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牡丹亭》与《长生殿》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二,同样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典范,二者有很多相同抑或不同之处,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再现古典戏曲的美,对之后的戏曲创作给予借鉴,因此,从《牡丹亭》与《长生殿》问世以来就有过很多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主体思想的比较,“至情观”的比较,情节结构的比较,等等,而本文试从文化影响力角度、作品艺术价值角度、作品写作角度,依次选取文化冲击力、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品呈现方式三个方面来展开《牡丹亭》与《长生殿》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 《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研究;文化冲击力;文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7-02
一、文化冲击力的对比
(一)“新”的“思想高度”
《牡丹亭》与《长生殿》中的部分唱词成为绝唱,感人至深,这离不开唱词中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内涵,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力对当时那个时代甚至于现当代都是巨大的。
而“新”的思想高度是构成文化冲击力的重要方面,“新”强调作者的思想高度是超越时代,有强大生命力的,《牡丹亭》与《长生殿》一个是沉闷社会里的反叛,一个是帝王之家的“例外”,两者都以“情”为核心和主线,但笔者认为《牡丹亭》的“情”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一种人性,是一种渴望解放,渴望自由的人性,它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之产物,这里的“文明”是明代的各种礼教,理学观念;这样的认知和思想高度在当时那个时代不可不谓是新的突破。 而《长生殿》的“情”则是符合时代道德观念的,相比于《牡丹亭》的性质就显得尤为不同,但是其珍贵之处在“帝王之家”的“绝无仅有”上,这份“情”在当时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帝王身上几乎是不存在的,自古帝王多情,妃子亦众,专宠也只是一时片刻之事,对一人有过“余生都是你”的爱情的还是不多见的,其思想深度体现在它全篇展现的是一个动乱残破年代里的爱情该如何存在的问题,唐玄宗选择为江山而放弃挚爱,这举动符合时代需要,却也少了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感动,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所在,饱含他对爱情,社会乃至人生的幻灭之感,这其中的思想高度大多是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故而有文化冲击力。
因而,两部作品在思想高度方面的文化冲击力是不同的,但对当时的时代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深刻。
(二)“新”的“爱情观”
《牡丹亭》中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也是“一生钟情”,他和她携手并肩,共同经历风雨、生死,却依旧不改初心,即便柳梦梅不确定眼前的人是人是鬼,但他没有惧怕,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与这位“鬼”共渡难关;其次,这位男主角不同于以往书生,“获取功名就抛妻弃子”的形象,他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为了爱情宁愿丢失功名,甚至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他也要守着自己的“初心”——与丽娘在一起,杜丽娘也一改传统剧本里的“淑女”形象,与现实社会抗争到底,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固然理想化,却让当时的读者有着极大的感触和共鸣。因此,这样“新”的“爱情观”足够超越时代。
《长生殿》中的爱情虽也惹人艳羡,但它不全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相比《牡丹亭》,这份爱更加复杂,杨贵妃爱李隆基,但也含“占有”的成分,她与梅妃,与虢国夫人争风吃醋,展现自己的“善妒”,她把帝王的宠爱当作晋升之阶,使得全家人受惠,但更让人感动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是知己般的爱情,他们共同谱写霓裳羽衣曲,一个舞,一个鼓,相互欣赏,相互倾慕;他们之间也是平等的,是不囿于阶层的爱情,玄宗在贵妃死后不是索性弃之,去寻找新欢,而是对杨妃日夜翘首以盼,即便早已天人永隔,从中可见玄宗抛却等级,早把杨妃当作知己挚爱,这份“平等”的爱情观更是“冲击”了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其次是建立在相互奉献之上,杨贵妃身死毫无怨言,只因为她的死能让玄宗“获益”,在得知自己需要以自尽换取玄宗无碍,她毫不犹豫,她死而无憾,这样的行为亦为李扬爱情的忠贞注解。
因此,兩部作品中不同,但“全新”的爱情观给那个时代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力。
二、女性形象塑造的对比
(一)丰富性对比
从数量上看,《长生殿》中的女性形象数量多,却非丰富多样,大多都是后宫妃嫔,最典型的虢国夫人,梅妃,杨贵妃,其性格特征也大多具有一致性,谈不上丰富,而《牡丹亭》中的女性形象与之相比就更为丰富多彩,而且部分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其中包括杜丽娘,一个温婉贤淑,不甘再做“传统淑女”的自由女性形象;春香,一个性格纯真,天真烂漫,相比于丽娘的含蓄更加大胆也勇敢的女性形象;丽娘的母亲,一个固执守旧,为传统道德,理学观念绑架的女性形象;其中,三个女性可以说是代表了女性解放的三个阶段,丽娘的母亲代表了最初也是最广大的传统女性,坚持做传统旧道德的捍卫者,一味“守旧”,而春香,是一个“过渡”阶段,虽然她也有着不为保守,陈旧思想束缚的观念,却也仅仅止步于此,她只是沉醉于“自然”,仅仅“观赏”和“赞美”,缺乏对现状的醒悟与深思;而丽娘则不同,杜丽娘的眼界最为开阔,她代表女性解放的“高潮阶段”,同样面对“一池春色”,她懂得去反思自己的婚姻,懂得思考关于人性的问题,懂得反抗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的“新”女性形象。三位同时代却不同思想的女性形象,象征不同阶段的女性,极大地丰富了《牡丹亭》,也使得该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二)独立性对比
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独立性上仍有不及,丽娘虽有着超前的思想,却会因为起初的爱情不得志抑郁而终,相比杨玉环,她缺少了行动力,也就在独立性上弱于前者。其实杨玉环本身是无法与独立性挂钩的,这与杨玉环“贵妃”地位与时代特征有着很大关系,在当时那个时代,杨玉环本就是地位弱于男子的“女性”再加上要与天子相伴,她就更是被打上了“附属品”的标签,但也正是这样的“背景”才彰显了她的“独立”。她没有一味依从唐玄宗,她展现她善妒的一面,不顾后果地拆穿玄宗与梅妃、即便是自己的姐姐,也绝不允许和自己抢丈夫,也正是这份妒忌,让读者看到她骨子里的“独立”,她宁愿与玄宗“翻脸”,两次被玄宗“驱逐在外”,也要坚定地获取玄宗的爱,她要求这份爱不仅唯一而且平等,不仅如此,在“密誓”一折中,杨妃还与玄宗互相倾吐誓言,这种绝不会发生在“帝王之家”的情景就这样上演,足以证明杨玉环心中一直怀有“平等思想”,她是独立的,因为她眼中的自己是要和玄宗站在一起的,也正是这样独立的杨玉环成了盛唐的“经典”。 所以,两部作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却同样留下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三、作品呈现方式的对比
(一)风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在作品风格的选用上,《长生殿》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前半部分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细致逼真地再现玄宗时期唐王朝的生活图景与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则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内容大多虚构,阴阳两界交叉,人、神、鬼互动,梦境与现实交织,寄托和抒发了作者对李扬爱情专一忠贞的赞美和歌颂;《牡丹亭》则以浪漫主义为主贯穿全篇,全文理想化色彩鲜明,女主人公杜丽娘穿梭于阴阳两个世界,经历起死回生;男女主更是于梦中相见、相知、相爱;前后情节亦在梦境与现实当中切换自如;结局也是如期待般完美的大团圆式,等等无一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化色彩。
(二)手法——对比与象征
《长生殿》善用对比手法,文中有三组对比:民间与朝廷的对比、忠志之士与奸臣小人的对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比;三组生动且合理的对比,将盛唐时期的兴衰荣辱、帝妃之间的浪漫爱情刻画地细致感人。《牡丹亭》中更多的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皂罗袍中“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锦屏人”象征的就是为传统伦理道德所縛至深,缺乏新思想,新观念之人;“江儿水”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中花花草草成双出现,象征杜丽娘的自由恋爱的观念,“牡丹虽好,但春归怎占的先”则象征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富贵的占有者”牡丹即便浓艳富有,可是在爱情方面却不见得也占尽先机。
四、结论
《牡丹亭》与《长生殿》在文化冲击力方面、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作品呈现方式的选用方面都有差异,但正是这样的差异让两部作品有了不同特征和色彩的美,“新”的爱情观,“新”的思想高度给作品注入不同的新鲜血液,让读者眼前一亮;丰富性与独立性兼具又各有差异的女性形象给作品增添不同色彩;作品呈现方式的选用不同也给戏剧展现带来不同的效果和影响。总之,二者的对比研究让大家看到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戏曲魅力,对戏曲的研究也可以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提供借鉴,期待未来有更好更精良的戏曲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
[1]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王永健.何谓“闹热《牡丹亭》”——与黄天骥、徐燕琳先生商榷[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08.
[3]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6]罗嘉敏.论《牡丹亭》中杜丽娘至情形象的伦理品格[J].大众文艺,2020,(16):27-28.
[7]蒋郁葱.对《长生殿》李杨爱情的现代审视[J].文化产业,2019,(22):22-24.
【关键词】 《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研究;文化冲击力;文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7-02
一、文化冲击力的对比
(一)“新”的“思想高度”
《牡丹亭》与《长生殿》中的部分唱词成为绝唱,感人至深,这离不开唱词中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内涵,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力对当时那个时代甚至于现当代都是巨大的。
而“新”的思想高度是构成文化冲击力的重要方面,“新”强调作者的思想高度是超越时代,有强大生命力的,《牡丹亭》与《长生殿》一个是沉闷社会里的反叛,一个是帝王之家的“例外”,两者都以“情”为核心和主线,但笔者认为《牡丹亭》的“情”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一种人性,是一种渴望解放,渴望自由的人性,它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之产物,这里的“文明”是明代的各种礼教,理学观念;这样的认知和思想高度在当时那个时代不可不谓是新的突破。 而《长生殿》的“情”则是符合时代道德观念的,相比于《牡丹亭》的性质就显得尤为不同,但是其珍贵之处在“帝王之家”的“绝无仅有”上,这份“情”在当时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帝王身上几乎是不存在的,自古帝王多情,妃子亦众,专宠也只是一时片刻之事,对一人有过“余生都是你”的爱情的还是不多见的,其思想深度体现在它全篇展现的是一个动乱残破年代里的爱情该如何存在的问题,唐玄宗选择为江山而放弃挚爱,这举动符合时代需要,却也少了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感动,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所在,饱含他对爱情,社会乃至人生的幻灭之感,这其中的思想高度大多是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故而有文化冲击力。
因而,两部作品在思想高度方面的文化冲击力是不同的,但对当时的时代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深刻。
(二)“新”的“爱情观”
《牡丹亭》中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也是“一生钟情”,他和她携手并肩,共同经历风雨、生死,却依旧不改初心,即便柳梦梅不确定眼前的人是人是鬼,但他没有惧怕,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与这位“鬼”共渡难关;其次,这位男主角不同于以往书生,“获取功名就抛妻弃子”的形象,他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为了爱情宁愿丢失功名,甚至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他也要守着自己的“初心”——与丽娘在一起,杜丽娘也一改传统剧本里的“淑女”形象,与现实社会抗争到底,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固然理想化,却让当时的读者有着极大的感触和共鸣。因此,这样“新”的“爱情观”足够超越时代。
《长生殿》中的爱情虽也惹人艳羡,但它不全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相比《牡丹亭》,这份爱更加复杂,杨贵妃爱李隆基,但也含“占有”的成分,她与梅妃,与虢国夫人争风吃醋,展现自己的“善妒”,她把帝王的宠爱当作晋升之阶,使得全家人受惠,但更让人感动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是知己般的爱情,他们共同谱写霓裳羽衣曲,一个舞,一个鼓,相互欣赏,相互倾慕;他们之间也是平等的,是不囿于阶层的爱情,玄宗在贵妃死后不是索性弃之,去寻找新欢,而是对杨妃日夜翘首以盼,即便早已天人永隔,从中可见玄宗抛却等级,早把杨妃当作知己挚爱,这份“平等”的爱情观更是“冲击”了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其次是建立在相互奉献之上,杨贵妃身死毫无怨言,只因为她的死能让玄宗“获益”,在得知自己需要以自尽换取玄宗无碍,她毫不犹豫,她死而无憾,这样的行为亦为李扬爱情的忠贞注解。
因此,兩部作品中不同,但“全新”的爱情观给那个时代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力。
二、女性形象塑造的对比
(一)丰富性对比
从数量上看,《长生殿》中的女性形象数量多,却非丰富多样,大多都是后宫妃嫔,最典型的虢国夫人,梅妃,杨贵妃,其性格特征也大多具有一致性,谈不上丰富,而《牡丹亭》中的女性形象与之相比就更为丰富多彩,而且部分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其中包括杜丽娘,一个温婉贤淑,不甘再做“传统淑女”的自由女性形象;春香,一个性格纯真,天真烂漫,相比于丽娘的含蓄更加大胆也勇敢的女性形象;丽娘的母亲,一个固执守旧,为传统道德,理学观念绑架的女性形象;其中,三个女性可以说是代表了女性解放的三个阶段,丽娘的母亲代表了最初也是最广大的传统女性,坚持做传统旧道德的捍卫者,一味“守旧”,而春香,是一个“过渡”阶段,虽然她也有着不为保守,陈旧思想束缚的观念,却也仅仅止步于此,她只是沉醉于“自然”,仅仅“观赏”和“赞美”,缺乏对现状的醒悟与深思;而丽娘则不同,杜丽娘的眼界最为开阔,她代表女性解放的“高潮阶段”,同样面对“一池春色”,她懂得去反思自己的婚姻,懂得思考关于人性的问题,懂得反抗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的“新”女性形象。三位同时代却不同思想的女性形象,象征不同阶段的女性,极大地丰富了《牡丹亭》,也使得该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二)独立性对比
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独立性上仍有不及,丽娘虽有着超前的思想,却会因为起初的爱情不得志抑郁而终,相比杨玉环,她缺少了行动力,也就在独立性上弱于前者。其实杨玉环本身是无法与独立性挂钩的,这与杨玉环“贵妃”地位与时代特征有着很大关系,在当时那个时代,杨玉环本就是地位弱于男子的“女性”再加上要与天子相伴,她就更是被打上了“附属品”的标签,但也正是这样的“背景”才彰显了她的“独立”。她没有一味依从唐玄宗,她展现她善妒的一面,不顾后果地拆穿玄宗与梅妃、即便是自己的姐姐,也绝不允许和自己抢丈夫,也正是这份妒忌,让读者看到她骨子里的“独立”,她宁愿与玄宗“翻脸”,两次被玄宗“驱逐在外”,也要坚定地获取玄宗的爱,她要求这份爱不仅唯一而且平等,不仅如此,在“密誓”一折中,杨妃还与玄宗互相倾吐誓言,这种绝不会发生在“帝王之家”的情景就这样上演,足以证明杨玉环心中一直怀有“平等思想”,她是独立的,因为她眼中的自己是要和玄宗站在一起的,也正是这样独立的杨玉环成了盛唐的“经典”。 所以,两部作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却同样留下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三、作品呈现方式的对比
(一)风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在作品风格的选用上,《长生殿》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前半部分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细致逼真地再现玄宗时期唐王朝的生活图景与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则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内容大多虚构,阴阳两界交叉,人、神、鬼互动,梦境与现实交织,寄托和抒发了作者对李扬爱情专一忠贞的赞美和歌颂;《牡丹亭》则以浪漫主义为主贯穿全篇,全文理想化色彩鲜明,女主人公杜丽娘穿梭于阴阳两个世界,经历起死回生;男女主更是于梦中相见、相知、相爱;前后情节亦在梦境与现实当中切换自如;结局也是如期待般完美的大团圆式,等等无一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化色彩。
(二)手法——对比与象征
《长生殿》善用对比手法,文中有三组对比:民间与朝廷的对比、忠志之士与奸臣小人的对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比;三组生动且合理的对比,将盛唐时期的兴衰荣辱、帝妃之间的浪漫爱情刻画地细致感人。《牡丹亭》中更多的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皂罗袍中“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锦屏人”象征的就是为传统伦理道德所縛至深,缺乏新思想,新观念之人;“江儿水”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中花花草草成双出现,象征杜丽娘的自由恋爱的观念,“牡丹虽好,但春归怎占的先”则象征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富贵的占有者”牡丹即便浓艳富有,可是在爱情方面却不见得也占尽先机。
四、结论
《牡丹亭》与《长生殿》在文化冲击力方面、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作品呈现方式的选用方面都有差异,但正是这样的差异让两部作品有了不同特征和色彩的美,“新”的爱情观,“新”的思想高度给作品注入不同的新鲜血液,让读者眼前一亮;丰富性与独立性兼具又各有差异的女性形象给作品增添不同色彩;作品呈现方式的选用不同也给戏剧展现带来不同的效果和影响。总之,二者的对比研究让大家看到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戏曲魅力,对戏曲的研究也可以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提供借鉴,期待未来有更好更精良的戏曲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
[1]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王永健.何谓“闹热《牡丹亭》”——与黄天骥、徐燕琳先生商榷[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08.
[3]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6]罗嘉敏.论《牡丹亭》中杜丽娘至情形象的伦理品格[J].大众文艺,2020,(16):27-28.
[7]蒋郁葱.对《长生殿》李杨爱情的现代审视[J].文化产业,2019,(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