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末。我们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在向导真谱的带领下,去寻访这些自称为“阿怒”的怒江土著民族。
美丽的小村庄:秋那桶
沿着滇西北那有着“世界上最美丽险夷、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之美称的怒江大峡谷蜿蜒北上,在云南与西藏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做:秋那桶。
熟知秋那桶的人也许不多,但凡去过那里的人无一不被那里的自然风景所吸引。整个秋那桶村位于山谷中,所有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四周山坡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山脚下间或着几块绿油油的麦田。通过高山的豁口远远可望见那长年积雪不化的碧罗雪山。没有大都市所有的污染,这里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清晨,白纱般的雾蔼淡淡地笼罩着整个秋那桶小村,几股炊烟袅袅升起在其中,若有若无,朦朦胧胧:不远处村民放牛上山的清脆铜铃声从雾中传来,一切恍惚得让人感觉犹如在梦境中,随着太阳的升高,雾蔼退尽,明媚的阳光照得整个世界一片光亮,雪山、碧空、白云,麦田,还有那自由飞翔着的小鸟,就构成了秋那桶如诗似画般的背景。夜晚,秋那桶的星空干净得如同用水擦洗过一般,闪烁的星星出奇的亮,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夜空,感觉离得很近,仿佛伸手可及。
然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怒族特殊的民居建筑,
屋顶上的“天书”:秋那捅
灿烂的阳光下,在漫坡茁壮的庄稼地里,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怒族民居,它们保持着怒族建筑朴素简洁憨厚的风格。它们的样式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与傈僳族的建筑相似,但材料用的全是木材,四围墙壁是木楞,屋顶却是覆盖木板或者石片,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秋那桶一带盛产石片,山崖上所见的石片条纹都是竖的,活像巨型图书馆放着的大天书!谁都可以去开釆使用,只要用硬器一块块一片片地剥离,挖下,再用刀削成需要的四方形、菱形、长方形就可使用。不但可供自己盖房砌墙,垒牲口圈,还可以用马帮驮到县城出售。这种石板和木板一样,可以钉铁钉,可以拧螺钉,用它做成屋顶,和普米山寨用木板铺成的房顶比较,更是另有一番风情。
秋那桶村有30多户人家,以养牛和种苞谷为主,村中的供水排水系统,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竹杆一段段地相连而成,在村中的每户人家门口经过,相邻的几个人家共用一个蓄水池。
因为交通的极度不便,这里的人们物资奇缺,生活条件很恶劣。虽然旁边有水资源极为丰富的怒江,但至今村里仍仅有三五户较富有的人家有电。村民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要从20多公里以外的丙中洛运回,并且有一半多的山路根本无法通车、只能靠徒步背回。这仅有的一条道,还是数百年的马帮驿道,可达西藏的察隅。这条驿道满是乱石、马粪和烂泥浆,有些路段一边是深深的山谷,稍有不慎,一失足必成千古恨。在这样孤寂的路,如果没有了马帮,这里就真的是与世隔绝了。
秋那桶的村长姓杨,在他热情的带领下,我们进村到各家各户转开了。于是我们见到:
怒族把粮仓盖在住房附近,粮仓用粗大原木紧密排列垒成,有趣的是粮仓分为两种,一种是贮藏干透的粮食,那就是在密闭的木楞房子里;更多见的却是建在屋顶平台上的,用青那桶生产的特殊石板搭出入字形的房顶,当中宽大的空间就成为既可通风又可防雨的第二粮仓,这种粮仓不但建在密闭仓房顶上,还常常筑在住屋的房顶。人们把怕水气或须干燥的新粮以及瓜果之类物品堆放在里面。每家都有一道用粗大木柱砍出阶袼的楼梯上下粮仓。
怒家的家畜都圈养在“地下室”。他们有些挖地数尺,再把住房建得离地一二尺高,将四面通风透气的“地下室”安上栅栏和门,就是一所十分中用的牲畜栏。也有的索性把房子建在山坡脚下,房屋下斜三角的空地只要略为加工围上栅栏,就是养猪、牛、马的好地方,
在秋那桶村寨,每家每户的院门、房门甚至牲口住的地下室大门都不尽一样。因为深山峡谷有用不完的木材、石板,他们是不惜花费力气来装饰门面的。每家的粮仓、猪圈、牛马厩、住屋都用最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用大量木料和石板造成形形色色模样,大有标新立异之势。怒族人的屋门比较矮。真谱说,怒族人认为,人死后鬼魂都是直着腰走路的,屋门做矮了,鬼魂就进不去了。
好客的小村庄:秋那桶
秋那桶的人们十分纯朴,对远方的客人热情而好客。好客的村长,把我们一行人拉到了他们家的火塘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置有一个火塘,永不熄灭,放上铁三脚架或是锅庄石,用于煮饭、烤火的,也是全家保护神的居所。火塘上方为神位,逢年过节要摆上祭品供神灵享用。火塘左边为家中老人的座位,在怒族人家里,是不能用脚踩火塘中的铁三脚架或锅庄石的,更不能从火塘上跨过。
村长把我们安排到客座上落座后,端出一杯杯自家酿的酒递给我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他特意为我们做了“侠拉”。“侠拉”就是把切好的鸡肉放到锅里,用当地独有的“漆树油”爆炒,肉色炒红后,立即把米酒倒进锅里继续炒,待鸡肉吸入米酒后便可上碟。“侠拉”是怒族的美食,是和着酒做出来的,我们却有些吃不惯。
喝至欢处,兴奋的村长举起酒杯与真谱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朋友。天黑了,村民们在村中广中间点起簧火,越来越多身着盛装的青年人围着簧火跳起欢快的舞步,男女彼此起伏的嚓亮歌声响彻秋那桶的天空……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交通的不便让秋那桶的人们生活水平低下,但也正是极度不便的交通,才让秋那桶一直以来都能保持着它的美丽与纯朴。在现实中,这是永远不可调解的矛盾。
怒族简介
恕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恕江傈傈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曲县和面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自称“恕苏”(碧江),“誓阿恕”(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恕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恕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
溜索是恕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虫通设施。如伞恕江上已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桥梁,但溜索这种深受恕族人民青睐的传统交通工具仍然亘于恕江之上。不过,危险易断的蔑索已被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所取代了。
旅游小贴士
秋那桶村位于云南省恕江傈僳族自泊州贡山独龙族恕族自治县南中洛乡,这是恕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这里的恕族民居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屋顶是用大岩石铺成的,活像图书馆的大天书。另外,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恕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值得一游。
丙中洛距昆明有900多公里,需转车2—3次,大约需要两天时间。从而中洛到秋那柄约有17公里,坐车需一个半小时,徒步需3-4个小时。从丙中洛乡到秋那桶村的丙察公路已经通车,价格一般是5-8元。车只能走到石门关,其余路程必须步行。友情提醒:只要不下雨,路连好走,到秋那桶的路一遇下雨就很难通行,最好带上向导。村民普遍不通汉语。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末。我们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在向导真谱的带领下,去寻访这些自称为“阿怒”的怒江土著民族。
美丽的小村庄:秋那桶
沿着滇西北那有着“世界上最美丽险夷、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之美称的怒江大峡谷蜿蜒北上,在云南与西藏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做:秋那桶。
熟知秋那桶的人也许不多,但凡去过那里的人无一不被那里的自然风景所吸引。整个秋那桶村位于山谷中,所有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四周山坡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山脚下间或着几块绿油油的麦田。通过高山的豁口远远可望见那长年积雪不化的碧罗雪山。没有大都市所有的污染,这里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清晨,白纱般的雾蔼淡淡地笼罩着整个秋那桶小村,几股炊烟袅袅升起在其中,若有若无,朦朦胧胧:不远处村民放牛上山的清脆铜铃声从雾中传来,一切恍惚得让人感觉犹如在梦境中,随着太阳的升高,雾蔼退尽,明媚的阳光照得整个世界一片光亮,雪山、碧空、白云,麦田,还有那自由飞翔着的小鸟,就构成了秋那桶如诗似画般的背景。夜晚,秋那桶的星空干净得如同用水擦洗过一般,闪烁的星星出奇的亮,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夜空,感觉离得很近,仿佛伸手可及。
然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怒族特殊的民居建筑,
屋顶上的“天书”:秋那捅
灿烂的阳光下,在漫坡茁壮的庄稼地里,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怒族民居,它们保持着怒族建筑朴素简洁憨厚的风格。它们的样式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与傈僳族的建筑相似,但材料用的全是木材,四围墙壁是木楞,屋顶却是覆盖木板或者石片,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秋那桶一带盛产石片,山崖上所见的石片条纹都是竖的,活像巨型图书馆放着的大天书!谁都可以去开釆使用,只要用硬器一块块一片片地剥离,挖下,再用刀削成需要的四方形、菱形、长方形就可使用。不但可供自己盖房砌墙,垒牲口圈,还可以用马帮驮到县城出售。这种石板和木板一样,可以钉铁钉,可以拧螺钉,用它做成屋顶,和普米山寨用木板铺成的房顶比较,更是另有一番风情。
秋那桶村有30多户人家,以养牛和种苞谷为主,村中的供水排水系统,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竹杆一段段地相连而成,在村中的每户人家门口经过,相邻的几个人家共用一个蓄水池。
因为交通的极度不便,这里的人们物资奇缺,生活条件很恶劣。虽然旁边有水资源极为丰富的怒江,但至今村里仍仅有三五户较富有的人家有电。村民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要从20多公里以外的丙中洛运回,并且有一半多的山路根本无法通车、只能靠徒步背回。这仅有的一条道,还是数百年的马帮驿道,可达西藏的察隅。这条驿道满是乱石、马粪和烂泥浆,有些路段一边是深深的山谷,稍有不慎,一失足必成千古恨。在这样孤寂的路,如果没有了马帮,这里就真的是与世隔绝了。
秋那桶的村长姓杨,在他热情的带领下,我们进村到各家各户转开了。于是我们见到:
怒族把粮仓盖在住房附近,粮仓用粗大原木紧密排列垒成,有趣的是粮仓分为两种,一种是贮藏干透的粮食,那就是在密闭的木楞房子里;更多见的却是建在屋顶平台上的,用青那桶生产的特殊石板搭出入字形的房顶,当中宽大的空间就成为既可通风又可防雨的第二粮仓,这种粮仓不但建在密闭仓房顶上,还常常筑在住屋的房顶。人们把怕水气或须干燥的新粮以及瓜果之类物品堆放在里面。每家都有一道用粗大木柱砍出阶袼的楼梯上下粮仓。
怒家的家畜都圈养在“地下室”。他们有些挖地数尺,再把住房建得离地一二尺高,将四面通风透气的“地下室”安上栅栏和门,就是一所十分中用的牲畜栏。也有的索性把房子建在山坡脚下,房屋下斜三角的空地只要略为加工围上栅栏,就是养猪、牛、马的好地方,
在秋那桶村寨,每家每户的院门、房门甚至牲口住的地下室大门都不尽一样。因为深山峡谷有用不完的木材、石板,他们是不惜花费力气来装饰门面的。每家的粮仓、猪圈、牛马厩、住屋都用最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用大量木料和石板造成形形色色模样,大有标新立异之势。怒族人的屋门比较矮。真谱说,怒族人认为,人死后鬼魂都是直着腰走路的,屋门做矮了,鬼魂就进不去了。
好客的小村庄:秋那桶
秋那桶的人们十分纯朴,对远方的客人热情而好客。好客的村长,把我们一行人拉到了他们家的火塘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置有一个火塘,永不熄灭,放上铁三脚架或是锅庄石,用于煮饭、烤火的,也是全家保护神的居所。火塘上方为神位,逢年过节要摆上祭品供神灵享用。火塘左边为家中老人的座位,在怒族人家里,是不能用脚踩火塘中的铁三脚架或锅庄石的,更不能从火塘上跨过。
村长把我们安排到客座上落座后,端出一杯杯自家酿的酒递给我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他特意为我们做了“侠拉”。“侠拉”就是把切好的鸡肉放到锅里,用当地独有的“漆树油”爆炒,肉色炒红后,立即把米酒倒进锅里继续炒,待鸡肉吸入米酒后便可上碟。“侠拉”是怒族的美食,是和着酒做出来的,我们却有些吃不惯。
喝至欢处,兴奋的村长举起酒杯与真谱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朋友。天黑了,村民们在村中广中间点起簧火,越来越多身着盛装的青年人围着簧火跳起欢快的舞步,男女彼此起伏的嚓亮歌声响彻秋那桶的天空……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交通的不便让秋那桶的人们生活水平低下,但也正是极度不便的交通,才让秋那桶一直以来都能保持着它的美丽与纯朴。在现实中,这是永远不可调解的矛盾。
怒族简介
恕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恕江傈傈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曲县和面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自称“恕苏”(碧江),“誓阿恕”(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恕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恕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
溜索是恕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虫通设施。如伞恕江上已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桥梁,但溜索这种深受恕族人民青睐的传统交通工具仍然亘于恕江之上。不过,危险易断的蔑索已被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所取代了。
旅游小贴士
秋那桶村位于云南省恕江傈僳族自泊州贡山独龙族恕族自治县南中洛乡,这是恕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这里的恕族民居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屋顶是用大岩石铺成的,活像图书馆的大天书。另外,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恕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值得一游。
丙中洛距昆明有900多公里,需转车2—3次,大约需要两天时间。从而中洛到秋那柄约有17公里,坐车需一个半小时,徒步需3-4个小时。从丙中洛乡到秋那桶村的丙察公路已经通车,价格一般是5-8元。车只能走到石门关,其余路程必须步行。友情提醒:只要不下雨,路连好走,到秋那桶的路一遇下雨就很难通行,最好带上向导。村民普遍不通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