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艾灸对WD伴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升白作用效果明显,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体能增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穴位艾灸;肝豆状核变;白细胞;升白作用;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基因缺陷定位在第13对染色体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发病率(0.5-3/10万)较高的少数几种可治性遗传病之一。三十多年来,我院脑病科开创了中西医综合驱铜治疗方案,有其独到的治疗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1千余病例。在长期的收治过程中,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多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尤以白细胞减少较为显著,其严重制约驱铜药物的连续使用,切脾患者手术的实施,大大影响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并加大了治疗的难度目前关于肝豆状核变性伴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升白细胞的有效方法未见有文献报道。目前主要运用西药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中成药地榆升白片等常规治疗方法,临床运用效果有限,且升白细胞维持时间不长,患者长期服用药物难以坚持,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又存在着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逐渐重视应用艾灸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WD患者,经血细胞学检查,白细胞<4.0×109/L,年龄≥8岁,神志清楚,感觉功能正常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排除标准
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及造血系统原发病的,白细胞减少为4度,并伴有感染倾向者,艾灸部位皮肤有病变或者有感觉障碍的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患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0月—2018年1月肝豆状核变性伴白细胞减少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年龄8~42岁,平均年龄25.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减少症的分度、KPS评分及用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4白细胞减少症的分度标准
按照WHO规定的分度标准制定,白细胞>4.0×109/L为0度,(3~3.9)×109/L为1度,(2~2.9)×109/L为2度,(1.0~1.9)×109/L為3度,<1.0×109/L为4度。
2治疗方法
2.1取穴艾灸中选取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根据临床证型选配大椎,膈俞,脾俞或者三阴交等辅穴。
2.2灸法患者取适合体位充分暴露穴位,采用温和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施灸,灸火距皮肤约2~3cm,以患者局部温热而不灼痛,每天1次,每次灸10~20min,也可用艾盒放在穴位上方,每次灸30min,灸毕局部皮肤呈红润为度。皮肤要保持清洁无破损,注意保暖勿受凉、防烫伤,灸部有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出现大水泡时采用1mL无菌注射器抽吸后碘伏涂抹,安敷贴外贴,防止感染,1周后可自行愈合。
2.3疗程对照组遵医嘱应用常规升白细胞的中西药物。艾灸组连续艾灸14d,对1~2度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只采取艾灸方法,停用一切升白细胞药物,或者是升白细胞药物治疗10d无效时配合应用艾灸治疗;对3~4度重度患者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升白药物。观察周期为14d,2组患者都分别于治疗后第14d监测血常规,并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疗前、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疗效判断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升白细胞作用的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有效:治疗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白细胞上升<0.5×109/L,临床症状无好转。
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结果,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所有统计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
5疗效观察
2组患者升白细胞作用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数都较前升高,但艾灸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组升白细胞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艾灸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KPS)进行配对t检验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KP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P>0.05,提示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上无明显变化,而艾灸组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讨论
WD患者大多伴有白细胞减低,主要是因为肝豆状核变性多伴脾功能亢进,以及长期使用驱铜药物(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抗精神剂(如氯氮平,氯丙嗪等)等药物毒副作用,加之久病气血亏虚导致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因此能快速有效提升白细胞是保证患者实施长期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灸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温通经络、祛散寒邪、温补益气、扶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预防疾病、保健强身之功。《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人强,真气虚则入病,真气脱则入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壮阳补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关研究显示,持续施灸能激活多种酶的活性,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并长期维持,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而且,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艾灸可促进神经-体液调节,保护机体造血功能,增加白细胞的生成、释放、分布,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与中西药相比,疗效稳定、价格便宜、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在稳定快速升白细胞同时,还可强身健体,增强体能,改善伴随症状,以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扶正祛邪之功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WD患者来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
[2]陈曦,梁秀玲.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进展.中风与神经疾病标志.2011,21(2):190
[3]石元洪,胡纪源,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进展.医学综述.2006,12(3):161
[4]邓宏,龙顺钦,等.艾灸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9(6):90
[5]孙国杰.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7
[6]林文注.实验针灸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63
[7]版本号三.灸的药理与机体防御的关系.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4):1
关键词:穴位艾灸;肝豆状核变;白细胞;升白作用;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基因缺陷定位在第13对染色体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发病率(0.5-3/10万)较高的少数几种可治性遗传病之一。三十多年来,我院脑病科开创了中西医综合驱铜治疗方案,有其独到的治疗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1千余病例。在长期的收治过程中,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多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尤以白细胞减少较为显著,其严重制约驱铜药物的连续使用,切脾患者手术的实施,大大影响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并加大了治疗的难度目前关于肝豆状核变性伴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升白细胞的有效方法未见有文献报道。目前主要运用西药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中成药地榆升白片等常规治疗方法,临床运用效果有限,且升白细胞维持时间不长,患者长期服用药物难以坚持,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又存在着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逐渐重视应用艾灸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WD患者,经血细胞学检查,白细胞<4.0×109/L,年龄≥8岁,神志清楚,感觉功能正常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排除标准
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及造血系统原发病的,白细胞减少为4度,并伴有感染倾向者,艾灸部位皮肤有病变或者有感觉障碍的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患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0月—2018年1月肝豆状核变性伴白细胞减少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年龄8~42岁,平均年龄25.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减少症的分度、KPS评分及用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4白细胞减少症的分度标准
按照WHO规定的分度标准制定,白细胞>4.0×109/L为0度,(3~3.9)×109/L为1度,(2~2.9)×109/L为2度,(1.0~1.9)×109/L為3度,<1.0×109/L为4度。
2治疗方法
2.1取穴艾灸中选取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根据临床证型选配大椎,膈俞,脾俞或者三阴交等辅穴。
2.2灸法患者取适合体位充分暴露穴位,采用温和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施灸,灸火距皮肤约2~3cm,以患者局部温热而不灼痛,每天1次,每次灸10~20min,也可用艾盒放在穴位上方,每次灸30min,灸毕局部皮肤呈红润为度。皮肤要保持清洁无破损,注意保暖勿受凉、防烫伤,灸部有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出现大水泡时采用1mL无菌注射器抽吸后碘伏涂抹,安敷贴外贴,防止感染,1周后可自行愈合。
2.3疗程对照组遵医嘱应用常规升白细胞的中西药物。艾灸组连续艾灸14d,对1~2度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只采取艾灸方法,停用一切升白细胞药物,或者是升白细胞药物治疗10d无效时配合应用艾灸治疗;对3~4度重度患者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升白药物。观察周期为14d,2组患者都分别于治疗后第14d监测血常规,并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疗前、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疗效判断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升白细胞作用的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有效:治疗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白细胞上升<0.5×109/L,临床症状无好转。
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结果,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所有统计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
5疗效观察
2组患者升白细胞作用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数都较前升高,但艾灸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组升白细胞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艾灸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KPS)进行配对t检验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KP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P>0.05,提示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上无明显变化,而艾灸组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讨论
WD患者大多伴有白细胞减低,主要是因为肝豆状核变性多伴脾功能亢进,以及长期使用驱铜药物(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抗精神剂(如氯氮平,氯丙嗪等)等药物毒副作用,加之久病气血亏虚导致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因此能快速有效提升白细胞是保证患者实施长期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灸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温通经络、祛散寒邪、温补益气、扶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预防疾病、保健强身之功。《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人强,真气虚则入病,真气脱则入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壮阳补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关研究显示,持续施灸能激活多种酶的活性,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并长期维持,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而且,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艾灸可促进神经-体液调节,保护机体造血功能,增加白细胞的生成、释放、分布,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与中西药相比,疗效稳定、价格便宜、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在稳定快速升白细胞同时,还可强身健体,增强体能,改善伴随症状,以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扶正祛邪之功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WD患者来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
[2]陈曦,梁秀玲.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进展.中风与神经疾病标志.2011,21(2):190
[3]石元洪,胡纪源,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进展.医学综述.2006,12(3):161
[4]邓宏,龙顺钦,等.艾灸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9(6):90
[5]孙国杰.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7
[6]林文注.实验针灸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63
[7]版本号三.灸的药理与机体防御的关系.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