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开、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活数学课
1.教学方法灵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有专门论述。
3.把学生教活。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
造成目前孩子不愿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筋的“时空”是一大原因。另外,我們平时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实际上,学生们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发言,是儿童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苛求,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占据了课堂教学中近2/3的时间,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应,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其他人的发言,无论正在发言的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他可以将发言权暂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将发言权收回。三是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例如,在提问的时间上学生难以把握,问题既不能问得太早,否则教师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也不可太晚,否则教师会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同样,问题的难度也难于控制。太难,教师会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太易,又会引起教师的轻视和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样一来,学生本能地觉得只有三缄其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四是教师以自己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问,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思考并提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第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活数学课
1.教学方法灵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有专门论述。
3.把学生教活。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
造成目前孩子不愿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筋的“时空”是一大原因。另外,我們平时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实际上,学生们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发言,是儿童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苛求,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占据了课堂教学中近2/3的时间,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应,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其他人的发言,无论正在发言的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他可以将发言权暂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将发言权收回。三是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例如,在提问的时间上学生难以把握,问题既不能问得太早,否则教师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也不可太晚,否则教师会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同样,问题的难度也难于控制。太难,教师会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太易,又会引起教师的轻视和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样一来,学生本能地觉得只有三缄其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四是教师以自己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问,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思考并提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第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