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在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keycn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文学理论知识匮乏,过分依赖教参;作品解读方式单一,造成语文课的枯燥乏味,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较低,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等等。因此在中学语文文学课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方法的相关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作品的解读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下面从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文化学批评等角度,探讨文学批评方法在文学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学课教学;文学批评方法;应用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语文教学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如许多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不能与时俱进,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教学现状。
  (一)语文教师文学批评方法相关理论的缺失
  当前语文教师的主体大多已经毕业多年,在他们求学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尚未在很多高校开课,许多教师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理论课的指导和训练。毕业后,由于教学和生活的压力,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教师自身文学批评的理论知识就相当匮乏,更不用说将文学批评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极少数教师或许有一定的文学批评方面的知识,然而那些知识相对比较陈旧,也不能很好地指导语文教学。文学批评方法的缺失束缚了教师对教材中文学文本的全面多元解读。教师也就无法从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作品鉴赏能力也就无从提高,这些严重阻碍了语文课堂中文学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文本解读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中一些教师上课容易惰性地依靠“吃老本”,凭借以前的教学经验来教学,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也没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有些老师备课时则完全依赖教参,没有自身的阅读思考和体验,把教参当做绝对的权威和标准。教学模式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常用的模式就是朗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等等。这些内容本身并没有错,但教师每篇课文都是这种讲法和套路,则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过于单一,没有结合时代特征以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作品,延用旧观点、旧标签,损害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运用文学批评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为依据,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使教师在分析作品时有法可循
  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分依赖教参,教学缺乏新意,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知识的缺乏。有些老师可能也意识到解读作品的单调,只是苦于没有方法的指导。将文学批评的方法引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对作品的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改变过去落后封闭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语文课堂更加活泼有趣,也使得教师在分析和把握作品时有所依据,作品分析有法可循便更能令学生信服。
  (二)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知识,不仅自身解读文本时有根有据;同时老师在文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也可以把文学批评方法的知识贯穿于讲课的内容里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文学解读方法,自己就能解读鉴赏作品。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反过来学生应用文学批评方法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进行不同的文本阅读,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文学批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现状,需要我们引入文学批评方法的相关理论等新鲜血液。下面具体分析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文化学批评,语言学批评等方法在语文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从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去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如在学习《散步》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历史生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子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散步”本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卻又能浸润读者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原因是作者将文学作品和读者的社会生活体验相联系,而且是人人都有过的生活体验,这自然能勾起回忆,实现文学作品熏陶感染、滋养心灵的作用。对于此类课文的教学,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去体验文章包含的真实情感,学生感同身受,也就达到了语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人文性功能,促成了语文教育价值的实现。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国古代以来就有“知人论世”强调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所身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在文学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他们的的阅读体验。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之时,应该让学生知道苏轼在写这首词之前的处境,因为政治上的党争,他受到别人的排挤,被一贬再贬。此时作者唯一的心愿是希望能被贬到离亲人近的地方,可惜也终不能如愿。了解了这一写作背景后,学生更能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作品表达的主题的理解。
  (二)精神分析批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的层次。“本我”是指完全无意识的,处在本能状态下的我;“自我”是指受一些理性控制下的我,具备理性,对本我欲望进行修正;“超我”是指道德化了的我,受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可以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是文章相当精彩的一部分。写“我”最开始受本我的控制,惊慌失措,孤独无助,后面在父亲的鼓励和安慰下,“我”开始受到自我的控制,冷静下来,并一步步挪动脚步,慢慢摆脱险境。后面写“我”成功克服了困难,成功从悬崖上下来,并从这件事中获得今后面对困难的启示即“走一步,再走一步”,此时是属于超我的范畴。学生通过精神分析批评了解当时的小男孩“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到丰富多样的人物心理。   精神分析批评还可以用来认识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文中玛蒂尔德夫妇爱慕虚荣,渴望能够融入上流社会,他们问朋友借了一条项链,却不小心丢了。于是夫妇两人节衣缩食十年,终于能够偿还项链的时候,却被告知她借的是一副假项链。小说中既有对玛蒂尔德夫妇爱慕虚荣和资产阶级的弄虚作假的极度讽刺,也有对玛蒂尔德夫妇诚实守信,以勤恳劳动偿还项链的肯定与同情。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该更多引发学生去探讨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的性格是丰富的、多面的、微妙的、复杂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应采取辩证的态度。通过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去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家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三)文化学批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学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关注的是文学文化意义。通过文化学批评可以揭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文化区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展示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细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学了解关于云南的地域文化特征。了解少数民族的人民喜欢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互相问答、即兴歌唱的民族风情。再比如《口技》一文,口技人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十分简单的道具,演绎模拟出各种声音,文中从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口技人娴熟的艺术水准。不仅展现了口技这一高超的民间艺术,更是歌颂了我国古代人民聪明与智慧。通过课文,结合文化学批评,开掘我国富有魅力的民族风情以及民间技艺传达出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产生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感到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学批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语言学批评分析课文主要是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行文安排的巧妙。以《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的两句话为例,分别是:“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两句话字数相同,词语相同,只是位置相反,却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第一句话:四婶是先称呼祥林嫂,是把人的主体放在前面,含有四婶对祥林嫂的同情和些许的善意;后一句话把“你放着吧”放在前面,已经含有责备嫌弃祥林嫂的意思了。《祝福》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感叹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字造诣时,也要细细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批评方法,细细体会文本的语言,体会词序颠倒、词类变化等语言的活用所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并学会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技巧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方法的应用为语文文学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文学课教学水平。这些理论方法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能够激发教学热情;对学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供了渠道,能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可见将文学批评方法引入到语文文学课教学非常必要。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能学习文学批评方法的相关知识,共同推进语文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雁梨.中学文学课教学与文学批评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赵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设计—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指导下的课例[J].现代语文,2014(12).
  [3]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4]方小鳳、张华峰.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4(9).
  [5]黄助昌.诗歌教学—“新批评”与“知人论世”的有机兼容[J].语文建设,2017(2).
  [6]方勇.阅读教学的开拓—几种文学批评角度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蒋雪静.〈祝福〉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韦映.文化批评—个更广阔的空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对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渗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造成了熬夜、久坐的不良习惯,因此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体育教育就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絮乱、熬夜玩游戏、不锻炼等提供了良好的改良措施。因此,体育教育的培养是对于大学生健康本质的重视,在加强运动的同时,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技术培养、体育能力培养也是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大学生的物质水平
期刊
摘要:相较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民族多元化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重要特点之一。特别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日趋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各所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加大民族团结工作以及相应活动的开展力度,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育人价值。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各民族学生间交流、交往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的具体策略,希望理论
期刊
摘要:新生研讨课作为针对新生的课程,具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并采用。本文对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研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新生研讨课是高校里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是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小班化引导课程。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并已经实践了120余年;波士顿大学首开新生研讨课,重
期刊
摘要: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作为时代优秀青年云集之地,学生党支部吸纳了高校中最优秀的、最革命的份子,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现实却是目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没有应该焕发的时代朝气,这一情况有时代环境的原因,有支部工作人员配备、资金配备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管理不善的人为因素,应当把党支部也作为一个管理学上研究的组织看待,以管理学视角去解析如何更好的管理好这个组织,更好的调动起这
期刊
摘要:韩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贯彻“教育先行”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根本目的,以“学分制”的实施为制度基础,实践教学方面采用校内三个课堂实践环节与校外两种社会实践相结合的“3+2”模式来管理学生学习效果,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3+2”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求高校做好校内三个课堂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海内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语言内容,质朴动人、鉴古察今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富有个人魅力和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向心力,针对性和可信度,吸引和吸引话语权。继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高校;思
期刊
摘要:理工类为主的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和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类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曲目选择等方面,理工类为主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该遵循其实际特点而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根据长期一线声乐教学实践,针对理工类高校声乐学生的现状和解决措施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为理工类大学的声乐教师及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理工类地方高校
期刊
Abstract: Lexical polysemy is a very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Over the years, many linguistics of different schools try to explain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from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but they a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择业观与大学生择业观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分解其各组成元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对择业观的理论研究成果,全方位地总结出大学生择业观的现有理论基础。  关键词:择业观;大学生择业观;理论综述  一、择业观与大学生择业观  (一)择业观  “择业观”一般指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择业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