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关键词】血管炎;验案;陈柏楠
陈柏楠教授是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血管炎的治疗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介绍两则经典案例。
1.病历介绍
案例1
杨某,女,50岁,2013年5月2日初诊,患者自述4个月前出现双小腿肿胀伴局部皮肤瘙痒,双小腿皮肤散在红色斑疹,瘙痒剧烈,与当地诊所治疗效果不佳。久行或久立感下肢酸沉不适,休息或抬高患肢可缓解。既往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余年,类风湿病史10余年,口腔溃疡病史3年。查体可见:双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局部呈瘤样变,胫前凹陷性水肿,双下肢可见多处皮损,散在抓痕,皮损呈红色斑疹,皮下可触及硬结块,皮色红,压之不褪色,左下肢为重。舌质红,裂纹少苔。诊断为:血管炎。治法:清热化瘀,祛风胜湿。方药:白鲜皮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5g,地肤子15g,丹皮15g,生地黄30g,黄芩12g,威灵仙12g,苍术15g,苦参15g,茯苓15g,忍冬藤30g,黄芪15g,独活12g,黄连6g。12剂,水煎服,日一剂。另配合马黄酊外用(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外用药,主要成分为马钱子,黄连等)。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2013年5月16日二诊,患者双小腿肿胀明显减轻,久行后酸沉感较前缓解,无新起红斑,瘙痒较前减轻。查体见:双下肢胫前轻度凹陷性水肿,无新起皮损,原皮损处颜色变浅,皮下硬结块稍有变软,纳眠可,大便略干,小便可,舌质红,少苔裂纹。治法:清热养阴,祛风胜湿。方药:中药上方去苦参,加麦冬12g。12剂,日一剂,水煎服。配合马黄酊外用及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2013年5月30日三诊,患者双下肢肿胀及瘙痒基本缓解,无新起红斑。查体见:双下肢胫前无凹陷性水肿,无新起皮损,原皮损处颜色变浅,皮下硬结块变软,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裂纹。治法:清热养阴,祛风胜湿。方药:中药上方去苍术,加佩兰12g。12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案例2
丰某,男,47岁,2013年5月30日初诊,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外伤致右小腿外下侧破溃,久不愈合,至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现患者右小腿破溃处仍未愈合,瘙痒较重。既往体健。查体可见:右小腿肿胀,皮色暗红,皮温高,散在片状红斑,小腿内侧有3个1×1cm溃疡,无渗血渗液。胫前凹陷性水肿,腓肠肌紧韧,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诊断:血管炎。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白鲜皮30g,当归12g,生地黄30g,黄芩12g,地肤子15g,川芎12g,泽兰15g,独活12g,薏苡仁30g,赤芍15g,苍术15g,黄芪15g,车前草15g,丹皮15g,黄柏12g,苦参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穿王消炎片每次3片,每天3次,紫丹活血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013年6月6日二诊,患者右小腿肿胀减轻,皮肤颜色较前减退,右小腿内侧溃疡结痂,瘙痒减轻。查体见:右小腿皮色略红,皮温不高,胫前轻度凹陷性水肿,溃疡已结痂。舌质暗,苔黄腻。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中药上方继服14剂,日一剂,水煎服。药渣煎汤温洗。配合,紫丹活血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013年7月4日三诊,患者右小腿肿胀基本消退,久立后右足踝略感酸胀不适,皮色基本恢复如常,余无不适。查体见:右小腿无肿胀,皮色不红,皮温不高,溃疡结痂,局部痂皮脱落,愈合良好。舌质暗,苔黄。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药:中药上方去地肤子、黄柏、苦参,加僵蚕12g、升麻12g,黄芪改为20g。6剂,水煎服,日一剂。药渣煎汤温洗。配合迈之灵,每次1片,每天2次,穿王消炎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讨论
陈师认为: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的一类疾病,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多变,临床治疗中主张发作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解毒利湿。
血管炎多有反复发作倾向,存在一定季節性,陈师主张患者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忌口,饮食清淡,忌食牛羊肉、海鲜、辣椒等腥膻发物。在发作期到来之前服用中药能有效减轻发作期症状,减少皮损范围。一旦发作应积极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血管炎;验案;陈柏楠
陈柏楠教授是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血管炎的治疗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介绍两则经典案例。
1.病历介绍
案例1
杨某,女,50岁,2013年5月2日初诊,患者自述4个月前出现双小腿肿胀伴局部皮肤瘙痒,双小腿皮肤散在红色斑疹,瘙痒剧烈,与当地诊所治疗效果不佳。久行或久立感下肢酸沉不适,休息或抬高患肢可缓解。既往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余年,类风湿病史10余年,口腔溃疡病史3年。查体可见:双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局部呈瘤样变,胫前凹陷性水肿,双下肢可见多处皮损,散在抓痕,皮损呈红色斑疹,皮下可触及硬结块,皮色红,压之不褪色,左下肢为重。舌质红,裂纹少苔。诊断为:血管炎。治法:清热化瘀,祛风胜湿。方药:白鲜皮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5g,地肤子15g,丹皮15g,生地黄30g,黄芩12g,威灵仙12g,苍术15g,苦参15g,茯苓15g,忍冬藤30g,黄芪15g,独活12g,黄连6g。12剂,水煎服,日一剂。另配合马黄酊外用(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外用药,主要成分为马钱子,黄连等)。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2013年5月16日二诊,患者双小腿肿胀明显减轻,久行后酸沉感较前缓解,无新起红斑,瘙痒较前减轻。查体见:双下肢胫前轻度凹陷性水肿,无新起皮损,原皮损处颜色变浅,皮下硬结块稍有变软,纳眠可,大便略干,小便可,舌质红,少苔裂纹。治法:清热养阴,祛风胜湿。方药:中药上方去苦参,加麦冬12g。12剂,日一剂,水煎服。配合马黄酊外用及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2013年5月30日三诊,患者双下肢肿胀及瘙痒基本缓解,无新起红斑。查体见:双下肢胫前无凹陷性水肿,无新起皮损,原皮损处颜色变浅,皮下硬结块变软,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裂纹。治法:清热养阴,祛风胜湿。方药:中药上方去苍术,加佩兰12g。12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每天2次,口服。
案例2
丰某,男,47岁,2013年5月30日初诊,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外伤致右小腿外下侧破溃,久不愈合,至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现患者右小腿破溃处仍未愈合,瘙痒较重。既往体健。查体可见:右小腿肿胀,皮色暗红,皮温高,散在片状红斑,小腿内侧有3个1×1cm溃疡,无渗血渗液。胫前凹陷性水肿,腓肠肌紧韧,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诊断:血管炎。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白鲜皮30g,当归12g,生地黄30g,黄芩12g,地肤子15g,川芎12g,泽兰15g,独活12g,薏苡仁30g,赤芍15g,苍术15g,黄芪15g,车前草15g,丹皮15g,黄柏12g,苦参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穿王消炎片每次3片,每天3次,紫丹活血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013年6月6日二诊,患者右小腿肿胀减轻,皮肤颜色较前减退,右小腿内侧溃疡结痂,瘙痒减轻。查体见:右小腿皮色略红,皮温不高,胫前轻度凹陷性水肿,溃疡已结痂。舌质暗,苔黄腻。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中药上方继服14剂,日一剂,水煎服。药渣煎汤温洗。配合,紫丹活血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013年7月4日三诊,患者右小腿肿胀基本消退,久立后右足踝略感酸胀不适,皮色基本恢复如常,余无不适。查体见:右小腿无肿胀,皮色不红,皮温不高,溃疡结痂,局部痂皮脱落,愈合良好。舌质暗,苔黄。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药:中药上方去地肤子、黄柏、苦参,加僵蚕12g、升麻12g,黄芪改为20g。6剂,水煎服,日一剂。药渣煎汤温洗。配合迈之灵,每次1片,每天2次,穿王消炎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
2.讨论
陈师认为: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的一类疾病,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多变,临床治疗中主张发作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解毒利湿。
血管炎多有反复发作倾向,存在一定季節性,陈师主张患者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忌口,饮食清淡,忌食牛羊肉、海鲜、辣椒等腥膻发物。在发作期到来之前服用中药能有效减轻发作期症状,减少皮损范围。一旦发作应积极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