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前,在重庆长大的他们却在春城昆明相识相恋。情到深处,担任美军翻译的男友却突然被调往缅北二战前线,在重镇密支那的战壕里,他给国内的恋人写下一封炽热的情书,由此拉开了夫妻相守70年的世纪情缘。
2013年,他当年写下的那封情书在《重庆晚报》“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活动”中夺冠,情书中的情诗被谱成歌曲传唱,情书背后的主人公——那对9旬伉俪也在电视里露面,并向世人讲述他们被誉为“蓝桥之恋”的经典爱情……
翠湖公园见证纯美恋情,缅北战壕写下战地情书
1943年春天,云南昆明市金鸡巷一套宽敞的平房里,10多位热血青年在这里聚会,其中大多是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学生,在众多激情侃谈交织的目光中,谁都没有发现,一对青年男女脉脉对望,两双眉目含情的眼睛在互动。男孩高大挺拔,潇洒帅气,女的娇小玲珑,俏丽活泼。不一会儿,优美的舞曲响起,那个男青年走到心仪的女孩面前,面红耳赤又有些紧张地说:“小小……姐,请你跳支舞好吗?”女孩红着脸答应了。
帅气的小伙子叫曹越华,重庆人,他作为复旦大学外文系应届毕业生,经校长吴南轩举荐,在重庆被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征招,来到昆明,在设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翻译。和他眉目传情的女孩叫王德懿,也是重庆人。她经历过4所大学,也从重庆来到了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和同在联大读书的妹妹王德芬租了金鸡巷的一套平房居住。当时的昆明既是面临西南方二战中印缅区前线盟军的大本营,也是中国抗战后方的大本营,曹越华和王德懿这对热血青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识了。
那次聚会相识以后,一对原本长期生活在同一城市却不认识的青年,被战争卷入到异域他乡,碰撞出了心灵的火花。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44年7月28日,曹越华突然被调往密支那战场(中国驻印远征军反攻缅甸战役中的一个要塞)前线,命令来得突然,曹越华来不及向女友告别,在去巫家坝机场途中遇到好友程君礼(后来成为曹越华的妹夫),才在车上向他大喊一声:“我先飞到印度去了,请转告德懿。”
到达密支那的当晚,作为美军翻译,曹越华被安排到新一军新30师88团第3营为他在前线阵地上专门搭建的“人”字形战壕里。热带雨林气候多变,当时暴雨如注,霎时就灌满了水。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火光升腾、硝烟弥漫,四周的枪声、炮声、雨声交混在一起。这阵势把一个从未摸过枪的“文弱书生”推到了极度的考验之中。
到达战场的第一夜,是曹越华人生最漫长也是最难忘的一夜。他身困“水牢”,又冷又饿又疲倦,内心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远方恋人刻骨的思念。第二天,在密支那阵地战壕,他把昨晚的生死情景和感想写成了一封信,通过军邮投递了出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在昆明的王德懿接到这封信时,彻夜失眠了,她一遍遍地读着男友的情书,眼泪不停地滴落在信纸上,男友用英文所写的一首情诗更让她终生无法忘记。那首诗的中文内容是:“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您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夺的温柔。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
1945年8月,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缅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也胜利凯旋。8月28日,当曹越华和战友们乘坐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怀抱一束娇艳玫瑰的王德懿早已急不可待了,看着陆续从列车上走下来的战士,却不见恋人的身影,她望眼欲穿。
“德懿,我在这儿!”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王德懿惊回头,身穿美式军服、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友已站到了她的面前,她惊喜地叫了一声,就扑进曹越华的怀里!一对分离已久的恋人紧紧地拥抱,谁也不愿分开。
峥嵘岁月磨难多,忠贞不渝笑对人生风雨
经过那段“魂断蓝桥”式爱情的考验,曹越华与王德懿的感情更加深厚。1945年10月20日,两人在昆明喜订鸳盟,并在当日《云南日报》上刊登了“订婚启事”。10多天后,他们回到了重庆,在重庆名阁——北泉“数帆楼”举行了盛大婚礼,复旦大学第二任文学院长、我国著名翻译家伍鑫甫作为证婚人,老师、同学及双方亲属、好友100余人前来道贺,婚礼热闹非凡。
婚后,曹越华在重庆一家丝业公司从事对外贸易翻译工作,王德懿则在一家商业银行担任文秘,用现在的话说,算是“白领”阶层。他们上班的地方一个在上半城,一个在下半城,夫妻俩往返相约,为生计奔波,一起形影不离乘坐摇滚的大木船,从东水门渡过长江到玄坛庙,然后回到面对滔滔长江、依倚高岭的爱巢。
新中国成立后,曹越华与妻子双双被西南贸易部派往上海工作,曹越华在西南蚕丝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从事外贸工作,王德懿在西南贸易部驻上海土产销售处从事推销工作,夫妻俩是重庆最早一代在沿海城市建立窗口进行经贸的开拓者。
1952年年底,一向忠于职守的曹越华却被招回重庆接受审查,此后,厄运开始与他如影随形。丈夫回了重庆,王德懿在上海带两个女儿,靠一份并不高的收入维持生活。因为生活艰窘,一个女儿营养不良,患上了佝偻病,肚皮膨胀肿大;另一个女儿患上支气管炎,后来形成终身慢性病。王德懿在异乡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牵挂着丈夫,那段日子对她来说,简直是在煎熬。
一年后,王德懿回到重庆,原来的家已经被抄和占用,婆婆和全家物品都挤在一个楼梯过道间的小屋里。
在那段非常岁月里,曹越华霉运连连。1957年,他被下放到重庆南川县渔泉农村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1969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为响应号召,曹越华和妻子把两个“老三届”的女儿第一批送往农村。3年后,曹越华夫妇又把两个“新三届”的儿子送到了“广阔天地”。此时,他们的4个子女各奔东西,身边一个没留。他们与天下父母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
不久,一个让夫妻俩揪心的消息传来:16岁的小儿子在乡下由于水土不服,满脚生疮,并且化脓出血感染,病情严重,被农民社员用担架抬了十几里山路,送到公社医院进行治疗。 得知这个消息后,曹越华和妻子放心不下,经过三天两夜的奔波,才赶到小儿子下乡所在的公社。当时,正逢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公社住地经常召开“三级干部会”,旅馆早已住满,因为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曹越华和王德懿不得不在外边露天过夜。儿子病情稳定后,他们返回了重庆。时过境迁,回想起那个带着点苦涩的夏夜,曹越华和妻子觉得是那样的难忘。
十年动乱结束后,曹越华和妻子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掐指算算,新中国成立后,曹越华20多年间一直在蒙冤和运动中度过,身体和精神均受到很大摧残,可谓命运多舛。让他感动的是,无论命运多么不堪,妻子始终和他相互依靠,相亲相爱。他们的爱不受时光迁移、时政变化的袭扰,坚定地维系着心境的平静,共同抵抗着生活中的惊涛骇浪。
夕照晚霞别样红,昔日情书成经典被谱曲传唱
退休后,曹越华和老伴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朴素人生观。曹越华被本单位返聘,继续从事科研情报资料翻译工作,主编着一份专业类刊物。
曹越华英文水平了得,在中缅战场还为史迪威将军做过翻译。为了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他在社会上担任科研、医疗单位的英语教师,开办了专门的英语培训班,学生来自各行各业。
王德懿同样也在发挥着余热,退休后,她先后到一些学校参与教学管理,67岁时重返重庆大学财务处,指导年轻人尽快熟悉工作。她和丈夫毫无保留地贡献着余热,在8小时的岗位上工作到75岁。那段日子,老两口早上一同牵手出门,相互勉励,然后各自去上班。晚上在家一起做饭,然后聊工作、谈感想,彼此心灵相通,充实而愉快。
曹越华和王德懿都是读书狂,晚上,他们在各自的桌子前阅读写作,累了互相捶捶背,按按腿,说说各自的读书感悟,然后泡泡脚就寝,这样的日子美好而充实。
老两口还是一对“书痴”,经常到一些旧书市场淘书,找到一本好书,仿佛中了彩似的。夫妇俩藏书颇丰,最让曹越华庆幸的是,“文革”期间,他的藏书没有被没收毁坏。2004年,《重庆晨报》组织评选重庆十大藏书之家,曹越华王德懿以6000多册藏书名列其中。
除了读书外,足球是相伴曹越华终生的另一个爱好。他11岁喜欢上了足球,大学里是校足球队的队长,工作以后更是经常参加足球赛。即便退了休,他也组织起了老年足球队,88岁的时候还出任足球队的中锋。
对于老伴的这一喜好,王德懿不但支持,还是丈夫的铁杆“粉丝”。老伴场上踢球,她静静地坐在台阶上,凝视丈夫带球突破的“英姿”,眼神里流淌的是浓浓的关切和甜蜜。曹越华说,有老伴在场边,他踢球更有劲儿。央视《足球之夜》还专门对曹越华进行了报道,称他为“世纪足球老人”。
王德懿和老伴一样,思想上一直追求进步。早年,因为出身问题,她一直未能入党。82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此后年年当选为优秀党员。老两口和谐恩爱,近70年的婚姻生活中,很少有过红脸的时候,遇到了小矛盾,都是相互谦让。
王德懿是个慢性子,有一次,老两口去参加一个活动,行动稍迟了些,曹越华怕迟到了影响不好,就口气严厉地催促了两次,王德懿有些不高兴,出了门没有理会老伴。曹越华意识到老伴生气了,就像哄小孩一样给她讲道理,一会儿,王德懿就被哄乐了。老两口遂牵着手一同前往。
曹越华和老伴相濡以沫度过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现在的爱情有些看不懂了。一些年轻人本来有女(男)朋友了,见到另一个漂亮(帅气)的就变了心,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好,便想用他们的经历向年轻人传递一种健康的爱情观。
2013年,《重庆晚报》联合一家网站开展“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活动”,在儿女的撺掇下,曹越华和老伴把那封意义非凡的战地情书找出参赛,希望把战火纷飞的老一代人的爱情展示给下一代,传递正能量。稍稍遗憾的是,除了用英文书写的那段情诗尚在外,情书的前几页在老屋的意外失火中被焚毁。老两口通过记忆,又重新书写补齐,然后寄了出去。
不出意外,曹越华夫妇这封情书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主人公恩爱和谐的婚姻经历,在全球近3000封情书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一等奖。评委李永明说,这封情书不仅饱含老人当年对恋人的思念,也蕴藏着他对祖国的热爱,特别是英文表白,让爱情与生死之情融合到一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有一天,曹越华和老伴聊天时,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希望能把情书中的那首诗谱上曲变成歌,一直传唱下去,来引导年轻人树立真正的爱情观。为了帮助父母实现这个梦想,儿子曹庞沛联系了《中国梦想秀》节目组,《中国梦想秀》导演了解到这封情书背后的故事后,非常震撼,当即派编导来重庆面见二位老人。除了拍摄外场镜头,还和他们进行了详细沟通。
2013年11月2日,曹越华和老伴王德懿登上《中国梦想秀》,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95岁的曹越华操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当场朗读了69年前所写下的那封战地情诗,接着,96岁的王德懿准确地用中文翻译了出来。这样的情景不仅让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也把梦想大使周立波感动得单膝跪地。
随后,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曹越华和老伴的梦想成真,他们那封半个多世纪前的战地情书真的被谱上了曲变成了歌,并被周立波现场唱了出来。
那期节目播出后,曹越华和王德懿的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观众。而这对可敬可爱的老人又牵手回到了俗常的生活中。
如今,曹越华和老伴又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他们都能活到100岁,那时他们携手到首都北京看一看,让古老长城再次见证他们的经典爱情。
编辑 / 孙鲁宁
2013年,他当年写下的那封情书在《重庆晚报》“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活动”中夺冠,情书中的情诗被谱成歌曲传唱,情书背后的主人公——那对9旬伉俪也在电视里露面,并向世人讲述他们被誉为“蓝桥之恋”的经典爱情……
翠湖公园见证纯美恋情,缅北战壕写下战地情书
1943年春天,云南昆明市金鸡巷一套宽敞的平房里,10多位热血青年在这里聚会,其中大多是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学生,在众多激情侃谈交织的目光中,谁都没有发现,一对青年男女脉脉对望,两双眉目含情的眼睛在互动。男孩高大挺拔,潇洒帅气,女的娇小玲珑,俏丽活泼。不一会儿,优美的舞曲响起,那个男青年走到心仪的女孩面前,面红耳赤又有些紧张地说:“小小……姐,请你跳支舞好吗?”女孩红着脸答应了。
帅气的小伙子叫曹越华,重庆人,他作为复旦大学外文系应届毕业生,经校长吴南轩举荐,在重庆被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征招,来到昆明,在设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翻译。和他眉目传情的女孩叫王德懿,也是重庆人。她经历过4所大学,也从重庆来到了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和同在联大读书的妹妹王德芬租了金鸡巷的一套平房居住。当时的昆明既是面临西南方二战中印缅区前线盟军的大本营,也是中国抗战后方的大本营,曹越华和王德懿这对热血青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识了。
那次聚会相识以后,一对原本长期生活在同一城市却不认识的青年,被战争卷入到异域他乡,碰撞出了心灵的火花。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44年7月28日,曹越华突然被调往密支那战场(中国驻印远征军反攻缅甸战役中的一个要塞)前线,命令来得突然,曹越华来不及向女友告别,在去巫家坝机场途中遇到好友程君礼(后来成为曹越华的妹夫),才在车上向他大喊一声:“我先飞到印度去了,请转告德懿。”
到达密支那的当晚,作为美军翻译,曹越华被安排到新一军新30师88团第3营为他在前线阵地上专门搭建的“人”字形战壕里。热带雨林气候多变,当时暴雨如注,霎时就灌满了水。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火光升腾、硝烟弥漫,四周的枪声、炮声、雨声交混在一起。这阵势把一个从未摸过枪的“文弱书生”推到了极度的考验之中。
到达战场的第一夜,是曹越华人生最漫长也是最难忘的一夜。他身困“水牢”,又冷又饿又疲倦,内心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远方恋人刻骨的思念。第二天,在密支那阵地战壕,他把昨晚的生死情景和感想写成了一封信,通过军邮投递了出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在昆明的王德懿接到这封信时,彻夜失眠了,她一遍遍地读着男友的情书,眼泪不停地滴落在信纸上,男友用英文所写的一首情诗更让她终生无法忘记。那首诗的中文内容是:“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您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夺的温柔。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
1945年8月,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缅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也胜利凯旋。8月28日,当曹越华和战友们乘坐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怀抱一束娇艳玫瑰的王德懿早已急不可待了,看着陆续从列车上走下来的战士,却不见恋人的身影,她望眼欲穿。
“德懿,我在这儿!”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王德懿惊回头,身穿美式军服、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友已站到了她的面前,她惊喜地叫了一声,就扑进曹越华的怀里!一对分离已久的恋人紧紧地拥抱,谁也不愿分开。
峥嵘岁月磨难多,忠贞不渝笑对人生风雨
经过那段“魂断蓝桥”式爱情的考验,曹越华与王德懿的感情更加深厚。1945年10月20日,两人在昆明喜订鸳盟,并在当日《云南日报》上刊登了“订婚启事”。10多天后,他们回到了重庆,在重庆名阁——北泉“数帆楼”举行了盛大婚礼,复旦大学第二任文学院长、我国著名翻译家伍鑫甫作为证婚人,老师、同学及双方亲属、好友100余人前来道贺,婚礼热闹非凡。
婚后,曹越华在重庆一家丝业公司从事对外贸易翻译工作,王德懿则在一家商业银行担任文秘,用现在的话说,算是“白领”阶层。他们上班的地方一个在上半城,一个在下半城,夫妻俩往返相约,为生计奔波,一起形影不离乘坐摇滚的大木船,从东水门渡过长江到玄坛庙,然后回到面对滔滔长江、依倚高岭的爱巢。
新中国成立后,曹越华与妻子双双被西南贸易部派往上海工作,曹越华在西南蚕丝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从事外贸工作,王德懿在西南贸易部驻上海土产销售处从事推销工作,夫妻俩是重庆最早一代在沿海城市建立窗口进行经贸的开拓者。
1952年年底,一向忠于职守的曹越华却被招回重庆接受审查,此后,厄运开始与他如影随形。丈夫回了重庆,王德懿在上海带两个女儿,靠一份并不高的收入维持生活。因为生活艰窘,一个女儿营养不良,患上了佝偻病,肚皮膨胀肿大;另一个女儿患上支气管炎,后来形成终身慢性病。王德懿在异乡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牵挂着丈夫,那段日子对她来说,简直是在煎熬。
一年后,王德懿回到重庆,原来的家已经被抄和占用,婆婆和全家物品都挤在一个楼梯过道间的小屋里。
在那段非常岁月里,曹越华霉运连连。1957年,他被下放到重庆南川县渔泉农村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1969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为响应号召,曹越华和妻子把两个“老三届”的女儿第一批送往农村。3年后,曹越华夫妇又把两个“新三届”的儿子送到了“广阔天地”。此时,他们的4个子女各奔东西,身边一个没留。他们与天下父母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
不久,一个让夫妻俩揪心的消息传来:16岁的小儿子在乡下由于水土不服,满脚生疮,并且化脓出血感染,病情严重,被农民社员用担架抬了十几里山路,送到公社医院进行治疗。 得知这个消息后,曹越华和妻子放心不下,经过三天两夜的奔波,才赶到小儿子下乡所在的公社。当时,正逢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公社住地经常召开“三级干部会”,旅馆早已住满,因为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曹越华和王德懿不得不在外边露天过夜。儿子病情稳定后,他们返回了重庆。时过境迁,回想起那个带着点苦涩的夏夜,曹越华和妻子觉得是那样的难忘。
十年动乱结束后,曹越华和妻子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掐指算算,新中国成立后,曹越华20多年间一直在蒙冤和运动中度过,身体和精神均受到很大摧残,可谓命运多舛。让他感动的是,无论命运多么不堪,妻子始终和他相互依靠,相亲相爱。他们的爱不受时光迁移、时政变化的袭扰,坚定地维系着心境的平静,共同抵抗着生活中的惊涛骇浪。
夕照晚霞别样红,昔日情书成经典被谱曲传唱
退休后,曹越华和老伴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朴素人生观。曹越华被本单位返聘,继续从事科研情报资料翻译工作,主编着一份专业类刊物。
曹越华英文水平了得,在中缅战场还为史迪威将军做过翻译。为了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他在社会上担任科研、医疗单位的英语教师,开办了专门的英语培训班,学生来自各行各业。
王德懿同样也在发挥着余热,退休后,她先后到一些学校参与教学管理,67岁时重返重庆大学财务处,指导年轻人尽快熟悉工作。她和丈夫毫无保留地贡献着余热,在8小时的岗位上工作到75岁。那段日子,老两口早上一同牵手出门,相互勉励,然后各自去上班。晚上在家一起做饭,然后聊工作、谈感想,彼此心灵相通,充实而愉快。
曹越华和王德懿都是读书狂,晚上,他们在各自的桌子前阅读写作,累了互相捶捶背,按按腿,说说各自的读书感悟,然后泡泡脚就寝,这样的日子美好而充实。
老两口还是一对“书痴”,经常到一些旧书市场淘书,找到一本好书,仿佛中了彩似的。夫妇俩藏书颇丰,最让曹越华庆幸的是,“文革”期间,他的藏书没有被没收毁坏。2004年,《重庆晨报》组织评选重庆十大藏书之家,曹越华王德懿以6000多册藏书名列其中。
除了读书外,足球是相伴曹越华终生的另一个爱好。他11岁喜欢上了足球,大学里是校足球队的队长,工作以后更是经常参加足球赛。即便退了休,他也组织起了老年足球队,88岁的时候还出任足球队的中锋。
对于老伴的这一喜好,王德懿不但支持,还是丈夫的铁杆“粉丝”。老伴场上踢球,她静静地坐在台阶上,凝视丈夫带球突破的“英姿”,眼神里流淌的是浓浓的关切和甜蜜。曹越华说,有老伴在场边,他踢球更有劲儿。央视《足球之夜》还专门对曹越华进行了报道,称他为“世纪足球老人”。
王德懿和老伴一样,思想上一直追求进步。早年,因为出身问题,她一直未能入党。82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此后年年当选为优秀党员。老两口和谐恩爱,近70年的婚姻生活中,很少有过红脸的时候,遇到了小矛盾,都是相互谦让。
王德懿是个慢性子,有一次,老两口去参加一个活动,行动稍迟了些,曹越华怕迟到了影响不好,就口气严厉地催促了两次,王德懿有些不高兴,出了门没有理会老伴。曹越华意识到老伴生气了,就像哄小孩一样给她讲道理,一会儿,王德懿就被哄乐了。老两口遂牵着手一同前往。
曹越华和老伴相濡以沫度过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现在的爱情有些看不懂了。一些年轻人本来有女(男)朋友了,见到另一个漂亮(帅气)的就变了心,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好,便想用他们的经历向年轻人传递一种健康的爱情观。
2013年,《重庆晚报》联合一家网站开展“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活动”,在儿女的撺掇下,曹越华和老伴把那封意义非凡的战地情书找出参赛,希望把战火纷飞的老一代人的爱情展示给下一代,传递正能量。稍稍遗憾的是,除了用英文书写的那段情诗尚在外,情书的前几页在老屋的意外失火中被焚毁。老两口通过记忆,又重新书写补齐,然后寄了出去。
不出意外,曹越华夫妇这封情书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主人公恩爱和谐的婚姻经历,在全球近3000封情书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一等奖。评委李永明说,这封情书不仅饱含老人当年对恋人的思念,也蕴藏着他对祖国的热爱,特别是英文表白,让爱情与生死之情融合到一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有一天,曹越华和老伴聊天时,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希望能把情书中的那首诗谱上曲变成歌,一直传唱下去,来引导年轻人树立真正的爱情观。为了帮助父母实现这个梦想,儿子曹庞沛联系了《中国梦想秀》节目组,《中国梦想秀》导演了解到这封情书背后的故事后,非常震撼,当即派编导来重庆面见二位老人。除了拍摄外场镜头,还和他们进行了详细沟通。
2013年11月2日,曹越华和老伴王德懿登上《中国梦想秀》,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95岁的曹越华操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当场朗读了69年前所写下的那封战地情诗,接着,96岁的王德懿准确地用中文翻译了出来。这样的情景不仅让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也把梦想大使周立波感动得单膝跪地。
随后,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曹越华和老伴的梦想成真,他们那封半个多世纪前的战地情书真的被谱上了曲变成了歌,并被周立波现场唱了出来。
那期节目播出后,曹越华和王德懿的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观众。而这对可敬可爱的老人又牵手回到了俗常的生活中。
如今,曹越华和老伴又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他们都能活到100岁,那时他们携手到首都北京看一看,让古老长城再次见证他们的经典爱情。
编辑 / 孙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