的取舍或调整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进行。宏观层次上的取舍或调整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微观层次的取舍或调整则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调整。
一、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山地的形成》,讲述的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的区别,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当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和向斜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山地的形成》的编写是继承了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传统,从原理、成因分析开始一步步推导到现象或者是分布规律,进一步概括即从局部到整体,从成因到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那么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借助我们本土地理,结合知识点学习巩固这部分知识。
三、对《山地的形成》教材的二次开发
遵义市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500米,其中山地占了65.08%。
1.褶皱山:(连续变形)在地质构造上有松林背斜(西北部位于背斜东南翼)和遵义向斜。形成典型的褶皱山,宽缓的松林穹窿背斜形成中山、低中山山地,山岭多由砂页岩形成。
山岭之间谷地由石灰岩、白云岩形成,如新场一海龙坝谷地,排列分布方向与两侧山岭一致,呈北东向。遵义向斜轴部砂岩,抗外营力较强,形成凤凰山一碧云峰一母石囤脊状低中山山岭,中段随轴向弯曲绕折,向斜翘起端山岭呈半环状分布。
2.断块山(不连续的变形):东南部深溪镇龙坪地区形成断层丘陵与槽形谷地相间分布,如图: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松林背斜泥页岩形成丘陵,遵义向斜灰岩、白云岩形成槽谷。构成遵义市地形骨架。由于境内多碳酸盐岩,因受地质构造、岩性控制,岩溶地貌与流水常态侵蚀地貌呈条带状交错分布,地表往往形成溶蚀地貌。
以身边居住环境,了解课本知识,源于生活,我想,学生易于接受也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遵义府志》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