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急救是由心理健康和灾害救助工作者向受灾群众提供支持的一套系统化的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应用。建设高效的心理急救队伍对于心理援助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急救概述入手,揭示如何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心理急救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建设高素质的心理急救队伍以期更好的灾后心理干预效果。
关键词:灾害;心理援助;心理急救;心理急救队伍
大多数人应对危机的心理反应相对来说是即刻、轻微以及短暂的,但是心理上受到创伤的个体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强烈压力反应甚至一些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灾难灾后的早期心理干预若不能有效开展,受灾群众更易引发心理上的不适感。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证支持有效的早期干预模式得到广泛的使用(Bisson,Lewis,2009)。从灾后服务实践来看,组织科学系统的心理急救,是早期危机干预的极佳方式。本文将从心理急救的概念出发,对其应用实施进行解读。
一、心理急救模式概述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简称为PFA)是在灾害和危机事件发生后,在各种灾害救助机构和组织的指导下,由心理健康和灾害救助工作者立刻向受灾群众提供支持的模式(Vernberg et al.,2008)。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由童慧琦等翻译并介绍的这份指南在震后一周的时间投入使用。在我国灾区和其它地区也已有过多次PFA的应用培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发表了题为“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FOR ALL)的致辞,让心理急救的概念走进公众视野中。心理急救模式在中外心理卫生专家的努力下证明并提高了其应用于灾后早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及迫切性。
一、心理急救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启示
将心理急救的概念渗透进入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过程以及灾后早期援助工作中,让心理干预的应用模式更加全面系统,也更为科学明确。
1.危机发生前的推广
在借鉴国外救援经验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完善心理救援网络和机构的基础上,制定心理服务计划,系统地开展灾前心理宣教工作。
2.危机发生后的应用
2.1准备工作:包括进入不同环境前的规划和材料准备。根据当地情况,结合文化等因素,配合灾后救援系统部署的工作安排,制定系统化的心理援助行动计划。组建心理急救队伍,接受灾后早期危机干预培训,之后按照规划进入灾区开展工作。
2.2核心行动:心理急救实施的具体过程见下表(童慧琦,王振,王素琴,2008)。
心理急救核心行动及目标
二、建设科学高效心理急救队伍
緊急的心理救援需要人员与队伍的保障,它关系到人们对灾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及受灾群众心理健康恢复的状况,将直接影响整体救灾的效果。
1.心理急救队伍的科学化组建
在成员的筛选上,目前对于参与心理急救人员的素质、专业等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的标准和要求。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只要在具备充足训练和持续支持(包括心理健康专家对工作者的咨询和督导)的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心理急救中来。
2.心理急救队伍培训
实施心理急救的关键是加强心理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国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具本土化特色的心理急救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共进行两天。第一天主要用幻灯片以及观看心理急救实际应用的视频短片的方式讲解心理急救的概念和应用策略,让学员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天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员更好的理解并能运用心理急救模式。
3.工作开展中队伍的组织和协调
心理急救队伍可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微观层面上的心理急救队伍主要是指在受灾地区直接实施心理急救的队伍,而宏观层面则着眼于国家和区域水平上系统化的队伍。
3.1心理援助工作站上的心理急救队伍。心理援助工作站可以根据与当地不同部门的合作,形成基于社区、学校、医疗卫生系统和综合模式的心理援助站工作形式。
3.2上线联动、相互配合的心理急救队伍。对于国家水平上的心理急救队伍,可以由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工作者组成,以促进心理急救模式在我国的科学化运用,为区域和地区水平的团队进行培训和理论支持。
4.团队建设中的心理支持
鉴于灾后工作者所面临环境的陌生和困难,以及面对对象的特殊性,救援人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创伤。不仅要在工作期间保证工作者有专业人员的督导,救援工作结束后还要对工作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考察,筛选出具有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综上所述,心理急救作为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受灾人群进行干预的一套有效模式对于我国灾后开展早期心理援助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心理急救模式的概述与解读明确了其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isson, J. I., & Lewis, C. (2009).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Commissioned by the.
[2]Vernberg, E. M., Steinberg, A. M., Jacobs, A. K., Brymer, M. J., Watson, P. J., Osofsky, J. D., ... & Ruzek, J. I. (2008). Innovations in disaster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9(4), 381.
关键词:灾害;心理援助;心理急救;心理急救队伍
大多数人应对危机的心理反应相对来说是即刻、轻微以及短暂的,但是心理上受到创伤的个体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强烈压力反应甚至一些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灾难灾后的早期心理干预若不能有效开展,受灾群众更易引发心理上的不适感。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证支持有效的早期干预模式得到广泛的使用(Bisson,Lewis,2009)。从灾后服务实践来看,组织科学系统的心理急救,是早期危机干预的极佳方式。本文将从心理急救的概念出发,对其应用实施进行解读。
一、心理急救模式概述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简称为PFA)是在灾害和危机事件发生后,在各种灾害救助机构和组织的指导下,由心理健康和灾害救助工作者立刻向受灾群众提供支持的模式(Vernberg et al.,2008)。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由童慧琦等翻译并介绍的这份指南在震后一周的时间投入使用。在我国灾区和其它地区也已有过多次PFA的应用培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发表了题为“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FOR ALL)的致辞,让心理急救的概念走进公众视野中。心理急救模式在中外心理卫生专家的努力下证明并提高了其应用于灾后早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及迫切性。
一、心理急救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启示
将心理急救的概念渗透进入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过程以及灾后早期援助工作中,让心理干预的应用模式更加全面系统,也更为科学明确。
1.危机发生前的推广
在借鉴国外救援经验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完善心理救援网络和机构的基础上,制定心理服务计划,系统地开展灾前心理宣教工作。
2.危机发生后的应用
2.1准备工作:包括进入不同环境前的规划和材料准备。根据当地情况,结合文化等因素,配合灾后救援系统部署的工作安排,制定系统化的心理援助行动计划。组建心理急救队伍,接受灾后早期危机干预培训,之后按照规划进入灾区开展工作。
2.2核心行动:心理急救实施的具体过程见下表(童慧琦,王振,王素琴,2008)。
心理急救核心行动及目标
二、建设科学高效心理急救队伍
緊急的心理救援需要人员与队伍的保障,它关系到人们对灾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及受灾群众心理健康恢复的状况,将直接影响整体救灾的效果。
1.心理急救队伍的科学化组建
在成员的筛选上,目前对于参与心理急救人员的素质、专业等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的标准和要求。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只要在具备充足训练和持续支持(包括心理健康专家对工作者的咨询和督导)的情况下都可以参与到心理急救中来。
2.心理急救队伍培训
实施心理急救的关键是加强心理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国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具本土化特色的心理急救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共进行两天。第一天主要用幻灯片以及观看心理急救实际应用的视频短片的方式讲解心理急救的概念和应用策略,让学员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天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员更好的理解并能运用心理急救模式。
3.工作开展中队伍的组织和协调
心理急救队伍可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微观层面上的心理急救队伍主要是指在受灾地区直接实施心理急救的队伍,而宏观层面则着眼于国家和区域水平上系统化的队伍。
3.1心理援助工作站上的心理急救队伍。心理援助工作站可以根据与当地不同部门的合作,形成基于社区、学校、医疗卫生系统和综合模式的心理援助站工作形式。
3.2上线联动、相互配合的心理急救队伍。对于国家水平上的心理急救队伍,可以由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工作者组成,以促进心理急救模式在我国的科学化运用,为区域和地区水平的团队进行培训和理论支持。
4.团队建设中的心理支持
鉴于灾后工作者所面临环境的陌生和困难,以及面对对象的特殊性,救援人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创伤。不仅要在工作期间保证工作者有专业人员的督导,救援工作结束后还要对工作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考察,筛选出具有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综上所述,心理急救作为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受灾人群进行干预的一套有效模式对于我国灾后开展早期心理援助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心理急救模式的概述与解读明确了其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isson, J. I., & Lewis, C. (2009).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Commissioned by the.
[2]Vernberg, E. M., Steinberg, A. M., Jacobs, A. K., Brymer, M. J., Watson, P. J., Osofsky, J. D., ... & Ruzek, J. I. (2008). Innovations in disaster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9(4),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