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基点,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以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学工置换”人才培养、“混合式”人才培养,并通过构建校企合作下环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环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36-04
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议题,也是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倾力打造的重点环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重要分支,也是与市场经济关联程度最为紧密的艺术门类专业。公共装修、家庭装修市场对专科层次环艺设计人员的需求缺口很大,但从以往众多高职院校的反馈信息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力度疲软,更多的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达到高水准校企合作所应有的状态,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市场要求,企业方面普遍存在合作稳定性差和对接层次低的问题,并且由于在我国特定市场经济阶段,与艺术设计有关的企业规模往往较小,单个企业盈利能力有限且呈分散布局形态,很难像传统大工业生产类型的重工企业那样大量接受学生实习与实践。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与国内环藝设计企业的实际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
一、环艺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充分借鉴欧美的社区大学、日韩的工厂大学等成功的教学模式,依托苏州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与政府政策导向,明确自身专业的市场定位,与国内多家实力较强的装饰工程公司合作,创办了一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中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效果最为显著。双方采用校企共管共赢的新型合作模式,给予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更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权与人事参与权,共建经济效益、共建合作平台、共建师资力量、共享人员培养成果,极大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
通过对当前市场的需求与近一时期客户对室内装饰装潢风格趋向的分析,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以服务市场经济为原则,通过深入契合校企结合模式,为培养环艺设计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与企业多年的合作与实践经验,可以将历来出现的校企合作模式归类为三种: 第一种模式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即由学校层面组织牵头,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协同保障教学秩序,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企业就业。这是一种完全遵照企业生产一线需求而设置的合作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学工置换”,即学校和企业一同研讨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既需要在企业参加生产一线活动,又要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修行,在企业中设置实训基地,而院系里设置产学研为主的“一站式创业孵化园”。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第三种模式为“混合式”,是一种结合“订单式”与“学工置换”的综合模式,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两方面互动,将企业在生产一线实际的用工需求,融汇于学校的教学大纲,变成学生理论修养学习的一部分,最终使得学生把在企业生产实践获得的经验与学校的理论修养有机统一起来。上述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基于学校尊重企业文化及其合理利益,企业则需要发挥自身的产业实力,依据不同部门生产一线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协商将双方不同的诉求整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自2013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态势。早在学院与企业前期调研人才需求达成意向之时,企业就从联合培养生产实践一线人才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方面的用人考量:在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中,并不认可由学院课堂教出来的没有设计实践经历的设计师,更多接纳的是由其他具备环艺设计资质的企业跳槽而来且具备长期实践经验的人才。针对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上述意见,学院于2013年与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共33人,分批于2013-2014学年的上下学期入驻企业,接受“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初见成效,企业获得了自己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学生也以自身优异的职业素养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保障。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实施两步走的培养方案:第一步是实现学生与工人的角色互换,即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就考虑好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在课程安排方面,上午学生进驻企业实训基地或者学校创业孵化园,由公司方面调遣丰富经验的技师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下午学生返回教室,由学院教师根据上午的实践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这样做到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筛选,根据因材施教的基本宗旨,参照学生本人的兴趣与意愿,在公司定向培养的各个不同分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规划职业路线,达成在学校期间的实践实习与毕业后的定点就业之间的顺畅衔接。
严格落实培养方案中的管理制度与纪律要求,学院方面安排青年专业教师做班主任,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同吃同住,一方面实现对学生实践课程的严格考核与督促,另一方面也锤炼了青年教师的“双师型”素养。学院对理论课程的宗旨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化,以实践教学中随时碰到的问题与难点,当即作为研究课题,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问题,并协同合作处理该问题。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室内装饰的吊顶工程,不同型号的膨胀螺栓在不同材质和位置的墙面,其承重系数大为不同,能否一次成型地打好一个螺孔,在具体实践中都大有讲究。类似的只有在实践环节才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案例不胜枚举。也只有这样亲临装修工程一线,学生与教师才能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有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仅是创新模式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严格落实考核制度,从严要求实践操作、知识测试和实践考核,将日常考核与中期测评、阶段考核、岗位测验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有机统一在一个框架内[1]。 (二)“学工置换”人才培养
以往兄弟院校经常提及在寻找校企合作平台的过程中企业对接平台沟通不畅、校企合作进展受阻等问题,但从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教学实践来看,校企合作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并且在顺利推进校企合作中,学校的主观能动起到主力作用。作为一个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学校应该懂得多让利于企业,保障企业应得的基本利益。“学工置换”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解决校方与企业利益矛盾而生,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核心在于重塑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培育。反过来分析,学校通过培养一批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为合作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更多的生产成本,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乐于积极进驻企业,院校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市场认可,最终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利引导下,将院校、企业与政府的力量汇聚成合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多方共赢。
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也大力推行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具体合作实践中,首先由环艺设计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草绘设计图,由于不同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差异,在具体施工中有不同的用途,如要保障整体设计意图不打折扣的前提下,合理地控制用料成本,就需要教师最初在教室里将环境艺术专业知识及常见的建材材料介绍给学生,甚至亲自带领学生做市场调研,做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图以后,将其提交给公司设计部进行评图,对于合格的方案,公司会派出专业设计师去对学生进行深化指导与方案推敲,学生按照专业室内设计师的意见最终修改定型。这种模式的合作取得的成果很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其意义不单单在于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混合式”人才培养
这种合作模式一改过去院校一家独大主导管理、组织教学的形式,转化成为院系脚踏实地调研公司的人才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平等协商,在企业通过阶段性集中强化培训教育共同管理实施[2]。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紧密合作型的实训实习基地,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环艺行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室内设计模式:先期将学生集中统一强化培训半个月,强化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最后对学生进行封闭式考试,考核标准侧重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生长潜质,依照他们的成绩分为双班制,其中一个进行侧重课堂教学,另一个班强调企业动手实践教学,两个班级分别在学校院系和企业顶岗实习基地轮岗,企业与学校的师资共享,学生接受轮岗考核,而企业根据自己具体的需求,从两个班级中的学生里择优录用。相比于“订单式教育”模式,“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决定工作岗位的去留,同时有更多时间留在校园内学习;参与教学的教师可以更多地被整合进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中,进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快速拉动产学研的态势。
二、构建校企合作下环艺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不单归属于艺术门类,与工科的建筑学、农学的园艺学也有交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技术应用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即只要遵循固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就可以正常运行。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创造力、创新力、艺术审美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这其中牵扯到一个人的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统筹把握和改造能力,属于具有较高创新属性的专业。因此,此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做好自身基本功(比如绘画的造型能力、色彩归纳能力、立体空间感知能力等基本素养)的修炼,还需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些要求,对于身处以工科背景为主的高职院校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一大难点[3]。
(一)构建环艺设计专业职业素养标准
根据企业对人才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考核标准。高职环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标准,要综合考虑相关专业考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文化艺术的熏陶、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以及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而用此培养标准服务于以后的产教研协调发展[4]。
(二)优化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修为,拓宽相关专业知识系统的容量,加强多文化的包容力,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产教研”的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思想,其背后的表现形式是“产教研”相结合。一方面,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可以让学生面对技术困难有足够的底气去克服,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法的教学刺激、鼓励和革新方法,使学生最大程度接受职业素质教育,为接下来进入企业岗位做好铺垫。
(四)构建职业素养考核体系
前期建立起了高職环艺设计专业职业素养标准,后期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否则难以成为一个完备的系统体系。为调动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职业修养的积极性,要着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并将其列为与专业技术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察。此外,将原来单纯认为学生会动手制作就可以达标的思路,逐步转换为学生不但动手模仿能力强,而且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也要有的思路。通过调整评价标准的指标权重,引导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发展,进而保障校企合作模式持久深入。
三、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的反思
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会存有一些固有的矛盾,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关乎校企合作教育的成败。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就双方在实践合作期间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积极对话与反思,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解决。
(一)学校与企业应达成“共赢”意识
企业是以“盈利”为导向的经济机构,而学校是以“教育”为导向的社会事业机构,两者的发展与动机有着本质差异。即便在诸多发达国家,这一固有的矛盾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也屡见不鲜。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障碍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院与企业在根本目的和利益上存在矛盾;二是学院现有的教学大纲与培养计划不能完全适应企业与市场的需要,教学计划不科学、师资和教学场地缺乏,忽视对学生的审美和个性教育等。这需要学校与企业积极互动,多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和“交集”,清晰认知“校企共赢”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 。
(二)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修养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学院通过吸纳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将企业的诚信、创新、合作意识有机融合入学院的学风、教风中,逐步培养学生由“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型。第一,互建培训基地,如在企业中设置厂中培训中心,而在学院设立“一站式创业孵化中心”,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和实训资源,企业文化在学生实践中慢慢浸润。第二,教师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加深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知。第三,诚邀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优秀业务人员来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文化沙龙等形式,提升学生职业修养。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聘请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改善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结构。学院内部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扎实是其长处,但参与实践项目较少,导致教师自身的设计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学院要大力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设计,培养学术与实践均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
参 考 文 献
[1]王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36-38.
[2]宋连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60-62.
[3]陈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22-124.
[4]冯颀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90-91.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环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36-04
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议题,也是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倾力打造的重点环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重要分支,也是与市场经济关联程度最为紧密的艺术门类专业。公共装修、家庭装修市场对专科层次环艺设计人员的需求缺口很大,但从以往众多高职院校的反馈信息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力度疲软,更多的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达到高水准校企合作所应有的状态,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市场要求,企业方面普遍存在合作稳定性差和对接层次低的问题,并且由于在我国特定市场经济阶段,与艺术设计有关的企业规模往往较小,单个企业盈利能力有限且呈分散布局形态,很难像传统大工业生产类型的重工企业那样大量接受学生实习与实践。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与国内环藝设计企业的实际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
一、环艺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充分借鉴欧美的社区大学、日韩的工厂大学等成功的教学模式,依托苏州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与政府政策导向,明确自身专业的市场定位,与国内多家实力较强的装饰工程公司合作,创办了一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中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效果最为显著。双方采用校企共管共赢的新型合作模式,给予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更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权与人事参与权,共建经济效益、共建合作平台、共建师资力量、共享人员培养成果,极大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深度。
通过对当前市场的需求与近一时期客户对室内装饰装潢风格趋向的分析,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以服务市场经济为原则,通过深入契合校企结合模式,为培养环艺设计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与企业多年的合作与实践经验,可以将历来出现的校企合作模式归类为三种: 第一种模式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即由学校层面组织牵头,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协同保障教学秩序,而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企业就业。这是一种完全遵照企业生产一线需求而设置的合作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学工置换”,即学校和企业一同研讨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既需要在企业参加生产一线活动,又要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修行,在企业中设置实训基地,而院系里设置产学研为主的“一站式创业孵化园”。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第三种模式为“混合式”,是一种结合“订单式”与“学工置换”的综合模式,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两方面互动,将企业在生产一线实际的用工需求,融汇于学校的教学大纲,变成学生理论修养学习的一部分,最终使得学生把在企业生产实践获得的经验与学校的理论修养有机统一起来。上述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基于学校尊重企业文化及其合理利益,企业则需要发挥自身的产业实力,依据不同部门生产一线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协商将双方不同的诉求整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自2013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态势。早在学院与企业前期调研人才需求达成意向之时,企业就从联合培养生产实践一线人才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方面的用人考量:在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中,并不认可由学院课堂教出来的没有设计实践经历的设计师,更多接纳的是由其他具备环艺设计资质的企业跳槽而来且具备长期实践经验的人才。针对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上述意见,学院于2013年与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共33人,分批于2013-2014学年的上下学期入驻企业,接受“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初见成效,企业获得了自己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学生也以自身优异的职业素养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保障。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实施两步走的培养方案:第一步是实现学生与工人的角色互换,即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就考虑好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在课程安排方面,上午学生进驻企业实训基地或者学校创业孵化园,由公司方面调遣丰富经验的技师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下午学生返回教室,由学院教师根据上午的实践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这样做到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筛选,根据因材施教的基本宗旨,参照学生本人的兴趣与意愿,在公司定向培养的各个不同分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规划职业路线,达成在学校期间的实践实习与毕业后的定点就业之间的顺畅衔接。
严格落实培养方案中的管理制度与纪律要求,学院方面安排青年专业教师做班主任,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同吃同住,一方面实现对学生实践课程的严格考核与督促,另一方面也锤炼了青年教师的“双师型”素养。学院对理论课程的宗旨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化,以实践教学中随时碰到的问题与难点,当即作为研究课题,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问题,并协同合作处理该问题。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室内装饰的吊顶工程,不同型号的膨胀螺栓在不同材质和位置的墙面,其承重系数大为不同,能否一次成型地打好一个螺孔,在具体实践中都大有讲究。类似的只有在实践环节才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案例不胜枚举。也只有这样亲临装修工程一线,学生与教师才能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有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仅是创新模式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严格落实考核制度,从严要求实践操作、知识测试和实践考核,将日常考核与中期测评、阶段考核、岗位测验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有机统一在一个框架内[1]。 (二)“学工置换”人才培养
以往兄弟院校经常提及在寻找校企合作平台的过程中企业对接平台沟通不畅、校企合作进展受阻等问题,但从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教学实践来看,校企合作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并且在顺利推进校企合作中,学校的主观能动起到主力作用。作为一个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学校应该懂得多让利于企业,保障企业应得的基本利益。“学工置换”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解决校方与企业利益矛盾而生,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核心在于重塑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培育。反过来分析,学校通过培养一批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为合作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更多的生产成本,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乐于积极进驻企业,院校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市场认可,最终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利引导下,将院校、企业与政府的力量汇聚成合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多方共赢。
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也大力推行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具体合作实践中,首先由环艺设计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草绘设计图,由于不同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差异,在具体施工中有不同的用途,如要保障整体设计意图不打折扣的前提下,合理地控制用料成本,就需要教师最初在教室里将环境艺术专业知识及常见的建材材料介绍给学生,甚至亲自带领学生做市场调研,做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图以后,将其提交给公司设计部进行评图,对于合格的方案,公司会派出专业设计师去对学生进行深化指导与方案推敲,学生按照专业室内设计师的意见最终修改定型。这种模式的合作取得的成果很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其意义不单单在于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混合式”人才培养
这种合作模式一改过去院校一家独大主导管理、组织教学的形式,转化成为院系脚踏实地调研公司的人才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平等协商,在企业通过阶段性集中强化培训教育共同管理实施[2]。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紧密合作型的实训实习基地,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环艺行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室内设计模式:先期将学生集中统一强化培训半个月,强化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最后对学生进行封闭式考试,考核标准侧重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生长潜质,依照他们的成绩分为双班制,其中一个进行侧重课堂教学,另一个班强调企业动手实践教学,两个班级分别在学校院系和企业顶岗实习基地轮岗,企业与学校的师资共享,学生接受轮岗考核,而企业根据自己具体的需求,从两个班级中的学生里择优录用。相比于“订单式教育”模式,“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决定工作岗位的去留,同时有更多时间留在校园内学习;参与教学的教师可以更多地被整合进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中,进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快速拉动产学研的态势。
二、构建校企合作下环艺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不单归属于艺术门类,与工科的建筑学、农学的园艺学也有交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技术应用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即只要遵循固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就可以正常运行。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创造力、创新力、艺术审美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这其中牵扯到一个人的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统筹把握和改造能力,属于具有较高创新属性的专业。因此,此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做好自身基本功(比如绘画的造型能力、色彩归纳能力、立体空间感知能力等基本素养)的修炼,还需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些要求,对于身处以工科背景为主的高职院校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一大难点[3]。
(一)构建环艺设计专业职业素养标准
根据企业对人才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考核标准。高职环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标准,要综合考虑相关专业考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文化艺术的熏陶、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以及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而用此培养标准服务于以后的产教研协调发展[4]。
(二)优化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修为,拓宽相关专业知识系统的容量,加强多文化的包容力,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产教研”的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思想,其背后的表现形式是“产教研”相结合。一方面,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可以让学生面对技术困难有足够的底气去克服,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法的教学刺激、鼓励和革新方法,使学生最大程度接受职业素质教育,为接下来进入企业岗位做好铺垫。
(四)构建职业素养考核体系
前期建立起了高職环艺设计专业职业素养标准,后期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否则难以成为一个完备的系统体系。为调动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职业修养的积极性,要着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并将其列为与专业技术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察。此外,将原来单纯认为学生会动手制作就可以达标的思路,逐步转换为学生不但动手模仿能力强,而且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也要有的思路。通过调整评价标准的指标权重,引导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发展,进而保障校企合作模式持久深入。
三、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的反思
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会存有一些固有的矛盾,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关乎校企合作教育的成败。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就双方在实践合作期间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积极对话与反思,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解决。
(一)学校与企业应达成“共赢”意识
企业是以“盈利”为导向的经济机构,而学校是以“教育”为导向的社会事业机构,两者的发展与动机有着本质差异。即便在诸多发达国家,这一固有的矛盾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也屡见不鲜。学院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障碍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院与企业在根本目的和利益上存在矛盾;二是学院现有的教学大纲与培养计划不能完全适应企业与市场的需要,教学计划不科学、师资和教学场地缺乏,忽视对学生的审美和个性教育等。这需要学校与企业积极互动,多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和“交集”,清晰认知“校企共赢”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 。
(二)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修养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学院通过吸纳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将企业的诚信、创新、合作意识有机融合入学院的学风、教风中,逐步培养学生由“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型。第一,互建培训基地,如在企业中设置厂中培训中心,而在学院设立“一站式创业孵化中心”,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和实训资源,企业文化在学生实践中慢慢浸润。第二,教师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加深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知。第三,诚邀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优秀业务人员来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文化沙龙等形式,提升学生职业修养。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聘请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改善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结构。学院内部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扎实是其长处,但参与实践项目较少,导致教师自身的设计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学院要大力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设计,培养学术与实践均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
参 考 文 献
[1]王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36-38.
[2]宋连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60-62.
[3]陈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22-124.
[4]冯颀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