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其后创作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内容梗概
《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1931年,当时巴金27岁。作品以“五四”运动高潮后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故事梗概如下: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該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人物介绍
1.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2.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但最后在克安、克定的不肖和觉民、觉慧的反抗中走向灭亡。
3.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4.觉民
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5.琴
原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觉民的恋人。
6.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做事,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7.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8.李瑞珏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9.冯乐山
又称冯老太爷,孔教会的头面人物。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向高老太爷要漂亮的鸣凤做姨太太。鸣凤反抗自尽,婉儿被顶替送给他当姨太太。后又向高老太爷提亲,想强行包办自己的侄孙女与觉民的婚事,因觉民等的大胆反抗未果。
名段阅读
折 梅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面走。走出房门下了石阶,进了花园的外门,一直往花园里去了。
他进了一道月洞门。一座大的假山立在他的面前,脚下是石子铺的路,路分左右两段。他向左边走去。路是往上斜的,并不宽,但很曲折,路的尽处是一个山洞。他走出洞来便看见路往下斜,同时一股清香扑到他的鼻端。眼前一片浅红色。这是一片梅林,红白两种梅花开得正繁。他走进了梅林,踏着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用手披开垂下的树枝,在梅林里面慢步闲走。
他无意间抬起头,看见前面远远地有蓝色的东西晃动。他披开下垂的树枝向那个地方走去。他走了几步,便认出来那是一个人。那个人正在弯曲的石桥上走着,显然是向他这一面走过来。他看见了来人的全身,他还看见垂在背后的辫子。这是鸣凤。他看见鸣凤正在折一枝往下垂的梅花。
“鸣凤,你在这儿做什么?”他带笑地问。
鸣凤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那枝梅花上面,不曾看见他走近。她忽然听见他的声音,不觉吃惊地松了手来看他。她看见来的是觉慧,便放心地笑了笑,说:“我说是哪个?原来是三少爷。”她又伸手去把那根枝子折断了,拿在手里看了看。“哪个喊你折的?为什么在这时候才来折,不在早晨折呢?”
“太太喊我折的,说是姑太太要,等一会儿二少爷带去。”鸣凤说着看见左边有一枝,花很多,形状也好,便伸手去折,但是她的身子短了一点够不着。
“你看,那有一支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着旁边树上一指。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指望去。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他几步便爬上树去。一只脚站在分枝的地方,一只脚踏住一根粗壮的枝子,把近中央的那一根粗的树枝夹在两腿中间,伸出一只手去折,但是手还抓不到那枝花。他便缩回手去。树枝大大地动了一下,花朵纷纷地往下落。他听见鸣凤在下面叫:“三少爷,当心点,当心点!”
“不要怕。”他说着便放开腿,把右手紧紧挽住近中央的那根树枝,先把左脚提起,在另一树枝上重重地踏了两下,试试看树枝是否载得起他,然后把右脚也移了过去。他俯下身子折那枝花,折了三下才把那一枝折断,拿在手里。他又把右脚移回到先前的那根树枝上,埋头去看下面,正看见鸣凤的仰着的脸。
技法探微
1.缜密的情节结构
《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地位与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描写的推动。
2.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热情是小说抒情色彩的基础。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写、控诉和揭露的,这构成了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小说当中,使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其后创作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内容梗概
《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1931年,当时巴金27岁。作品以“五四”运动高潮后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故事梗概如下: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該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人物介绍
1.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2.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但最后在克安、克定的不肖和觉民、觉慧的反抗中走向灭亡。
3.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4.觉民
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5.琴
原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觉民的恋人。
6.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做事,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7.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8.李瑞珏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9.冯乐山
又称冯老太爷,孔教会的头面人物。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向高老太爷要漂亮的鸣凤做姨太太。鸣凤反抗自尽,婉儿被顶替送给他当姨太太。后又向高老太爷提亲,想强行包办自己的侄孙女与觉民的婚事,因觉民等的大胆反抗未果。
名段阅读
折 梅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面走。走出房门下了石阶,进了花园的外门,一直往花园里去了。
他进了一道月洞门。一座大的假山立在他的面前,脚下是石子铺的路,路分左右两段。他向左边走去。路是往上斜的,并不宽,但很曲折,路的尽处是一个山洞。他走出洞来便看见路往下斜,同时一股清香扑到他的鼻端。眼前一片浅红色。这是一片梅林,红白两种梅花开得正繁。他走进了梅林,踏着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用手披开垂下的树枝,在梅林里面慢步闲走。
他无意间抬起头,看见前面远远地有蓝色的东西晃动。他披开下垂的树枝向那个地方走去。他走了几步,便认出来那是一个人。那个人正在弯曲的石桥上走着,显然是向他这一面走过来。他看见了来人的全身,他还看见垂在背后的辫子。这是鸣凤。他看见鸣凤正在折一枝往下垂的梅花。
“鸣凤,你在这儿做什么?”他带笑地问。
鸣凤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那枝梅花上面,不曾看见他走近。她忽然听见他的声音,不觉吃惊地松了手来看他。她看见来的是觉慧,便放心地笑了笑,说:“我说是哪个?原来是三少爷。”她又伸手去把那根枝子折断了,拿在手里看了看。“哪个喊你折的?为什么在这时候才来折,不在早晨折呢?”
“太太喊我折的,说是姑太太要,等一会儿二少爷带去。”鸣凤说着看见左边有一枝,花很多,形状也好,便伸手去折,但是她的身子短了一点够不着。
“你看,那有一支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着旁边树上一指。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指望去。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他几步便爬上树去。一只脚站在分枝的地方,一只脚踏住一根粗壮的枝子,把近中央的那一根粗的树枝夹在两腿中间,伸出一只手去折,但是手还抓不到那枝花。他便缩回手去。树枝大大地动了一下,花朵纷纷地往下落。他听见鸣凤在下面叫:“三少爷,当心点,当心点!”
“不要怕。”他说着便放开腿,把右手紧紧挽住近中央的那根树枝,先把左脚提起,在另一树枝上重重地踏了两下,试试看树枝是否载得起他,然后把右脚也移了过去。他俯下身子折那枝花,折了三下才把那一枝折断,拿在手里。他又把右脚移回到先前的那根树枝上,埋头去看下面,正看见鸣凤的仰着的脸。
技法探微
1.缜密的情节结构
《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地位与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描写的推动。
2.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热情是小说抒情色彩的基础。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写、控诉和揭露的,这构成了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小说当中,使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