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塞尔现象学视野下如何理解科学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整个欧洲危机发展的过程之中,胡塞尔作为最具影响力和思想深度的哲学家,开始对欧洲危机进行较有深度的批判与分析。为了应对欧洲危机,胡塞尔不仅仅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索。胡塞尔认为,科学最终的发展归宿应当是现实生活。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在欧洲危机爆发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忘记了科学研究探索的本质目标,胡塞尔现象学批判了与生活实际所对立的科学研究,赋予科学研究与生活世界进行完美的融合。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学;理解科学;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50-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欧洲自16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段以自然科学发展赞助到引领人类思想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蓬勃发展的时尚科学使得人类的思想远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开始专注追求科学研究与科学真理。忽略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过于注重科学研究使得人类对人文思想的关注逐渐减弱,人类日常生活的核心信念逐渐消失,对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殖繁衍都会造成负面影响。胡塞尔最先注意到了该类问题,并且呼吁通过相关思想的转变以及对科学研究态度的转变,使得欧洲的人性危机能够得到拯救。
  一、科学危机的提出
  所谓的科学危机,自然科学发展以来逐渐成了欧洲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关注的现象。胡塞尔现象学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际情况,对科学危机相关问题做出了细致的论断与阐述。胡塞尔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向逐渐脱离了古希腊对科学发展的期待。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观念里,自然科学的探究与发展是解放人类思想,使得人类重获自由的理性之光。它是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但随着自然实证科学观的兴起,使得出自然科学研究以外,与人文社科具有交叉关联的其他学科也开始逐步兴起。相关科学家们试图从较为理性的角度来理解与人文思想相关的学科内容。并成功地建立了诸如心理学、神经认知学的以理性化角度来对人类思想情感进行认知判断的学科。这些学科的建立,使得人类能够站在另一角度来看待人类日常生活中主观化层面的思想与内容。久而久之,相关科学研究者便试图站在纯理性,纯客观的角度来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这就使得自然科学研究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不仅超越现实生活,并且否定现实生活中一切主观性的内容。在实证科学的观念里,人类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都是可以被分解计算的。这使得自然科学研究为现实生活实践服务的观念被打破,这也是胡塞尔现象学所批判的主要内容。倘若人类未来的生存繁衍缺乏了人文学科的内容积淀,也缺乏了信念感的支撑,那么人类未来的生存繁衍是无法延续的。这就是所谓的欧洲科学危机。
  二、科学的形而上解释
  对古希腊人而言,哲学的形而上,构建形式是为了使得人类对知识进行普遍意义上的追求。但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后,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将原本形而上的知识,运用到世俗当中去,使用科学知识来代替原本的哲学知识。此时的科学知识看似具有普遍性,但其实是将局部科学观念无限的扩大化、普遍化。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种科学观念本身就是形而上的,也是十分狭隘的。
  (一)伽利略物理学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无法再进行日常的科学研究中,完全脱离其所属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术传统。因此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是完全公平公正的。这种观念在伽利略身上也同样适用。伽利略在进行物理学研究时,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几何知识,但其所运用的几何知识是伽利略的先验知识经验,伽利略在使用时并不会对几何学的传统状态以及历史意义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伽利略对几何知识的运用,本身便已经有了将几何知识当作必然的,永久存在的法则来进行使用的观念。在潜意识的将该法则当作是普遍适用性规律来进行后续研究的过程中,所能够得到的普遍性结论本身是有前提的。但这个前提无法为科学家本人所感知。这种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诱发的哲学理念会形成一个误区,即所有存在的都是能够被测量的。
  (二)实证科学的极端化发展
  实证科学的极端化发展是自然主义逐渐兴盛下的必然产物。在实证科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人们很容易被科学取得进步的表象所迷惑,进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本身,以纯科学客观化的理论来看待周遭的事物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并不是适宜于使用完全科学化、客观化的角度来进行思索与分析。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感性与热情,也需要以理想与意义。倘若人类完全以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对日常生活进行思索,那么人类很容易变得冷漠且缺乏感情。这是实证科学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误导,它能够让人类以更加纯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周遭事物的发展,也能够让人类以完全不适宜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日常的生活。如果人类长时间以实证科学的思想观念来进行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便无法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乐趣,这对于人类长时间的繁衍与生存而言,是能够起到较大负面作用的。
  (三)使自然数学化
  在传统的古希腊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发展与哲学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发展与哲学融为一体是现代学科发展需要遵循的良好传统,但这恰好证明了科学发展本身并不能代表整个自然世界。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或许会对自身先验世界认知产生怀疑,进而生发出除了科学研究一切都不可信的错误论断。这使得人类感知世界的主体性丧失,认识论无法起到任何作用。这便是自然数学化的内在表现形式。所谓的自然数学化,是将整个自然界当作一个可以被計量的物件,倘若人类要详细的、真实的认知客观世界,并不能迷信自身的直观经验。并且应当将自身的直观经验通过测量的方式来进行细致研究,研究结果要比直观经验更加可信。这在胡塞尔现象学看来,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念。人类永远无法,将自然世界的所有物件通过治疗的方式测量完毕,旧物件测量完成后会有新的文件出现。因此是否能够通过数学化的概念来归置自然,其本身就是一个假说。而该假说会处于无限证明无限循环的过程中无法停止。因此以自然数学化的理念来对待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是没有意义的。   三、胡塞尔现象学下的科学
  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自然科学所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而胡塞尔现象学的出现能够很好地消弭自然科学发展的极端效果,使得科学研究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来对生活世界进行影响。
  (一)对科学二元对立的消解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研究存在与进行的源泉。倘若生活世界不复存在,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无甚意义了。因此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之前,要对人类生活世界进行较为全面的认知,并且对内部丰富的意识进行整理与归纳。但由于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前科学的生活实践进行回溯与归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其本身的文化与科学先验经验桎梏。但为了避免相关桎梏对研究人员在进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研究过程中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需要使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悬搁方式,对待有错误客观主义倾向的认知,以及相关手段和偏见都进行悬搁。只有如此,研究人员在进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研究分析过程中,才能够不受偏见的干扰,进行完全客观科学的研究与认知。
  (二)意向性融入
  所谓的现象,其讨论的对象就是现象本身。因此相比较传统的科学研究观念而言,现象学,在有关科学真理的认知感触方面,更注重个体差异性的显现。倘若科学真理的认知感触不存在个体性差异,现象学理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胡塞尔现象学相比较实证自然科学观的科学研究而言,其更注重意向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融入。相比较其他科学研究理念而言,现象学的理论支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客观世界,二是内在的精神生活。现象学并不认为个人朴素的实践经验是毫无意义的,在现象学看来,个人的实践经验与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完成是相辅相成的。倘若缺少了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那么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无法编排完成。这就意味着,科学研究必须要回归到真实生活的实际世界当中来,科学研究必须是能够要为人所感知的,如此才能够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使用生活世界概念进行科学研究
  生活世界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较为核心的理念,这一概念的出现,重新强调了人类生活中思想理论的重要性,肯定了主观性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对实证科学一味追求客观实际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倘若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缺乏了人本身的事物主观性,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无所依托,倘若科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并非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那么自然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得到消解。如果不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来进行相关科学活动的展开,科学技术会逐渐远离人类的日常生活,其不能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也不能够推动人类日常思想、思潮的发展,那么科学活动的研究就会逐渐失去目的,进而无法存續。
  总而言之,使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客观事物地看待与分析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要摒弃自身所存在的实际生活世界,通过胡塞尔现象学不难发现。人类即便进行科学活动也应当要进行度的把握,否则科学研究将进入无限的死循环中,无法给予人类社会正面的影响与反馈。
  参考文献:
  [1]修政.论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2]刘月文.从“严格科学”到“生活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7(002).
  [3]残雪.关于胡塞尔对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批判中的几个问题[J].德国哲学,2018,(02).
  [4]邢乃华.“历史”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两重性[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01).
  作者简介:
  白红霞,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在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临江仙》是《三国演义》开篇词,也是升庵家喻户晓的历史名篇。将感慨兴寄寓于酒,是升庵词显著的艺术特征。“酒”意象在其词中俯拾即是,且呈现不同文化意蕴。本文以升庵词“酒”意象为研究对象,管窥升庵心路历程、情感内蕴。  【关键词】 升庵词;“酒”意象;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5-02  杨慎(
期刊
【摘要】 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日益多样化,是英美,也是世界的瑰宝,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诗歌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美妙音律已经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对英美诗歌的解读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深层次地分析英美诗歌的文体特点,解读赏析英美诗歌的内涵,可以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扩大视野,促进国家文化进步。  【关键词】 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牡丹亭》与《长生殿》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二,同样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典范,二者有很多相同抑或不同之处,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再现古典戏曲的美,对之后的戏曲创作给予借鉴,因此,从《牡丹亭》与《长生殿》问世以来就有过很多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主体思想的比较,“至情观”的比较,情节结构的比较,等等,而本文试从文化影响力角度、作品艺术价值角度、作品写作角度,依次选取文化冲击力、女性形象的塑造、
期刊
【摘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不断地成长、壮大,源于它脚下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依靠力量、社会愿景上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采取科学方
期刊
【摘要】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化,对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改造老城区中产生的影响,一个城市的象征就是当地的文化脉络,是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文脉能够得以生存和传承,城市的精神面貌也能够得到发扬。所以我们应该要坚持“文脉主义”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的新老建筑得到更加合理化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造型;城市;传承;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秀拉》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长篇小说。小说书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际,拥有特权的白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径与被压迫者发出的微弱的反抗之声。故事记叙了女主人公秀拉和女友奈尔之间的友谊以及秀拉个人的成长经历,此外,它还描述了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传奇的黑人社区“底层”在美国四五十
期刊
【摘要】 《贝纳尔达·阿尔瓦之家》是西班牙“27年一代”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创作的三大悲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以20世纪初期的西班牙农村为背景,揭露了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的凄惨处境。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和对女性的暴力行为,说明这部剧作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关键词】 贝纳尔达·阿尔瓦之家;女性主义;洛尔卡  【中图分类号】I55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新的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为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微”视觉的出现为北宋特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发展契机。本文在分析“微”视觉优势的基础上,探究“微”视觉下北宋特色文化传播引导的内容表现策略。  【关键词】 北宋特色文化;“微”视觉;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被公认为最完整的农业生活全景图。哈尼族先民把大量生产生活的经验融入《四季生产调 》歌谣里,口传心授,按季节讲述农耕生活习俗。同属于民歌和农事诗,二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手法、诗歌内容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深入解读诗歌文本,中国不同民族共有的农耕文明意识形态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七月》;《四季生产调》;农事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儒学崩塌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文士的精神信仰涣散,儒家“哀而不伤”的教义被抛之脑后,于是生命的愁苦情绪开始浮出水面,古诗十九首作为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代表,抒发生命忧患意识所占比重甚大;而阮籍是一生用力在五言诗的名士,与东汉的时代意绪相承接,所发忧生之嗟又在玄学发微之际,因此多意指遥深。从二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可以了解文体嬗变的内在因素,立足于时代背景来把握士人心态。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