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价促进迁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a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认知策略;迁移;儿童;心理实验
  早期的策略迁移研究都显示,尽管向儿童传授的认知策略对解决相关问题非常有效,但是儿童在面临新的任务或情境时,仍无法有效地将策略迁移到新任务中去。因此,他们认为让儿童学习单纯的认知策略,如记忆方法、分析方法等,对儿童能力的提高似乎不很明显。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加泰勒(Elizabeth Schwenn Ghatala)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若要让儿童有效地掌握认知策略并能进行迁移,必须让他们了解到该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了解该策略能够提高他们的行为能力。他们还认为,儿童能够通过评价策略行为与任务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认知策略的价值所在。他们在1985年对儿童认策略的迁移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检验自我评价对认知策略迁移的作用。
  2.实验介绍
  研究中的被试为二年级小学生。加泰勒、罗迪克(Lodico)、勒温(Levin)、布莱斯雷(Pressley)和贝尔(Bell)等五人共同参与主持了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自我评价对策略迁移的影响。所教的策略是精加工策略。研究中呈现配对名词,要求儿童尽可能记住并准备回忆学过的词。在正式实验前,研究者对被试儿童进行三种不同的自我评价训练。其中1/3的儿童为策略—用途组,接受策略有效性评价训练。方法是反思自己使用或未使用某一策略是怎样影响回忆结果的。要求儿童徒手和用圆规各画一个圆,继而问:用哪种方法画的圆更好?下次叫你画圆,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另1/3的儿童为策略—情感组,要求他们评价使用某一策略是否感到“开心”。同样要求他们在两种情况下画圆后,并问:哪一种方法更“开心”?最后1/3儿童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评价训练。
  正式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者不教任何记忆策略,让儿童自行记忆配对名词并进行回忆测验。其目的是确定儿童的基线水平。
  第二阶段,将被试儿童分成两个等组。其中一组学习精加工策略;另一组采用数名词中的字母数的策略帮助记忆。显然前一种策略的记忆效果好,后一种策略的记忆效果差。
  第三阶段,所有儿童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可以选择自己所希望的任何方法来记忆呈现的材料。学完以后要求回忆学过的材料。
  为了测量儿童在第三阶段是否继续使用先前习得的策略,研究者询问儿童在学习每一配对名词时用了什么策略和为什么选择该策略,以确定他们是否意识到策略的用途。并且,把前两次学习的配对词再呈现给儿童,问他们什么时候记得多和为什么会记得多,进一步确定儿童对策略作用的意识程度。
  3.实验结果
  从下页两表中可以看出:
  (1) 在实验第二阶段,学习了精加工策略的儿童,回忆成绩普遍高于采用数字母策略的儿童。到实验的第三阶段,虽然未要求应用精加工策略,但在第二阶段接受精加工策略训练的儿童继续应用这一策略,其回忆成绩仍然很高。但是接受数字母策略训练的儿童,在第三阶段放弃了这一策略,而又未学习精加工策略,所以记忆成绩普遍低。
  (2)三种不同策略评价方式(策略—用途评价、策略—情感评价和无评价)对直接回忆或近迁移成绩未产生明显影响。
  (3)为了考察儿童对策略—用途进行评价是否产生长远影响,在第三阶段研究之后,又对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儿童对他们为什么选择某一策略的回答表明,受到策略—用途评价训练的儿童更倾向于解释选择某策略的原因是为了提高记忆效率。
  (4)在实验结束后第一周和第九周分别用新的配对词对被试进行了两次延后测验。结果表明,策略—用途组的成绩明显优于策略—情感组。在第一周测验时,前者有90%的儿童在新的学习材料中运用精加工策略,后者仅有57%的儿童;在第二次延后测验中,前者的人数为100%,后者只有50%。这一结果表明: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训练过的策略,并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而在其他训练条件下,策略训练仅有短期的效果。
  不同训练组平均回忆配对词的百分数
  训练条件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第一阶段
  精加工策略
  数字母策略
  39.5
  36.2
  37.1
  36.2
  31.9
  29.0
  第二阶段
  精加工策略
  数字母策略
  98.6
  19.0
  96.7
  19.0
  97.1
  9.5
  第三阶段
  精加工策略
  数字母策略
  92.4
  42.9
  89.0
  29.5
  79.5
  29.0
  在实验第三阶段儿童说出选择不同策略理由的人数百分比
  训练条件 理由
  记忆 开心 容易
  1. 精加工策略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100.0
  0.0
  1.0
  0.0
  90.5
  71.4
  0.0
  9.5
  28.6
  2. 字母策略
  策略—用途组
  策略—情感组
  控制组
  76.2
  4.8
  4.8
  0.0
其他文献
真正的朋友是可以患难相助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当刘禹锡因写玄都观观桃花的讽刺诗得罪当权者被再次贬到遥远之地时,柳宗元考虑到他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于是自愿代为前往。虽然皇帝没有批准柳宗元的请求,但也更改了刘禹锡的贬谪之地。十四年后,当刘禹锡再次回到长安时,好友柳宗元却已过早离开了人世。柳宗元去世前,曾将自己的手稿全部交给刘禹锡,还把儿子交给刘禹锡照看。刘禹锡遵照老朋友的遗志,全力整理柳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意识、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这一趋势被称为“Web2.0”,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式互联网”。二○○七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就是“网民”。《时代》总编施滕格尔的理由是: Web2.0的主力军的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因素、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学校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十五年的改革,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
总决赛第五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仍有一线生机的辽宁队没有放弃,他们还在与四川队做最后拼争。但是,场边的许多摄影师已经掉转视线,将镜头对准贵宾席上一个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眼看四川胜局已定,他双手掩面,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个中年男人叫周仕强,是四川金强队的老板,上赛季倒数第三名四川队为何能在本赛季咸鱼大翻身,也要从这个人开始讲起。老板肯花钱,也愿意放权7年前,当四川金强集团老板周仕强决定收购四川男篮时,他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品位,本文提出了三种路径: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以及加强有针对性课程文本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2-02  心理健康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
2019年1月,著名演员秦沛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栏目,讲述他的家庭故事。三岁就成了童星  秦沛是童星出身,他三岁时就开始演戏了。这当然和秦沛的父母有分不开的关系。秦沛的母亲红薇,是香港国语片时代的著名女演员,原籍北京,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夜半歌声》等。红薇从12岁起就和哥哥一起在歌舞剧团表演,20世纪40年代,红薇和上海著名演员严化结婚,后举家迁到了香港。  20世纪50-60
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7月25日,2020赛季中超联赛在大连和苏州两大赛区全面展开。今年本有望成为中超有史以来开赛最早的一年,但从中国足协在1月7日下发赛程,到因为疫情不得不延期,再到宣布7月25日重启,反成为有史以来开赛最晚的一年。这期间经历了太多波折,外界一度认为今年中超有可能停摆。相比以往,本赛季虽然在赛制、赛程等多方面做出调整,但如愿进行已是中国足球在疫情之年的大动作了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人际交往;高中生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Seligman)倡导并积极向全世界推广的心理学运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心理学将其重点从只专注对生活糟糕方面的修复,转向对积极品质的建构。积极心理学构建起了自己的健康思想,认为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来自于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和唤醒。  但是,塞里格曼并没有创立一种能够应用
〔摘要〕新高考改革进程中,提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让学生能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上呈现提升。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摆正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教书更要育人。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核心素养优势在哪里,知道校园里哪
我刚为杜维明教授的《人性与自我修养》(中译本)写完一篇序,现在我又为成中英教授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一书写序。我想不仅因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而且也因为我可能是为他们写序比较合适的人选之一。成中英先生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我和他是一九八三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认识的,从那以后我们每年总要见一两次面,通信则是经常的。  这本书大部分文章是从中英下列四本书中选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