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诵作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从小学到初中都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语文素养的培养被严重忽视,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处于一个尴尬地位,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提高朗诵教学的地位,重视朗诵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长大后深情并茂地朗诵美文,开口读是我们接触语言、了解语言的最直接方式。而对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朗诵是他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阶段延续朗诵教学会让他们迅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持学习兴趣,能明显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2.朗诵是提升语感的有效方法
反复诵读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诵,文章里的词汇、语言搭配、句法句式、语气格调等都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将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功利一点说,这种语感的形成将会让学生在高考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和写作模块上占据优势。
3.朗诵是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维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语文学科而言,朗诵一篇好文章是实现和作者心灵对话、情感沟通的最重要的方法。
1.教师层面
一是朗诵教学方法单一。传统高中语文朗诵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选择播放录音、视频等音像资料来给学生们上课。然而音频视频的质量先不说,只是这样相对单一的方式并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常常是听完录音,看完视频就结束了,开始进行课文讲解,播放朗诵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并没有起到朗诵真正应有的作用。只听而不让学生去读去模仿去感受,这样的方式是无效的。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们对朗诵的热情,从而失去朗诵的兴趣。
二是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制约。朗诵不只是单纯地读出来,而是要有感情地去读,是在对作品熟悉且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最好。因此,要上好一节朗诵课并不容易,对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学生层面
上了高中以后,家长、老师包括学生自己都无时不在提醒着他们正式进入了三年备考阶段。于是,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时间都被用在能够快速提高分数的方法上。而朗诵教学的教学成果却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持之以恒,自觉形成朗诵习惯,养成阅读兴趣之后才能见效的。因此,很多学生放弃了这种“浪费”时间的学习方式,对老师布置的朗诵任务置之不理,无动于衷,即使做,也是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教师不重视朗诵,对学生的朗诵能力培养缺乏引导,因此,学生原本就不多的朗诵兴趣也泯灭了,教学过程回到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语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采用多种朗诵方式,打开学生朗诵能力的大门
朗诵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上课需求采用不同的朗诵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全面提高学生朗诵能力。如新课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探索作品,自己发现问题;针对需要记诵的较长的古文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准确地读出原文,不丢字、不加字,让学生专注于原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熟悉之后可以形成语感;对精彩的段落可以指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或者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较短的古诗,可以熟读背诵,领悟不同诗人的风格;若是遇到合适的优美散文还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文字与音乐交织的美感。
总之,针对不同的课堂需求,教师应灵活应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參与课堂,多互动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注意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朗诵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能大大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重视范读,创设朗读情境
教师的范读是朗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教师的范读往往是最直观的为学生传递作品情感的方式,比录音更直接,也更有感染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课堂上对比听录音和教师范读两种方式,前者学生有时反而容易走神,而后者却很少有学生开小差。这无关教师的语音面貌或朗诵技巧,而是教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学生不仅能听到教师声音中情感的传递,还能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更加直观地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美。
教师的范读最需要的是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努力地传达其中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创设朗读情境将帮助教师做好范读,让教师的范读更具感染力。比如诗歌范读前可先“知人论事”一番,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帮助体味其中的情感;比如可借助多媒体,如音乐、图片来呈现出诗歌、散文中的意境,像《雨巷》《荷塘月色》等就特别适合;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影视片断后范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境,如《鸿门宴》《短歌行》等。
3.开展多种朗诵活动,提供展示机会
只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朗诵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开展多种朗诵活动,将朗诵作为一项专门的、常规的活动,为它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朗诵能力。
比如,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专门拿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可以让学生朗诵学过的诗歌,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诗歌的内容不限,表演形式也不限,可以配乐,可以单人,也可以合诵……总之,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会给你大大的惊喜。另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特殊节假日举办不同主题的朗诵比赛或者美文分享会。这样无形中既提高了他们的朗诵技巧,又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从而爱上语文。
像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感情的活动都是大受欢迎的。因此,有时候不妨慢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朗诵,尽情表达,尽情释放。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枯燥的。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中不应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应快乐地学习,有兴趣地学,在做中学。
★作者通联:福建诏安第一中学。
一、朗诵教学的重要性
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长大后深情并茂地朗诵美文,开口读是我们接触语言、了解语言的最直接方式。而对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朗诵是他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阶段延续朗诵教学会让他们迅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持学习兴趣,能明显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2.朗诵是提升语感的有效方法
反复诵读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诵,文章里的词汇、语言搭配、句法句式、语气格调等都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将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功利一点说,这种语感的形成将会让学生在高考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和写作模块上占据优势。
3.朗诵是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维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语文学科而言,朗诵一篇好文章是实现和作者心灵对话、情感沟通的最重要的方法。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制约朗诵教学的因素
1.教师层面
一是朗诵教学方法单一。传统高中语文朗诵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选择播放录音、视频等音像资料来给学生们上课。然而音频视频的质量先不说,只是这样相对单一的方式并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常常是听完录音,看完视频就结束了,开始进行课文讲解,播放朗诵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并没有起到朗诵真正应有的作用。只听而不让学生去读去模仿去感受,这样的方式是无效的。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们对朗诵的热情,从而失去朗诵的兴趣。
二是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制约。朗诵不只是单纯地读出来,而是要有感情地去读,是在对作品熟悉且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最好。因此,要上好一节朗诵课并不容易,对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学生层面
上了高中以后,家长、老师包括学生自己都无时不在提醒着他们正式进入了三年备考阶段。于是,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时间都被用在能够快速提高分数的方法上。而朗诵教学的教学成果却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持之以恒,自觉形成朗诵习惯,养成阅读兴趣之后才能见效的。因此,很多学生放弃了这种“浪费”时间的学习方式,对老师布置的朗诵任务置之不理,无动于衷,即使做,也是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教师不重视朗诵,对学生的朗诵能力培养缺乏引导,因此,学生原本就不多的朗诵兴趣也泯灭了,教学过程回到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语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行朗诵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诵方式,打开学生朗诵能力的大门
朗诵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上课需求采用不同的朗诵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全面提高学生朗诵能力。如新课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探索作品,自己发现问题;针对需要记诵的较长的古文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准确地读出原文,不丢字、不加字,让学生专注于原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熟悉之后可以形成语感;对精彩的段落可以指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或者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较短的古诗,可以熟读背诵,领悟不同诗人的风格;若是遇到合适的优美散文还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文字与音乐交织的美感。
总之,针对不同的课堂需求,教师应灵活应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參与课堂,多互动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注意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朗诵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能大大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重视范读,创设朗读情境
教师的范读是朗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教师的范读往往是最直观的为学生传递作品情感的方式,比录音更直接,也更有感染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课堂上对比听录音和教师范读两种方式,前者学生有时反而容易走神,而后者却很少有学生开小差。这无关教师的语音面貌或朗诵技巧,而是教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学生不仅能听到教师声音中情感的传递,还能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更加直观地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美。
教师的范读最需要的是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努力地传达其中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创设朗读情境将帮助教师做好范读,让教师的范读更具感染力。比如诗歌范读前可先“知人论事”一番,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帮助体味其中的情感;比如可借助多媒体,如音乐、图片来呈现出诗歌、散文中的意境,像《雨巷》《荷塘月色》等就特别适合;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影视片断后范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境,如《鸿门宴》《短歌行》等。
3.开展多种朗诵活动,提供展示机会
只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朗诵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开展多种朗诵活动,将朗诵作为一项专门的、常规的活动,为它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朗诵能力。
比如,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专门拿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可以让学生朗诵学过的诗歌,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诗歌的内容不限,表演形式也不限,可以配乐,可以单人,也可以合诵……总之,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会给你大大的惊喜。另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特殊节假日举办不同主题的朗诵比赛或者美文分享会。这样无形中既提高了他们的朗诵技巧,又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从而爱上语文。
像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感情的活动都是大受欢迎的。因此,有时候不妨慢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朗诵,尽情表达,尽情释放。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枯燥的。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中不应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应快乐地学习,有兴趣地学,在做中学。
★作者通联:福建诏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