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国有企业与改革之初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渐进式改革的成效与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取得的成效,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如何解决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成果;问题;前景预测
国有企业,特别是主导国民经济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以及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我们有必要厘清国企改革的脉络,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步履惟艰,国企改革成了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制度上、政治上、认识上、办法上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回眸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就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表面看是提高国企经营效率的问题,实质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围绕着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逻辑而展开。时至今日,国有企业与改革之初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渐进式改革已累计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1、初步建立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2、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国有职工的合理调整,使得国有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市场、空间以及资源,同时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3、大力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5、同时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金和技术基础。
二、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人员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目前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在配置方式上,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二)部分企业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较差
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工程,它与居民的經济利益息息相关,也是关系到国企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随着我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由国家、政府和企业资产变现等多项资金来源渠道进行资金筹措,对国企并轨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的政策措施正相继落实到位。然而,在多数居民社会保障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部分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则相对滞后,少数失业人员在领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后,不是积极缴纳社会保障金,而是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个别人甚至产生在临近退休年龄时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障金的心理预期,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认识上明显不足。
(三)部分企业弱势失业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从国企改革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影响来看,居民受到的影响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连续多年处于严重亏损、停产及破产未变现的状态,其职工已形成事实上的隐性失业。有部分职工已经先期通过多种就业渠道形成了先就业。而那些市场意识较差、身体素质差、缺少专业技能、年龄结构偏大及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业机制的弱势失业群体,国企改革对其就业的影响则相对较大,承受能力也明显较弱。目前,限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原因,国家采取的一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如兼并、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债转股等,真正落实到具体实施改革的国有企业还有待时日。
三、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深化国企改革是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随着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并轨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将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因此,为确保国企并轨改革及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社会的稳定,未来,国企改革应从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居民就业、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对国企改革工作的监察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和共振。
(一) 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国企现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企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也难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应当统筹兼顾,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培养选拔、均衡配置,才能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应坚持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机制转换与制度创新相统一,配套实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压缩管理层次,按照体制到位的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建立起“扁平式”的管理体制。二是通过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等政策的灵活运用和细致实施,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又便于对辅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拓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渠道。三是面向市场招聘人才和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一定时期内需长期坚持和着力解决的基础性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就业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就业率的提高。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產业政策调整适度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大力发展服务、餐饮、旅游、零售等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再就业工作的政策优势,加强对各项再就业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对于少数执行中有一定难度的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作好协调工作,运用政策效应大力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加大对劳动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就业需求的不断增大,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无视职工利益,不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个别企业不按规定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拖欠职工薪金,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交纳由企业支付的个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劳动执法部门应加大对个体、私营等企业执行国家劳动法规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一经发现企业有违反《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行为,除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外,加重对企业的经济处罚,增大企业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经济成本,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失业人员创造一个和谐的再就业环境。
(四)建立国企改革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企并轨、改制工作的监察
据了解,目前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已在半停产、停产及破产状态的困境中持续徘徊多年,企业中在一定程度上沉积的人员、财产、个别企业领导人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在企业并轨、改制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对于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企并轨、改制工作的监察,提高企业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充分发挥职代会在改制工作中的监督作用,使改制过程合规合法,并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及时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前采取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对于居民意见较大、上访频率较高、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由政府派驻工作组进行疏导工作,从国家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按规律、法规办事,以稳定促改革,在稳定中求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经30年的艰苦探索与推进,能够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很不容易。经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后保留的国有大型企业都是中国产业的精华,是几代人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积累,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这批大企业改革好、发展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锲而不舍地努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经过努力来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余坤鹏,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J],商业文化经管空间,2007年08月。
[2]李荣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J].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
[3]贾小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相关政策分析[J],中电联2007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报告(摘要)。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5月。
[5]吉林省统计局,“吉林市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四大问题”, 2005年8月。
[6]王广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改革模式的争论[J],《财经界》,2007年08月。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成果;问题;前景预测
国有企业,特别是主导国民经济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以及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我们有必要厘清国企改革的脉络,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步履惟艰,国企改革成了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制度上、政治上、认识上、办法上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回眸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就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表面看是提高国企经营效率的问题,实质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围绕着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逻辑而展开。时至今日,国有企业与改革之初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渐进式改革已累计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1、初步建立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2、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国有职工的合理调整,使得国有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市场、空间以及资源,同时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3、大力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5、同时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金和技术基础。
二、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人员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目前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在配置方式上,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二)部分企业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较差
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工程,它与居民的經济利益息息相关,也是关系到国企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随着我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由国家、政府和企业资产变现等多项资金来源渠道进行资金筹措,对国企并轨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的政策措施正相继落实到位。然而,在多数居民社会保障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部分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则相对滞后,少数失业人员在领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后,不是积极缴纳社会保障金,而是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个别人甚至产生在临近退休年龄时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障金的心理预期,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认识上明显不足。
(三)部分企业弱势失业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从国企改革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影响来看,居民受到的影响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连续多年处于严重亏损、停产及破产未变现的状态,其职工已形成事实上的隐性失业。有部分职工已经先期通过多种就业渠道形成了先就业。而那些市场意识较差、身体素质差、缺少专业技能、年龄结构偏大及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业机制的弱势失业群体,国企改革对其就业的影响则相对较大,承受能力也明显较弱。目前,限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原因,国家采取的一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如兼并、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债转股等,真正落实到具体实施改革的国有企业还有待时日。
三、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深化国企改革是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随着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并轨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将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因此,为确保国企并轨改革及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社会的稳定,未来,国企改革应从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居民就业、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对国企改革工作的监察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和共振。
(一) 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国企现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企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也难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应当统筹兼顾,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培养选拔、均衡配置,才能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应坚持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机制转换与制度创新相统一,配套实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压缩管理层次,按照体制到位的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建立起“扁平式”的管理体制。二是通过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等政策的灵活运用和细致实施,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又便于对辅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拓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渠道。三是面向市场招聘人才和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不仅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一定时期内需长期坚持和着力解决的基础性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就业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就业率的提高。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產业政策调整适度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大力发展服务、餐饮、旅游、零售等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再就业工作的政策优势,加强对各项再就业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对于少数执行中有一定难度的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作好协调工作,运用政策效应大力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加大对劳动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就业需求的不断增大,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无视职工利益,不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个别企业不按规定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拖欠职工薪金,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交纳由企业支付的个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劳动执法部门应加大对个体、私营等企业执行国家劳动法规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一经发现企业有违反《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的行为,除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外,加重对企业的经济处罚,增大企业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经济成本,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失业人员创造一个和谐的再就业环境。
(四)建立国企改革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企并轨、改制工作的监察
据了解,目前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已在半停产、停产及破产状态的困境中持续徘徊多年,企业中在一定程度上沉积的人员、财产、个别企业领导人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在企业并轨、改制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对于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企并轨、改制工作的监察,提高企业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充分发挥职代会在改制工作中的监督作用,使改制过程合规合法,并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及时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前采取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对于居民意见较大、上访频率较高、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由政府派驻工作组进行疏导工作,从国家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按规律、法规办事,以稳定促改革,在稳定中求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经30年的艰苦探索与推进,能够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很不容易。经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后保留的国有大型企业都是中国产业的精华,是几代人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积累,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这批大企业改革好、发展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锲而不舍地努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经过努力来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余坤鹏,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J],商业文化经管空间,2007年08月。
[2]李荣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J].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
[3]贾小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相关政策分析[J],中电联2007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报告(摘要)。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5月。
[5]吉林省统计局,“吉林市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四大问题”, 2005年8月。
[6]王广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改革模式的争论[J],《财经界》,2007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