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在学生的素质的整体提高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美术课功不可没! 笔者拟就此一方面做些探究,以期能对高中美术教育的水平提高起到些许推动作用,也希望能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做些贡献!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美术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今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美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除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美术知识以及技巧外,还需要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的推动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营造审美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少动力,这样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实现,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与学生的交集仅仅是限定在讲课和听课之间,营造和谐环境就成了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以个人魅力打动学生。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讲解,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如果教师有自己的见解,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自己行为的标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创设问题让学生主动审美
问题是激发兴趣的引线,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性学习的源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审美的情趣,可以从构建问题情境人手。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索,能够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充分激活并高速运转,让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欣赏美术作品。如在组织学生对《天上人间一一宗教壁画》进行欣赏过程中,某教师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主动欣赏、探索,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你知道是世界上的宗教有哪些吗?是否看到过宗教雕塑作品?佛教石窟壁画主要涉及哪些题材?学生为了揭开这些谜底,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究性学习、欣赏。如通过对敦煌《狩猎图》的欣赏,初步了解了各种小动物是此画的主要题材,其创作表现手法以简练著称。通过详细欣赏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佛教壁画的题材主要源自于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元素,如佛的故事、传教故事、供养人、藻井图等。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探索性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欣赏、审美、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有效的激发、引导作用。
三、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美术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起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作为作品交流的平台。很多学生内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根据情况临时举行。形式也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全体学生一起,也可学生自由组合,以若干小组的形式举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且可以做出指导。这样互动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当众发言的紧张感。
四、以创作带动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他们是从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正是由于这些反差,他们渐渐发现了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的。有了这些认识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將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特定对象进行绘画创作,用创作带动欣赏,我想,只有学生真正进入到创作情境当中,才会对艺术产生真正的理解,才会真正提升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师要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接欣赏,感受、理解并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接受高尚艺术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发展注人永恒不绝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美术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今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美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除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美术知识以及技巧外,还需要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的推动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营造审美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少动力,这样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实现,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与学生的交集仅仅是限定在讲课和听课之间,营造和谐环境就成了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以个人魅力打动学生。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讲解,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如果教师有自己的见解,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自己行为的标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创设问题让学生主动审美
问题是激发兴趣的引线,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性学习的源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审美的情趣,可以从构建问题情境人手。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索,能够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充分激活并高速运转,让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欣赏美术作品。如在组织学生对《天上人间一一宗教壁画》进行欣赏过程中,某教师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主动欣赏、探索,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你知道是世界上的宗教有哪些吗?是否看到过宗教雕塑作品?佛教石窟壁画主要涉及哪些题材?学生为了揭开这些谜底,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究性学习、欣赏。如通过对敦煌《狩猎图》的欣赏,初步了解了各种小动物是此画的主要题材,其创作表现手法以简练著称。通过详细欣赏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佛教壁画的题材主要源自于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元素,如佛的故事、传教故事、供养人、藻井图等。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探索性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欣赏、审美、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有效的激发、引导作用。
三、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美术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起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作为作品交流的平台。很多学生内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根据情况临时举行。形式也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全体学生一起,也可学生自由组合,以若干小组的形式举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且可以做出指导。这样互动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当众发言的紧张感。
四、以创作带动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他们是从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正是由于这些反差,他们渐渐发现了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的。有了这些认识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將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特定对象进行绘画创作,用创作带动欣赏,我想,只有学生真正进入到创作情境当中,才会对艺术产生真正的理解,才会真正提升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师要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接欣赏,感受、理解并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接受高尚艺术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发展注人永恒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