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天书”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末。我们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在向导真谱的带领下,去寻访这些自称为“阿怒”的怒江土著民族。
  


  
  美丽的小村庄:秋那桶
  
  沿着滇西北那有着“世界上最美丽险夷、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之美称的怒江大峡谷蜿蜒北上,在云南与西藏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做:秋那桶。
  熟知秋那桶的人也许不多,但凡去过那里的人无一不被那里的自然风景所吸引。整个秋那桶村位于山谷中,所有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四周山坡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山脚下间或着几块绿油油的麦田。通过高山的豁口远远可望见那长年积雪不化的碧罗雪山。没有大都市所有的污染,这里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清晨,白纱般的雾蔼淡淡地笼罩着整个秋那桶小村,几股炊烟袅袅升起在其中,若有若无,朦朦胧胧:不远处村民放牛上山的清脆铜铃声从雾中传来,一切恍惚得让人感觉犹如在梦境中,随着太阳的升高,雾蔼退尽,明媚的阳光照得整个世界一片光亮,雪山、碧空、白云,麦田,还有那自由飞翔着的小鸟,就构成了秋那桶如诗似画般的背景。夜晚,秋那桶的星空干净得如同用水擦洗过一般,闪烁的星星出奇的亮,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夜空,感觉离得很近,仿佛伸手可及。
  然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怒族特殊的民居建筑,
  
   屋顶上的“天书”:秋那捅
  
  灿烂的阳光下,在漫坡茁壮的庄稼地里,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怒族民居,它们保持着怒族建筑朴素简洁憨厚的风格。它们的样式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与傈僳族的建筑相似,但材料用的全是木材,四围墙壁是木楞,屋顶却是覆盖木板或者石片,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秋那桶一带盛产石片,山崖上所见的石片条纹都是竖的,活像巨型图书馆放着的大天书!谁都可以去开釆使用,只要用硬器一块块一片片地剥离,挖下,再用刀削成需要的四方形、菱形、长方形就可使用。不但可供自己盖房砌墙,垒牲口圈,还可以用马帮驮到县城出售。这种石板和木板一样,可以钉铁钉,可以拧螺钉,用它做成屋顶,和普米山寨用木板铺成的房顶比较,更是另有一番风情。
  


  秋那桶村有30多户人家,以养牛和种苞谷为主,村中的供水排水系统,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竹杆一段段地相连而成,在村中的每户人家门口经过,相邻的几个人家共用一个蓄水池。
  因为交通的极度不便,这里的人们物资奇缺,生活条件很恶劣。虽然旁边有水资源极为丰富的怒江,但至今村里仍仅有三五户较富有的人家有电。村民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要从20多公里以外的丙中洛运回,并且有一半多的山路根本无法通车、只能靠徒步背回。这仅有的一条道,还是数百年的马帮驿道,可达西藏的察隅。这条驿道满是乱石、马粪和烂泥浆,有些路段一边是深深的山谷,稍有不慎,一失足必成千古恨。在这样孤寂的路,如果没有了马帮,这里就真的是与世隔绝了。
  秋那桶的村长姓杨,在他热情的带领下,我们进村到各家各户转开了。于是我们见到:
  怒族把粮仓盖在住房附近,粮仓用粗大原木紧密排列垒成,有趣的是粮仓分为两种,一种是贮藏干透的粮食,那就是在密闭的木楞房子里;更多见的却是建在屋顶平台上的,用青那桶生产的特殊石板搭出入字形的房顶,当中宽大的空间就成为既可通风又可防雨的第二粮仓,这种粮仓不但建在密闭仓房顶上,还常常筑在住屋的房顶。人们把怕水气或须干燥的新粮以及瓜果之类物品堆放在里面。每家都有一道用粗大木柱砍出阶袼的楼梯上下粮仓。
  怒家的家畜都圈养在“地下室”。他们有些挖地数尺,再把住房建得离地一二尺高,将四面通风透气的“地下室”安上栅栏和门,就是一所十分中用的牲畜栏。也有的索性把房子建在山坡脚下,房屋下斜三角的空地只要略为加工围上栅栏,就是养猪、牛、马的好地方,
  在秋那桶村寨,每家每户的院门、房门甚至牲口住的地下室大门都不尽一样。因为深山峡谷有用不完的木材、石板,他们是不惜花费力气来装饰门面的。每家的粮仓、猪圈、牛马厩、住屋都用最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用大量木料和石板造成形形色色模样,大有标新立异之势。怒族人的屋门比较矮。真谱说,怒族人认为,人死后鬼魂都是直着腰走路的,屋门做矮了,鬼魂就进不去了。
  
  好客的小村庄:秋那桶
  
  秋那桶的人们十分纯朴,对远方的客人热情而好客。好客的村长,把我们一行人拉到了他们家的火塘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置有一个火塘,永不熄灭,放上铁三脚架或是锅庄石,用于煮饭、烤火的,也是全家保护神的居所。火塘上方为神位,逢年过节要摆上祭品供神灵享用。火塘左边为家中老人的座位,在怒族人家里,是不能用脚踩火塘中的铁三脚架或锅庄石的,更不能从火塘上跨过。
  村长把我们安排到客座上落座后,端出一杯杯自家酿的酒递给我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他特意为我们做了“侠拉”。“侠拉”就是把切好的鸡肉放到锅里,用当地独有的“漆树油”爆炒,肉色炒红后,立即把米酒倒进锅里继续炒,待鸡肉吸入米酒后便可上碟。“侠拉”是怒族的美食,是和着酒做出来的,我们却有些吃不惯。
  喝至欢处,兴奋的村长举起酒杯与真谱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朋友。天黑了,村民们在村中广中间点起簧火,越来越多身着盛装的青年人围着簧火跳起欢快的舞步,男女彼此起伏的嚓亮歌声响彻秋那桶的天空……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交通的不便让秋那桶的人们生活水平低下,但也正是极度不便的交通,才让秋那桶一直以来都能保持着它的美丽与纯朴。在现实中,这是永远不可调解的矛盾。
  
  怒族简介
  恕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恕江傈傈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曲县和面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自称“恕苏”(碧江),“誓阿恕”(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恕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恕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
  溜索是恕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虫通设施。如伞恕江上已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桥梁,但溜索这种深受恕族人民青睐的传统交通工具仍然亘于恕江之上。不过,危险易断的蔑索已被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所取代了。
  
  旅游小贴士
  秋那桶村位于云南省恕江傈僳族自泊州贡山独龙族恕族自治县南中洛乡,这是恕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这里的恕族民居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屋顶是用大岩石铺成的,活像图书馆的大天书。另外,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恕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值得一游。
  丙中洛距昆明有900多公里,需转车2—3次,大约需要两天时间。从而中洛到秋那柄约有17公里,坐车需一个半小时,徒步需3-4个小时。从丙中洛乡到秋那桶村的丙察公路已经通车,价格一般是5-8元。车只能走到石门关,其余路程必须步行。友情提醒:只要不下雨,路连好走,到秋那桶的路一遇下雨就很难通行,最好带上向导。村民普遍不通汉语。
其他文献
在艺术圈,大多艺术家不需要介绍,仅就着装和神态气质你就能轻易认出他(她)的行当,而陆煜炜很特别,特别的是她那种让你一眼就倍觉亲切的邻家女孩气质。这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女孩以她七零人的带有理想主义影子的诗意和上海人的时尚,画出的作品令人一见如故,都市的空虚、隔膜与诱惑通过一个个几乎透明的身体、面孔与眼神弥漫在悲情与浪漫中,一切都是飘逸的、摩登迷离又镜头感十足这样一种气氛用窗户来分界再合适不过,它包含太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有用木料装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嗜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子二月花。  阿昌族,这个生活在白云深处的人
期刊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
期刊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