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可以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世博科技”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因此,把握世博契机,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眼下迫切任务。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世博契机;启示
一、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契机
(一)“世博效应”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系统主要辐射源之一,具有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性和负面性的“二重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构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带来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优质文化,“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博会将民族文化致力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观照,以平等的态度和全球的眼光对西方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加以吸收,彰显民族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思路,消解在过去单一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负面性因素,突破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主义的藩篱,在坚持民族性和发展时代性的双向互动中,创生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新品格、新状态。
(二)“世博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世博会“博”的就是科学技术文明,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明力量决定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它对文化产业促进作用也必将是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首先,“世博科技”作用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促进高端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升文化生产的信息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其次,“世博科技”有利于构筑文化产业新的流通方式,创生新的流通符号,扩展新的流通空间,促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和世界认同。最后,“世博科技”有利于催生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驱动新一轮的文化消费动力。通过世博会对普通群众的展示,实现高端文化产品和广大消费者的有效对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世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从自然辩证法来看,一个系统要在某一环境中良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是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的系统,并不断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2010年上海世博是提升我国群众文化主体实力的难得机遇,不同的异域文化激荡和冲击着文化主体原本保守而封闭的精神气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碰撞激发了文化主体的参与欲望,提升了文化主体的鉴赏水平。其次,以最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世博科技”带来了全球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多元景观,许多富有创意的文化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参与型的文化活动被我国人民广泛接受,有效丰富群众文化的建设资源。再次,世博会独有的开放视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科技传播方式,推动群众文化从单一的物理空间向全新的虚拟世界转变,变革固有的文化传播模式,拓宽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涌现出新领域、新路径、新层次。
二、发挥2010上海世博会效应,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发展
(一)发挥世博效应,积极发展民族文化。
1、强基固本,自强不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是整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内资源。在世博效应的推动下,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自然、人文特色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保护中开发,获得更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层次的文化消费者,从而创造良好的保护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最后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反哺,创设特色文化基地,加强对独特的、珍贵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资源的扶持力度。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支撑和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首先,通过多样化途径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通过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培育新的更具时代性的民族精神。
2、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培育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一是注重输出,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决定文化力量不仅包括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在于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的力量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首先,通过与科技元素整合,创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时代魅力。其次,通过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综合运用媒体的力量,提高文化产品的时效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完善文化传播的反馈系统,增强文化交流的互动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二是注重输入,推动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交流。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与当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能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加强文化外交,以开放的姿态应对文化的全球化,提倡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对话,一方面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非凡和生气,另一方面,避免走狭隘民族主义的保守道路,注重吸纳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总之,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既要保持一定张力以求发展,又要警惕过分的冲突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
(二)抓世博契机,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1、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大对相关研究人员的扶持力度,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对文化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期有效模式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资格认证机制,放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效应,实现“创意核的层层扩散”。
二是启动高端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集群优势”,2010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人类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因此,要充分利用世博会对我国高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催化作用,推动高端文化产业的集聚,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形成新兴科技高端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我国高端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要以中华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东方风格气派的文化标志和形象;重点整合民俗特色、戏剧表演、文化旅游和武术文化等有比较优势领域的资源,推动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制定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相继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积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要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分析制约文化品牌的因素,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品牌体系。
(三)乘世博东风,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1、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带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实现群众文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要。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文化熏陶,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根本出路。社会文化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因此,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以高尚文化引领群众文化的旨趣,提升培育群众主体的文化欣赏能力。其次,着力营造积极的文化参与氛围,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最后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稳定的、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体系。政府部门要健全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相关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要积极加强文化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类文化团体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会力量、企业力量是对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有益补充。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公共服务机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设群众文化服务场所,其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5,6-7.
[2]朱毅.世博会的长期影响[J].股市动态分析2009,52.
[3]丁宗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吕前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学刊2003,1.
[5]仲富兰.乘世博东风:发展上海民俗文化产业[J].探索与争鸣,2010,(3).
[6]向勇著.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7]康小明.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8]厉无畏.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作者简介:梁子程,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专业。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世博契机;启示
一、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契机
(一)“世博效应”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系统主要辐射源之一,具有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性和负面性的“二重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构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带来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优质文化,“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博会将民族文化致力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观照,以平等的态度和全球的眼光对西方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加以吸收,彰显民族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思路,消解在过去单一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负面性因素,突破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主义的藩篱,在坚持民族性和发展时代性的双向互动中,创生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新品格、新状态。
(二)“世博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世博会“博”的就是科学技术文明,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明力量决定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它对文化产业促进作用也必将是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首先,“世博科技”作用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促进高端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升文化生产的信息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其次,“世博科技”有利于构筑文化产业新的流通方式,创生新的流通符号,扩展新的流通空间,促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和世界认同。最后,“世博科技”有利于催生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驱动新一轮的文化消费动力。通过世博会对普通群众的展示,实现高端文化产品和广大消费者的有效对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世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从自然辩证法来看,一个系统要在某一环境中良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是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的系统,并不断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2010年上海世博是提升我国群众文化主体实力的难得机遇,不同的异域文化激荡和冲击着文化主体原本保守而封闭的精神气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碰撞激发了文化主体的参与欲望,提升了文化主体的鉴赏水平。其次,以最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世博科技”带来了全球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多元景观,许多富有创意的文化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参与型的文化活动被我国人民广泛接受,有效丰富群众文化的建设资源。再次,世博会独有的开放视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科技传播方式,推动群众文化从单一的物理空间向全新的虚拟世界转变,变革固有的文化传播模式,拓宽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涌现出新领域、新路径、新层次。
二、发挥2010上海世博会效应,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发展
(一)发挥世博效应,积极发展民族文化。
1、强基固本,自强不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是整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内资源。在世博效应的推动下,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自然、人文特色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保护中开发,获得更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层次的文化消费者,从而创造良好的保护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最后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反哺,创设特色文化基地,加强对独特的、珍贵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资源的扶持力度。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支撑和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首先,通过多样化途径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通过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培育新的更具时代性的民族精神。
2、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培育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一是注重输出,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决定文化力量不仅包括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在于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的力量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首先,通过与科技元素整合,创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时代魅力。其次,通过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综合运用媒体的力量,提高文化产品的时效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完善文化传播的反馈系统,增强文化交流的互动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二是注重输入,推动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交流。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与当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能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加强文化外交,以开放的姿态应对文化的全球化,提倡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对话,一方面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非凡和生气,另一方面,避免走狭隘民族主义的保守道路,注重吸纳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总之,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既要保持一定张力以求发展,又要警惕过分的冲突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
(二)抓世博契机,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1、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大对相关研究人员的扶持力度,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对文化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期有效模式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资格认证机制,放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效应,实现“创意核的层层扩散”。
二是启动高端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集群优势”,2010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人类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因此,要充分利用世博会对我国高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催化作用,推动高端文化产业的集聚,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形成新兴科技高端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我国高端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要以中华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东方风格气派的文化标志和形象;重点整合民俗特色、戏剧表演、文化旅游和武术文化等有比较优势领域的资源,推动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制定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相继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积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要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分析制约文化品牌的因素,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品牌体系。
(三)乘世博东风,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1、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带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实现群众文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要。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文化熏陶,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根本出路。社会文化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因此,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以高尚文化引领群众文化的旨趣,提升培育群众主体的文化欣赏能力。其次,着力营造积极的文化参与氛围,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最后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稳定的、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体系。政府部门要健全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相关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要积极加强文化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类文化团体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会力量、企业力量是对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有益补充。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公共服务机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设群众文化服务场所,其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5,6-7.
[2]朱毅.世博会的长期影响[J].股市动态分析2009,52.
[3]丁宗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吕前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学刊2003,1.
[5]仲富兰.乘世博东风:发展上海民俗文化产业[J].探索与争鸣,2010,(3).
[6]向勇著.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7]康小明.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8]厉无畏.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作者简介:梁子程,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