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般的小木屋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007ji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哪里山水好,哪里就有图瓦人。喜爱居住于山水之间的图瓦人,从沿河而居的禾木村、白哈巴村,到依湖而居的喀纳斯村,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除了山绿水清环境优美之外,最明显的标志还是他们居住的木屋。
  


  进入有图瓦人的村庄,一眼看去就是集中排列着的尖顶方座的木头房子。建造这些房屋,全部用的是当地的原木,这些看似低矮的小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但夏凉冬暖、经济实用、便于修建,而且也成为一道表现民俗、展示与众不同建筑风格的亮丽风景。
  村子是由一排排整齐而近似相同的木屋组成。走人图瓦人的家里,你会发现建造这些房屋不需要很多时间,只要准备好所用的材料,两个男性牧民协同劳动,仅需二三天的时间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就可以完成主体建筑。这种房子除了建成需要的时间短以外,还可以随时根据主人的需要搬走,搬迁时,只要在房子的每个木头上打上明显的标号,拆除后,就可以很快地搬移到另一个地方了,把家放在马车上,马能走多远,家就能走多远,哪里美丽哪里就是他们的家,这也许就是图瓦人多住在山清水秀的原因,在这里,找一个你熟悉的牧民家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必须要走许多路,多问几次人,才能最终确定他们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因此,这里的房屋是随着牧民行走的,用当地人的戏谑话说图瓦人的家就是“长在轮子上的房子”。
  这些房子当地牧民称之为“木刻楞”,木屋全部由产自本地的原木结构搭建而成,只需要一把斧头和一把锯子,不用一根钉子和一滴胶合材料,原木也只是剥去树皮,不作任何修饰。“木刻楞”房屋通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房顶呈尖三角形主要用于滑落冬天的积雪,由于屋顶陂度大,大雪不容易积存,积雪到一定的厚度和重量时,就会自动从屋顶上滑落下来。同时,积雪底部的融雪又可以顺着尖顶伸出的沟槽流下,就是夏天的暴雨时节,雨雪水也不容易渗进居住的房屋里。图瓦人的木头房子圆木之间全部通过榫眼、沟槽环环相扣,看他们盖建如同看儿童搭建积木,对于木头槽缝之间的有些中空,他们会铺上干燥的苔藓,算是建筑用的另类水泥,苔藓密封了缝隙,兼顾了稳固性和保暖性。禾木村所在位置的海拔在1300米左右,加之处于高纬度地区,一年中大半时间都是严寒季节。当地人戏称:一年7个月寒冬,等于一年过了两个冬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木刻楞”房屋既保暖又防潮,冬暖夏凉最适合当地的气候。“木刻楞”房体四周则用被斧头砍成单扁的圆木压榫堆成,更加重要的功能是防震、防倒塌,但防火的性能极差。当阿尔泰山区发生7级地震时,一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出现倒塌裂缝等状况时,这些木制的房屋却纹丝不动、完好无损。
  据当地年长的图瓦人说,在他们祖父母那一代,也就是100年前,他们的房屋并不是目前这个样子的,固定的住房主要是半坑半屋的房屋和用草皮堆垒(图瓦人称草皮房为契目)而成的房屋两种,天气转暖时就居住在毡房里,或居住在这样的房屋里。后来,随着20世纪初俄罗斯人的陆续进入,不仅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而且他们的居住也有了根本的改变,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走进村庄就会感到,在有图瓦人生活的木屋四围,都有一个必需要有的配套设施,那就是用木头围成的栅栏。这可能是当地建筑上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栅栏上,也体现着居住在这个屋子里的图瓦人经济收入水平和主人的能力,当屋子用的木料很粗大、栅栏用规则的木板围成的,就说明这家有着很好的收入渠道和一位很有能力的男主人。如果屋子的木料很细很短,而且栅栏是用一些没有加工的细小原木围成的,可能这家的收入水平就差一些,当然这家的主人可能就有些懒惰了。
  在每家木屋的周围都有用原木围着的木栅栏,这就是房屋的附属建筑,表示栅栏内的所有地方全部属于房屋的主人,很像城市里人们所说的大院。在栅栏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他们的各种生活劳动场所,有他们居住的房屋,有供做饭的食堂,有供妇女挤奶拴牛的木架,有储存各种劳动工具的库房和冬天的菜窑,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桑拿浴房。这些供洗桑拿浴房子一般只有一间,低矮、狭窄、透气性能差,一般高度在二米以下,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里面最主要的设备是加热用的铁炉子,烧火所用的燃料都是干燥有油性的松木,炉子上放着成堆的从河里捡来的石头。
  


  还有一种建筑是牧民使用率最高的木围栏,一般情况下,图瓦人不在栅栏里堆放冬天喂养牲畜的草堆,而是就近把打下的饲草堆放在山野的草场上,用不规则的木栅栏围住,这些木质围栏用简易的木杆围成,虽然围拢随意,但是,却在围拢中有着每个家庭的标识。
  过去,许多图瓦人的地面是泥土,现在村里的许多木屋也都进行了改造,铺上了干燥厚实的自制木地板,也有人在木板上铺上地板革和地毯,这样对于防潮起了很大的作用;房屋的窗户也多用双层的玻璃镶嵌而成,能吸收很多阳光,加上冬天取暖用煤户也越来越多,因此,生活居住的条件明显改善,一些妇女因生育、生活而引发的疾病大幅度降低。许多牧民面对旅游业的兴起,自己住进窄小的厨房或库房里,却把宽敞明亮的大房屋改造成供客人居住的房间,在房间里依旧保持原有的居住风格,悬挂着本民族特色的图腾画像和各种野生动物的标本,这些房间因为价格便宜、民俗特色浓郁很受外地客人的欢迎,也有一些牧民在家里建立起了图瓦文化家访点,他们把祖先们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生产用具一一陈列出来,由专人进行讲解,观赏着实用原始的简陋用具,品尝着淳香的奶酒、聆听着原生态的歌曲、体验着不同的生活习俗,让外地的游客更贴近地感受着图瓦文化,这些自发形成的做法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
  
  图瓦人简介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 旧称“索约特人”(Conotb源自Conoh萨彦人之意),“唐努围瓦人”等。
  


  有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遗留的士兵后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与现在的图瓦共和国同属一族。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世代以放牧狩猎为主。目前,喀纳斯村和与其邻近的禾木村共居住屠2900多名围瓦人,他们使用的图瓦语属突厥语系,是中国现有的稀有语种,图瓦人信仰藏传佛教而又多“萨满”遗风。
  


  旅游小贴士
  喀纳斯景区是我国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400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这里依山傍水,建筑原始独特、风格古朴的图瓦人村落是我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村落。喀那斯年平均气温仅4℃,一月平均气温-24℃,即使夏天前往也要准备一些保暖性较好的衣物。真正想领略喀纳斯的自然美态,当属6月的花海和9月的全秋。
其他文献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
期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每当人们读到这诗句,禁不住要浮想联翩:那羌笛的音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羌族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创造性、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羌族人从一个剽悍的民族发展成为现在,一个移居于岷江大峡谷高山之巅的,与牛羊为伍,“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山地民族。    我国最著名的羌族的聚居地首推——桃坪羌寨。桃坪在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  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自高临下地俯瞰这绵延千百年时光中的印迹;人的记忆有限,无法知道自己祖先曾经在这些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发生一切。所以,人在创造这些建筑的同时,也在大肆毁坏那些在历尽千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各种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把深深的铁犁,使得我们只有在最荒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线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窑洞就是一种镶嵌在大地深处的符号。  夏末的银川非常热,就连当地老人都说从来也没有见过银川有过这么热,这么长时间的高温,我都觉得自己倒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火炉里。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路南下,所以我把自己住的小旅馆换到新市区一家更小的旅馆,就在银川的大学区内,这里有个小院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