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下,论文以许昌学院为例,通過对学校转型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致规范的文本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许昌学院,其人才培养类型从原本的培养专业型人才转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均发生了较大变革,逐渐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道路,其综合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许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69-03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的转型与调整,促进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一批地方本科院校逐渐从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明确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1]。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务之急是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许昌学院为例,通过细致规范的文本研究和访谈调查来分析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情况,阐明现状,展望未来,为此类院校深入转型提供参考。
一、许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许昌学院是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并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长期以来,许昌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产业办学,紧紧围绕建设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道路,综合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的文本分析
许昌学院在2018年出台了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之与转型前的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比较。二者最直观的区别就是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内容明显比2009版增多了,逐字逐句地进行详细对比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对于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更加丰富且突出了实践性、专业性,强调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对工作面向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我们以三个专业为例具体说明上述两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比2009版增加了“电路绘制分析和设计能力、电气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测试设计开发能力、维护电力系统运行能力、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相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几项技能要求,同时明确培养的是“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地理科学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的实验技能”的要求,强调培养的是“能在中学与中等教育机构从事地理教育和研究的应用型地理专业人才”,明确提出转型高校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3)商务英语专业:最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方面比2009版增加了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力,同时在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能力”,详见下表。
二、调查结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现状
2014年以来,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响应政府号召,为学校转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院校纷纷从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科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发,对如何转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结合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转型规划,在学校内部从上到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转型推动工作[2]。第一,学校最高领导号召和鼓励教职工对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献言献策。第二,学校中层领导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进行研究与设计。第三,学校普通教师与在校学生作为转型发展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拿出能够直接反映学校转型发展成效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许昌学院为制定出符合学校转型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进行积极沟通,召开人才培养计划策划会议,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的意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基本上都是从之前的专业型转向应用技术型,因此,学校也从原本的培养专业型人才转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3]。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有: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2.掌握一门外语。3.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4.掌握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5.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7.具有电力系统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而2018版则将其专业能力要求改为12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工程知识方面、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能力、工程与社会方面、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方面、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校转型之后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更加具体化。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当地,肩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责任。不过,目前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却不符合当地政府与企业的预期,很多学生实践技能差,因而得不到当地企业的青睐。如今仍然有一些专业沿用传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在大四的实习活动对许多学生来说仅仅是走个过场,实习效果不理想,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低。不过,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很多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高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专业分流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的产生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一同制定了适合当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计划,极大提升了学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而且,这也让当地用人单位能够获得更多优秀的定向培养人才,使双方的合作成效与经济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转变
人才培養支撑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教学资源,二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涵盖了多方面的实体资源,比如教材、教辅、参考资料、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同时也囊括了多种非实体资源,比如网络共享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课程等。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卓越专业能力的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方面进行了有序调整。在实体资源方面,学校按照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有些特殊的课程已要求教师重新撰写教学参考资料与教学辅导资料。同时,学校还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实习训练基地与特定的教学场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运用场景[4]。在非实体资源方面,学校已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和网络数据库,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已倾向于聘用“双师双能型”教师,科学有效地优化师资队伍。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校内质量监测,二是校外质量监测。校内质量监测大都由任课教师完成,通过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转型之前,参与校内质量监测的教师大都是学校内部的理论型教师;转型后,很多专业都吸纳优秀的实践型教师参与到质量监测中来。这样一来,质量监测结果就是由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共同提供的。校外质量监测是由用人单位进行的。转型之前,学校每年都会调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就业情况直观化、数据化;转型后,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获得对毕业生情况的真实评估,并将其评估结果作为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与转型前“无反馈、轻反馈”的校外监测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转变[5]。
三、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改革重任,学校策划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地方产业行业需求等培育办学特色。通过创新人才实验区或实验班、创新班、冠名班等形式,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拟设立 2~3 个人才培养创新特区,授予创新特区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分值和各模块学分分值设置,非专业类课程学分、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设置,课程考核形式改革,团学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权[6]。深化OBE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推广,构建能够体现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前沿且与培养定位相契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建立阶段清晰、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大赛、应用型课程培育等,以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应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许昌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力求精细,并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大量增加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许昌学院做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借助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模型,结合我国当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培养重点做了全新调整,并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设计。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借助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课程架构,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等课程的比例。对课程内容也做了一定调整,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授课顺序,提升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2] 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3] 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112.
[4] 王晓云,齐荣光.大学生专业能力增值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0-11.
[5] 刘克健.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0(3):117-118.
[6] 周珍珍.基于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南方论刊,2014(12):63-64+62.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许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69-03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的转型与调整,促进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一批地方本科院校逐渐从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明确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1]。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务之急是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许昌学院为例,通过细致规范的文本研究和访谈调查来分析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情况,阐明现状,展望未来,为此类院校深入转型提供参考。
一、许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许昌学院是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并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长期以来,许昌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产业办学,紧紧围绕建设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道路,综合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的文本分析
许昌学院在2018年出台了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之与转型前的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比较。二者最直观的区别就是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内容明显比2009版增多了,逐字逐句地进行详细对比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对于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更加丰富且突出了实践性、专业性,强调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对工作面向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我们以三个专业为例具体说明上述两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比2009版增加了“电路绘制分析和设计能力、电气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测试设计开发能力、维护电力系统运行能力、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相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几项技能要求,同时明确培养的是“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地理科学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的实验技能”的要求,强调培养的是“能在中学与中等教育机构从事地理教育和研究的应用型地理专业人才”,明确提出转型高校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3)商务英语专业:最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方面比2009版增加了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力,同时在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能力”,详见下表。
二、调查结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现状
2014年以来,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响应政府号召,为学校转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院校纷纷从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科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发,对如何转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结合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转型规划,在学校内部从上到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转型推动工作[2]。第一,学校最高领导号召和鼓励教职工对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献言献策。第二,学校中层领导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进行研究与设计。第三,学校普通教师与在校学生作为转型发展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拿出能够直接反映学校转型发展成效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许昌学院为制定出符合学校转型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进行积极沟通,召开人才培养计划策划会议,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的意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基本上都是从之前的专业型转向应用技术型,因此,学校也从原本的培养专业型人才转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3]。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有: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2.掌握一门外语。3.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4.掌握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5.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7.具有电力系统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而2018版则将其专业能力要求改为12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工程知识方面、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能力、工程与社会方面、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方面、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校转型之后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更加具体化。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当地,肩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责任。不过,目前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却不符合当地政府与企业的预期,很多学生实践技能差,因而得不到当地企业的青睐。如今仍然有一些专业沿用传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在大四的实习活动对许多学生来说仅仅是走个过场,实习效果不理想,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低。不过,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很多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高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专业分流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的产生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一同制定了适合当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计划,极大提升了学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而且,这也让当地用人单位能够获得更多优秀的定向培养人才,使双方的合作成效与经济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转变
人才培養支撑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教学资源,二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涵盖了多方面的实体资源,比如教材、教辅、参考资料、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同时也囊括了多种非实体资源,比如网络共享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课程等。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卓越专业能力的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方面进行了有序调整。在实体资源方面,学校按照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有些特殊的课程已要求教师重新撰写教学参考资料与教学辅导资料。同时,学校还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实习训练基地与特定的教学场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运用场景[4]。在非实体资源方面,学校已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和网络数据库,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已倾向于聘用“双师双能型”教师,科学有效地优化师资队伍。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校内质量监测,二是校外质量监测。校内质量监测大都由任课教师完成,通过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转型之前,参与校内质量监测的教师大都是学校内部的理论型教师;转型后,很多专业都吸纳优秀的实践型教师参与到质量监测中来。这样一来,质量监测结果就是由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共同提供的。校外质量监测是由用人单位进行的。转型之前,学校每年都会调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就业情况直观化、数据化;转型后,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获得对毕业生情况的真实评估,并将其评估结果作为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与转型前“无反馈、轻反馈”的校外监测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转变[5]。
三、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改革重任,学校策划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地方产业行业需求等培育办学特色。通过创新人才实验区或实验班、创新班、冠名班等形式,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拟设立 2~3 个人才培养创新特区,授予创新特区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分值和各模块学分分值设置,非专业类课程学分、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设置,课程考核形式改革,团学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权[6]。深化OBE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推广,构建能够体现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前沿且与培养定位相契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建立阶段清晰、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大赛、应用型课程培育等,以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应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许昌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力求精细,并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大量增加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许昌学院做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借助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模型,结合我国当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培养重点做了全新调整,并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设计。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借助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课程架构,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等课程的比例。对课程内容也做了一定调整,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授课顺序,提升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2] 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3] 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112.
[4] 王晓云,齐荣光.大学生专业能力增值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0-11.
[5] 刘克健.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0(3):117-118.
[6] 周珍珍.基于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南方论刊,2014(12):63-64+6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