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将国家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因此,发挥历史教学的实际用意意义重大。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内容更为丰富,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为了极大的改善历史教学的现状,更好的发挥出初中历史的教学意义,积极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忧患意识教学,唤醒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完善个人认知能力,提升自我忧患意识,更加懂得珍惜生活。本文结合忧患意识教学的意义,以及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憧憬,总结出更为全面、实用的忧患意识教学方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忧患意识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忧患与机遇并存。为了让下一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中,需要对历史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通过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更加直观的认识。忧患意识是我国经济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个人成长中的思想教育。忧患意识教学更是将个人和文化的忧患思维放大,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接触的机会,对历史教学有个全新的认知,从而满足时代发展,为历史教学指明前进的道路,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忧患意识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忧患意识教学是居安思危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过程[1]。忧患意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更加深厚的意义。在古代历史,忧患意识作为统治者前进的动力,在现代历史,忧患意识是国民思想进步的象征。因此,忧患意识与初中历史教学相互结合,具有更加直观的意义。其次,忧患意识教学是爱国情怀的体现。忧患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历史事件进程比对,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不易,更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2]。另外,忧患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没有民族责任感的民族是不幸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忧患意识教学,通过为学生灌输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加具备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忧患意识教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讲,都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学应用现状
忧患意识是民族文化象征,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将忧患意识教学和初中生相连,让学生在思想成熟的过程中,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更加高尚的道德思想[3]。忧患意识教学虽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但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原因和认识能力的关系,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历史教学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总结方式在忧患意识的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历史课堂教学与患意识教学目标完美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当其冲,要具备靈敏的反应能力,及时将忧患意识教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整理,果断的在实际教学中投入使用,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和忧患意识教学目标的完美对接。其次,教师在忧患意识教学中要变通自身的思想,将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例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封建时期社会现象,近代历史的动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不易,看到历史进程的可贵,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思想,形成忧患意识。例如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可以渗透当下的“港独”、“藏独”、“台独”分裂祖国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教育。因此,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学的目标进行匹配,通过教学思维的不断转变和完善,实现两者的完美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发挥忧患意识教学的意义。
(二)课外历史与忧患意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实现初中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为目的,教师则需要通过课外延伸这一策略,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开展历史竞赛、讲爱国人士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报设计和教室装饰设计,让学生将历史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与忧患意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初中历史的忧患意识教学不但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关系到民族的存亡[4]。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忧患意识教学的质量。忧患意识教学与历史教学相互结合,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同时课外历史知识的摄入也同样重要。课外历史主要以历史资料、历史影像,以及野史为主。正因为课外历史的多样性,趣味性,才能更加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生课外的自我学习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思维,让学生深切的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三)历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的结合
现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的概念稍微有所偏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首先要明确忧患意识这一工作的必要性,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为了将这一观念纠正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知识的教授与考察的知识点,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忧患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进行奴隶制或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与结束的历史知识讲解时,通过对历史古迹、文物的普及和说明,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同时对待一些有争议的史事、野史和暴政等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共鸣,体会到目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不能忘本、随意挥霍,居安思危,形成忧患意识。
四、整合历史课堂知识,突出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教材的编纂和选择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课时需要结合教材概括和提炼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来突出教科书籍对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加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具体形象的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各种光辉事迹的有效途径。例如每年的端午节,用来纪念古代为国家献身的伟大人物屈原,近千年来,我国人民始终铭记着如同屈原一般的爱国人士,寄托着人们对他的哀思和民族的忧患之情。
五、结束语
忧患意识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培养自身的忧患教学思维,实现自我思想和主题思想对接。在实际开展中,教师和学校要认识到运用中的缺陷,根据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进一步实现忧患意识与历史教学的对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建安.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8,000(089):157-157.
[2] 查吉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2018(91):99-99.
[3] 陈丽玲.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探究[D].2018(11):11-12.
[4] 任登科,李冠仪.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新课程(中),2019(7):77-7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忧患意识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忧患与机遇并存。为了让下一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中,需要对历史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通过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更加直观的认识。忧患意识是我国经济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个人成长中的思想教育。忧患意识教学更是将个人和文化的忧患思维放大,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接触的机会,对历史教学有个全新的认知,从而满足时代发展,为历史教学指明前进的道路,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忧患意识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忧患意识教学是居安思危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过程[1]。忧患意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更加深厚的意义。在古代历史,忧患意识作为统治者前进的动力,在现代历史,忧患意识是国民思想进步的象征。因此,忧患意识与初中历史教学相互结合,具有更加直观的意义。其次,忧患意识教学是爱国情怀的体现。忧患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历史事件进程比对,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不易,更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2]。另外,忧患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没有民族责任感的民族是不幸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忧患意识教学,通过为学生灌输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加具备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忧患意识教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讲,都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学应用现状
忧患意识是民族文化象征,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将忧患意识教学和初中生相连,让学生在思想成熟的过程中,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更加高尚的道德思想[3]。忧患意识教学虽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但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原因和认识能力的关系,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历史教学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总结方式在忧患意识的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历史课堂教学与患意识教学目标完美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当其冲,要具备靈敏的反应能力,及时将忧患意识教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整理,果断的在实际教学中投入使用,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和忧患意识教学目标的完美对接。其次,教师在忧患意识教学中要变通自身的思想,将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例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封建时期社会现象,近代历史的动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不易,看到历史进程的可贵,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思想,形成忧患意识。例如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可以渗透当下的“港独”、“藏独”、“台独”分裂祖国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教育。因此,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学的目标进行匹配,通过教学思维的不断转变和完善,实现两者的完美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发挥忧患意识教学的意义。
(二)课外历史与忧患意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实现初中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为目的,教师则需要通过课外延伸这一策略,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开展历史竞赛、讲爱国人士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报设计和教室装饰设计,让学生将历史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与忧患意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初中历史的忧患意识教学不但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关系到民族的存亡[4]。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忧患意识教学的质量。忧患意识教学与历史教学相互结合,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同时课外历史知识的摄入也同样重要。课外历史主要以历史资料、历史影像,以及野史为主。正因为课外历史的多样性,趣味性,才能更加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生课外的自我学习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思维,让学生深切的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三)历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的结合
现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的概念稍微有所偏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首先要明确忧患意识这一工作的必要性,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为了将这一观念纠正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知识的教授与考察的知识点,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忧患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的目标。例如,在进行奴隶制或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与结束的历史知识讲解时,通过对历史古迹、文物的普及和说明,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同时对待一些有争议的史事、野史和暴政等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共鸣,体会到目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不能忘本、随意挥霍,居安思危,形成忧患意识。
四、整合历史课堂知识,突出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教材的编纂和选择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课时需要结合教材概括和提炼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来突出教科书籍对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加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具体形象的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各种光辉事迹的有效途径。例如每年的端午节,用来纪念古代为国家献身的伟大人物屈原,近千年来,我国人民始终铭记着如同屈原一般的爱国人士,寄托着人们对他的哀思和民族的忧患之情。
五、结束语
忧患意识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培养自身的忧患教学思维,实现自我思想和主题思想对接。在实际开展中,教师和学校要认识到运用中的缺陷,根据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进一步实现忧患意识与历史教学的对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建安.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8,000(089):157-157.
[2] 查吉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2018(91):99-99.
[3] 陈丽玲.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探究[D].2018(11):11-12.
[4] 任登科,李冠仪.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新课程(中),2019(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