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分高考生的清冷人生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季学期开学,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开始新的人生。而有一批考生,曾以高考0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也由此无法踏入大学。
  他们构成高考的另一个榜单。
  这些不合作者,把自己整个青春期所受的教育归0,并以此挑战高考制度。
  最早被媒体大规模报道的高考0分考生是2006年的蒋多多,随后有七八名考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如今,这些0分考生在哪里,做什么?当年的选择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改变?
  记者寻找到3位0分考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思考,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抉择。
  在经历了贫困、劳苦、爱情、失败后,他们发现,曾经用巨大代价所击退的挑战——高考,其实只是人生若干个挑战中最容易的一个。
  他们也发现对制度的改变仅靠一时之激,是徒劳无益的。人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冲动行事。
  他们既然愿意接受采访,表明他们愿意用自己沉淀下来的生命经历来告诫后者。他们依然坚定自己对高考制度的思考。但让他们重来,他们或许会重新选择改变的方式。
  1 徐孟南:从拒绝到捍卫
  徐孟南22岁,安徽蒙城县人,2008年高考主动考0分,几门课共得143分。现在在江苏淮安经营一家猪毛厂。如今他认为,应试教育应改变,但一两个0分不足以改变。
  4年前,徐孟南拒绝高考;4年后,徐孟南劝人高考。
  2008年高考时,这名安徽蒙城二中的学生,故意违规,想借高考0分,让世人关注他的教育理念。2012年,他建起“高考0分声”网站,讲述0分考生的故事,呼吁学生不要考0分,但要关注教育改革。
  从拒绝到支持,徐孟南的态度为何会发生180度的转变?
  失败的炒作
  徐孟南建“高考0分声”网站,花了1 000多元。今年5月,网站运营。上面罗列了蒋多多、吉剑、张皎等0分考生的故事。有人说他又在像当年高考一样炒作。徐孟南笑了笑:“我现在这样还能炒作什么?”
  他说,现在明白了,炒作都是有能力的人折腾的,“没有能力,考多少个0分,也成不了韩寒。”
  徐孟南用“傻事”指代当年高考考0分的做法。他曾寄希望这一举动为他带来关注,改变应试教育制度,乃至改变他和万千学子的命运。
  徐孟南高一时成绩良好,高二时受韩寒《通稿2003》影响,他强烈反对应试教育,并自创了一个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模式,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爱好、特长进行教育,文化课得分只占高考的一部分。
  为了宣传这一理念,他决定模仿2006年高考0分蒋多多,用高考0分换来话语权,让更多人关注他的“三人行”教育模式。
  2008年高考,徐孟南场场考试都故意违规,在试卷上四处写上“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号是×××,我是蒙城二中的……”他还在试卷的空白处阐述他的“三人行”教育理念。
  但分数出来后,徐孟南没得0分,他得了143分。
  成绩下来后,他给安徽一报社打去热线电话,媒体开始关注他。但报道出来的大多是负面,批评他的幼稚。几天过后,再也没有媒体报道他。让他引以为豪的“三人行”教育理念,更是无人问津。
  另一条路
  高考结束后,徐孟南到上海打工。那段时间晚上,他睡不着就琢磨,“考0分这事儿,到底对不对?”
  他想不出答案,于是开始写自传体纪实小说《高考0分生》。没有电脑,就用手机打出来,再发到网上。他希望看到小说的人,能给这个高考0分生一个答案。
  一个月后,徐孟南悄悄从上海回到合肥,向媒体求助:他想上大学。但高考录取已过,没有大学愿意接受他。
  接下来的几年,他的生活被打工的“劳累、辛苦”充斥着,而他的同学,无论名校还是专科,几乎都在读书。偶尔的相聚,同学们聊着愉快的大学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令徐孟南羡慕不已。
  打工一年多后,他想复读考大学。但父亲徐广丰对他失望透顶,叫他“不要再惹是生非”,坚持让他继续打工。
  徐孟南不再提复读的事情,每次听到同学们的近况,他都不由感慨,“一步岔开,路就不同了。”他有时忍不住抱怨,当初为什么没人“拉他一把”。
  这个念头促成了徐孟南的“悔悟劝学”行动。2011年5月,他找人做了一个木箱随身背着,里面放了4 000多份宣传单,呼吁大家要好好参加高考,不要考0分。
  他住30元一晚的简陋旅馆,吃街边的盒饭,先后到南京、合肥、郑州等地高中宣传。他假扮学生身份混进校园发劝告传单,遭遇过不少保安的驱逐。
  他还坚持着在网上写博客,在各大论坛上发帖劝告。他的“悔悟劝学”行动一直坚持到2011年高考的前一天。
  先理解,后改革
  半年前,徐孟南和一位听力有障碍的女孩娟娟结了婚。岳父把一个小猪毛厂交给他管理,每个月付他3 000元的工资。
  徐孟南曾用手语和娟娟讲述自己的故事。娟娟用手语回答:“考0分可以,故意考0分就不好了。”
  这两年高考前总有人从网上找到徐孟南咨询考0分的事儿。
  这些学生通常用羡慕的语气向徐孟南请教:如何抵抗应试教育。徐孟南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劝,他担心这些学生选他当年的路:“不值得。4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考0分什么也得不到,我肯定不会考了。”
  徐孟南的妻子怀孕了,他说,将来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高考考0分。
  在通过网站呼吁学生参与高考的同时,徐孟南也鼓励学生关注高考教育改革。他认为,应试教育需要改变,但不应以考生蒙受损失的方式来改变,况且一两个0分也不足以改变。
  徐孟南现在仍然想去读大学。“要出世先得入世。”他说,进入体制去了解它存在的问题才能改革它。
  2 吉剑:寻找“伯乐”
  吉剑25岁,云南昭通人,2008年高考主动考0分,几门课共得168分。现在在浙江永康一家工厂打工。
  8月3日,在狭窄而湿热的小屋里,吉剑用牙刷拨了拨台式风扇的扇叶,几分钟后,风扇才缓慢启动。   这是浙江永康城郊的一栋老旧楼房,房租240元一月。楼房外几米处就是一间嘈杂的加工厂。天热时,吉剑就在同事有空调的公寓里蹭凉。
  吉剑在2008年高考中故意考0分来“改变中国高考制度”。
  4年后,吉剑并没改变,他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继续写文讨伐应试教育,继续寻找他的“伯乐”。
  被忽视的“才华”
  “你后悔吗?”
  这是每个高考0分考生绕不过去的问题。吉剑说,媒体问,家人问,朋友也在问。
  在8月中旬的采访中,吉剑始终没有说出“后悔”这两个字,只是含混回答“可能有吧”。
  8月18日,吉剑在他《吉剑的反思》一文中更明确地回答:“虽然大多数高考0分的人后悔了,可是我吉剑没有后悔。”
  吉剑喜欢数学,高中就读云南镇雄某中学时,别的同学忙着做题时,他却在思考“圆周率为什么无限循环?”等问题。
  高考时,吉剑并没有在试卷上答题,而是写下了一些数学论文,及对高考的看法。还有小部分题目,是胡乱填的。
  吉剑希望,高考阅卷老师看到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汇报给教育部门”,或是被理想中的大学直接特招。
  吉剑高考考了168分,但媒体报道了他想考0分的事情,引起了全国关注。但到了9月新生入学时,仍没有老师向他伸橄榄枝。吉剑只好到各地打工,这期间他仍学习数学。
  8月,他花了将近2万元,注册了一家网站。网站首页签名写着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这个网站,发布了吉剑所写的时评、杂文、物理、经济学及生理医学讨论文章。
  当年他的数学论文并未获得认可,但他并未对自己的数学才华丧失信心。如今虽然没有媒体和学术机构关注他的论文,也并未影响他做一名不“依附任何权势的自由学者”的理想。他认为自己仍在坚持自己的梦想。
  “安于”现状
  这些年,吉剑辗转各地打工。高中刚毕业最窘迫时,他身上只剩下两块5毛钱。在他买馒头时,有个“穿着体面”男子像看乞丐一样看了吉剑,吉剑忍不住扭头痛哭。8月3日,在吉剑租住的屋内,说到这段经历,他仍几度泣不成声。
  他认为,那时的打工生活,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这些年,吉剑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2011年,吉剑来到浙江永康打工,第一份工作是重体力活。吉剑觉得做体力活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
  他思考过工厂流程优化:如工人没有积极性、冷气机浪费电、物料浪费等问题。但他自认动手能力差,也不善言辞。于是他把问题和建议打印了整整4页A4纸交给领导。
  他的目的很明确,引起老板关注,得到重视,“我要告诉老板,我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吉剑的舅舅说,如果吉剑当初好好考,上了大学,可能现在的生活会更好一点。
  但吉剑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当初上了大学,可能大学会是我实现数学梦的天堂,也可能是我逃避现实的安乐窝、避难所。”
  如今,一些在校生也会给他打电话,谈高考考0分的想法。他给对方的建议是“要慎重考虑”。
  3 陈圣章:就读社会大学
  陈圣章24岁,湖南浏阳人,2007年高考4门课都考0分。现在在福建永春县开货车运土方。
  现在的陈圣章在福建永春开卡车运土方,八轮拉货大车是亲戚筹钱买的。早晨7点,陈圣章开始工作,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每天往复上百趟。
  2007年高考时,浏阳三中的陈圣章4门课都考了0分。
  当时媒体曾问他,考0分能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吗?他回答:“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驱使我这么做”,他认为他比不肯改革教育制度的高官有“更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报道他的新闻后面有数万条评论。他被赞扬的评论惹得“热血沸腾”,并坚信自己“如果早生或晚生100年,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跳来跳去的青年
  陈圣章作出高考0分的决定,并没有太多的纠结。
  因为他“并不向往”大学。他从高二起就厌学,每天躲在书堆后面看报纸,“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大学生逃课、抽烟喝酒、打架的新闻”。他觉得大学生活“太荒唐了”。
  当高考前3个月,作为体育特长生的他右脚受伤后,他当下决定文化课全部考0分,以抗议让他心烦的应试教育。
  高考第一门语文,他在空白处写下两竖行正楷字——“为了中国的美好明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之后的几门考试,他会做的题故意写错,不会的题他都空着。
  陈圣章4门课考了0分。
  毕业后第一年,陈圣章“跳来跳去”,他做了药品推销员、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者,以及夜总会营销员。
  2008年,陈圣章揣着攒下的2万块钱回到了家乡浏阳。他认为自己有策划经验,有钱,可以独当一面策划大型活动了,于是他着手策划“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行活动。
  这是他在夜总会宿舍里辗转反侧了很多夜晚想出的方案:活动要在毛泽东故乡启动,要在湖南各大高校做签名活动,还要去北京和名牌高校联谊,以启发大学生们认真学习。
  为了引起关注,他决定给总理和教育部长写信。他将这一行为称之为“新版公车上书”,并为这一创意欣喜不已。
  但信石沉大海,也没有一家媒体采访他。
  社会大学
  “打工只是暂时的。”这是陈圣章放弃高考时给自己的规划。打工一年后,他一边策划中国行活动,一边做生意,但先后两笔生意都以亏本告终。在2009年的烟花生意中,他亏了10万元。
  那年的大年二十八,三四个没有拿到工资的烟花工人赖在陈家不肯走,扬言说不给钱就找人来闹事。
  这年正月,陈圣章几乎哪都没去。他第一次觉得失败如此惨痛,令人如此“没有脸面”。
  接下来的2年中,他没有频繁跳槽和策划活动,而是在酒店打工和开车,赚钱还债。
  2011年年末,陈圣章还上了最后一笔欠款。他捏一捏口袋,发现还有几百元钱。“爸妈,儿子给你们压岁钱。”陈圣章给父母一人递上200元钱,这是他第一次给父母压岁钱。
  陈圣章的姐姐觉得弟弟几年来,成熟了,不再“那么固执了”,她说,“没考上大学是个遗憾,但能从社会大学学到东西也是好的。”
  陈圣章对自己高考0分的行为也不再“豪情万丈”,在经历了这么多失败后,他觉得自己当时想得“太简单”,“一个人的作用很有限,难以改变现状”。
  他依旧认为中国教育制度问题很大,他寄希望于一个“铁腕改革家”来改变现状。
  陈圣章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自己的计划,他要记者多宣传他的“中国行”。他最近还打算办一些新的项目,包括拿宅基地换工程的项目。
  (来源:《新京报》周亦楣 孟祥超 实习生苏晶)
其他文献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近日,由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第八次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昆明医科大学呈贡校区召开。省委副书记仇和为交流会题词:“弘扬延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实现‘两强一堡’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撑。”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书面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王学智,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吴光范,省委高校纪工委书记、省纪委派驻教育厅纪检
期刊
她,为人谦和而不失魄力,做事认真而不张扬,工作执著而不固执;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她认为,教师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她把这“三心”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收到奇效。她就是共产党员、云南省特级教师、泸水县第一完全小学副校长、白族教师施利红。25年从教路,她一直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追寻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心中、眼中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从教25年,施利红始终把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说课被称为是没有学生的课堂。然而,这里的课堂依旧精彩纷呈。  近日,由云南省教育厅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德育课说课比赛在昆明举行。18名来自全省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从预赛选拔中脱颖而出,在昆参加决赛。  本次比赛旨在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与创新,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近日,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带领委厅有关部处室负责人,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调研时强调:“拿出成果来才是最大的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加快改革发展速度。”  在云南大学座谈会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就云南大学历史、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当前需要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的问题等作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
期刊
本刊讯 10月4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海乡镇河村田头小学(油房社)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田头小学校点全部被掩埋。灾情发生后,李培常委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了解受灾情况,并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掩埋学生,认真做好灾情处置上报工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金平紧急部署,启动了应急预案,派出王建颖副厅长随同李纪恒省长、丁绍祥副省长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靠前指挥。何金平厅长于1
期刊
编者按:把暑期当做一段旅程,在阅读中欣赏沿途风景,让好书遇见渴求的目光,用阅读填满时光的缝隙。为了更好地筹备暑期的阅读生活,为漫漫夏日准备好丰裕的精神粮食,我们推出暑期阅读专题。在此祝您过一个于身心有意义的假期。  教师篇  《留一块黑板——与顾明远先生对话现代学校发展》,郭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大夏书系·名家经典(陈鹤琴系列)”,陈鹤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道德八书——最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杨云慧) 记者近日获悉,从1月1日起,云南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口径享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该项工作共涉及全省220所民办中小学校13.6万名学生。从今年起,云南省每年为此将投入财政补助资金6 100多万元。  为体现公办、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的法律地位,云南规定,城市学校学生享受免学杂费补助,农村学校享受公用经费补助,补助资金随同公办学校一起,由省级按照统
期刊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入学率有了极大提高。据统计,2011年高考计划录取人数为675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5%,某些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达到90%,绝大多数学生不愁没大学上。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越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比例越低
期刊
“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娃。”是他朴实无华的诺言。  自从18岁参加工作,他就在一所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干就是26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  26年中,母亲和岳父先后去世,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有人说他“太不近人情”。  26年中,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他总是小病忍着,有时病得实在熬不住了,也要上完课才去医院。  26年中,有的同事调走了,有的同事改行了,但他选择默默地坚守。  26
期刊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近日从浙江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获悉,为切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12年起,浙江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人均增加100元。  提高定额标准后,小学日常公用经费由以前的每生每年45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550元,初中日常公用经费由以前的每生每年65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750元。各市、县(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