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为人谦和而不失魄力,做事认真而不张扬,工作执著而不固执;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她认为,教师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她把这“三心”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收到奇效。她就是共产党员、云南省特级教师、泸水县第一完全小学副校长、白族教师施利红。25年从教路,她一直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追寻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心中、眼中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从教25年,施利红始终把“以诚感人、以爱育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每当新接手一批学生,她总是会主动亲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并在相处中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生病时,施利红总是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关爱。有一个学期,班上一名学生体检时查出双肺肿大,肺门区有炎症,同学知道后都不愿与他同桌。施利红了解到情况后,及时走访了有关医生,得知这种病不会传染,只要注意按时服药,同时调养好、休息好,慢慢便会康复。她把这一情况及时向全班作了说明,解除了学生们对患病同学的疑虑。此后,大家都主动和这名学生接近,班长还主动要求和他同桌。在班上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这名学生不仅学习没受到影响,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不久,这名学生的身体也得以康复。
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施利红总是想方设法跟他们沟通,用真情和关爱感动学生,用爱心、耐心、宽容心引领学生成长。毕业于泸水一小的高二学生杨子涵,至今还保存着2006年他读小学六年级时施利红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那封信的起因是班上学生在上数学课时,纪律有些松懈,导致施利红第一次在课上发了火,并让学生反思。在信中,施利红说:“很多人在反思中写道‘把施老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荣誉给毁了’,其实你们错了,荣誉不是施老师建立的,是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的。三年来,你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使我们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中队,‘我们班是好样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接下来,施利红用将近1600字的篇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多元化评价,几乎把班上的学生都夸了个遍。
在这封信里,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在施利红的眼里、心里。在她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优秀,而且会变得更优秀。她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而是用另一种温暖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尊、自信和骄傲,让他们坚信自己会变得更优秀。这种触及心灵的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深远。
心中、眼中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现执教于怒江州民族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洪珍祥曾是施利红的学生,她回忆说:“施老师上课没有教师的架子,总是耐心倾听、了解我们这些学生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地走近我们。”正是由于深受施利红老师的影响,洪珍祥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师范大学。
“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
从一名没有经验的师范生到全县数学学科带头人、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施利红说,这源于她“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
“轻松、实在”,这是施利红数学课教学的一大特点。这4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施利红总是做足了功课才上讲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潜心研究、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在一次支教过程中,施利红根据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利用一支粉笔和几颗玉米,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施利红的同事何丽香告诉记者:“每次听施老师的课都是一种享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她的课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地整合教材,思路特别清晰,语言十分精练,重点突破得又好又巧,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2001年,学校安排施利红再次教一个毕业班的数学。看着一张张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各学科成绩单,望着那一双双同样渴求知识的眼睛,施利红的心被刺痛了。“只有一个学期,这个班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就不信这个班的孩子学不好,我一定要教好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施利红正视学生现状,不埋怨、不放弃,满怀激情、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教学探索中。
那个学期正好是施利红参加第二期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分散研修、回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她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在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现代社会分工与合作精细、频繁,学生要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施利红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她收集了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学习,并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方案,改革方案突出了“生生互动”。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也就是小组成员不仅要通过相互合作,努力达成个人目标,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共同实现目标。
施利红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为全班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和成绩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毕业班升学素质测评时,施利红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她所撰写的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答辩,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施老师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头羊’作用”
2006年12月,施利红被泸水县教育局任命为泸水一小的副校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学校的发展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从教25年,施利红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业余时间施利红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在充实自我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她所教的科目。她参加的教学论文评比先后获得省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国家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先后刊登在国家级刊物3篇,省级刊物3篇,州级刊物11篇。
除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施利红还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自1998年以来,施利红多次为县内外的教师、领导承担示范课、研讨课任务及进行专题讲座,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担任泸水一小教务主任期间,施利红在上好一门主课的情况下,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开展评课活动,有效地优化了学校教师的教研氛围,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她还着力采取“找苗子、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策略,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中有1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骨干教师,有3位青年教师经她指导参加省、州级课堂教学竞赛分获省级一、二等奖,州级一等奖。
2005年,施利红带领老师们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根据学校实际,确立“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作为教育科研课题,展开了行动研究。在3年的课题研究中,老师们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施利红还曾多次承担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为学校青年教师和民族中专实习生开办了“听课、备课技术”专题讲座,多次承担校本培训任务,参加过云南省特级教师讲学团到福贡县、贡山县进行讲学,曾先后到贡山县腊早完小,福贡县民族完小,泸水县称杆乡中心校、普拉底的士小学等学校支教。
近年来,施利红多次到泸水县称杆乡中心校等校支教,她通过讲座、上公开课的方式,对乡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2011年11月26日,施利红又来到上江乡大练地村完小送教下乡,这次活动是泸水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施利红再次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教学亲和力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片赞誉。
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功勋奖的泸水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康志坚说:“作为一名全县小学教科研骨干,施老师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头羊’作用,促进了一批小学数学老师的快速成长;同时,她又是泸水县一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主抓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全县乃至怒江州都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施利红多次的讲座、课堂教学,给一起同行上公开课的老窝乡中心完小年轻骨干教师周淑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从施老师的公开课中学到了不少教学技巧。
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功勋奖的周淑兰说,她非常幸运遇到了像施利红这样好的师傅,使她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2010年10月底,周淑兰参加了全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竞赛获得一等奖,她说:“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也与施利红老师的精心指导分不开。”在周淑兰到德宏州参赛时,施利红全程对她进行了指导。
在不断追求中实现自我,在无私奉献中超越自我,这就是施利红。“施利红老师身上体现了我们怒江中小学教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正因为有了像施老师这样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边疆民族教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奚春燕如是说。
心中、眼中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从教25年,施利红始终把“以诚感人、以爱育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每当新接手一批学生,她总是会主动亲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并在相处中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生病时,施利红总是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关爱。有一个学期,班上一名学生体检时查出双肺肿大,肺门区有炎症,同学知道后都不愿与他同桌。施利红了解到情况后,及时走访了有关医生,得知这种病不会传染,只要注意按时服药,同时调养好、休息好,慢慢便会康复。她把这一情况及时向全班作了说明,解除了学生们对患病同学的疑虑。此后,大家都主动和这名学生接近,班长还主动要求和他同桌。在班上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这名学生不仅学习没受到影响,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不久,这名学生的身体也得以康复。
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施利红总是想方设法跟他们沟通,用真情和关爱感动学生,用爱心、耐心、宽容心引领学生成长。毕业于泸水一小的高二学生杨子涵,至今还保存着2006年他读小学六年级时施利红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那封信的起因是班上学生在上数学课时,纪律有些松懈,导致施利红第一次在课上发了火,并让学生反思。在信中,施利红说:“很多人在反思中写道‘把施老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荣誉给毁了’,其实你们错了,荣誉不是施老师建立的,是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的。三年来,你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使我们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中队,‘我们班是好样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接下来,施利红用将近1600字的篇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多元化评价,几乎把班上的学生都夸了个遍。
在这封信里,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在施利红的眼里、心里。在她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优秀,而且会变得更优秀。她没有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而是用另一种温暖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尊、自信和骄傲,让他们坚信自己会变得更优秀。这种触及心灵的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深远。
心中、眼中有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现执教于怒江州民族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洪珍祥曾是施利红的学生,她回忆说:“施老师上课没有教师的架子,总是耐心倾听、了解我们这些学生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地走近我们。”正是由于深受施利红老师的影响,洪珍祥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师范大学。
“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
从一名没有经验的师范生到全县数学学科带头人、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施利红说,这源于她“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
“轻松、实在”,这是施利红数学课教学的一大特点。这4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施利红总是做足了功课才上讲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潜心研究、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在一次支教过程中,施利红根据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利用一支粉笔和几颗玉米,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施利红的同事何丽香告诉记者:“每次听施老师的课都是一种享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她的课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地整合教材,思路特别清晰,语言十分精练,重点突破得又好又巧,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2001年,学校安排施利红再次教一个毕业班的数学。看着一张张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各学科成绩单,望着那一双双同样渴求知识的眼睛,施利红的心被刺痛了。“只有一个学期,这个班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就不信这个班的孩子学不好,我一定要教好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施利红正视学生现状,不埋怨、不放弃,满怀激情、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教学探索中。
那个学期正好是施利红参加第二期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分散研修、回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她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在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现代社会分工与合作精细、频繁,学生要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施利红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她收集了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学习,并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方案,改革方案突出了“生生互动”。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也就是小组成员不仅要通过相互合作,努力达成个人目标,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共同实现目标。
施利红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为全班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和成绩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毕业班升学素质测评时,施利红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她所撰写的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答辩,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施老师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头羊’作用”
2006年12月,施利红被泸水县教育局任命为泸水一小的副校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学校的发展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从教25年,施利红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业余时间施利红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在充实自我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她所教的科目。她参加的教学论文评比先后获得省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国家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先后刊登在国家级刊物3篇,省级刊物3篇,州级刊物11篇。
除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施利红还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自1998年以来,施利红多次为县内外的教师、领导承担示范课、研讨课任务及进行专题讲座,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担任泸水一小教务主任期间,施利红在上好一门主课的情况下,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开展评课活动,有效地优化了学校教师的教研氛围,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她还着力采取“找苗子、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策略,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中有1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骨干教师,有3位青年教师经她指导参加省、州级课堂教学竞赛分获省级一、二等奖,州级一等奖。
2005年,施利红带领老师们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根据学校实际,确立“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作为教育科研课题,展开了行动研究。在3年的课题研究中,老师们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施利红还曾多次承担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为学校青年教师和民族中专实习生开办了“听课、备课技术”专题讲座,多次承担校本培训任务,参加过云南省特级教师讲学团到福贡县、贡山县进行讲学,曾先后到贡山县腊早完小,福贡县民族完小,泸水县称杆乡中心校、普拉底的士小学等学校支教。
近年来,施利红多次到泸水县称杆乡中心校等校支教,她通过讲座、上公开课的方式,对乡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2011年11月26日,施利红又来到上江乡大练地村完小送教下乡,这次活动是泸水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施利红再次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教学亲和力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片赞誉。
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功勋奖的泸水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康志坚说:“作为一名全县小学教科研骨干,施老师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头羊’作用,促进了一批小学数学老师的快速成长;同时,她又是泸水县一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主抓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全县乃至怒江州都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施利红多次的讲座、课堂教学,给一起同行上公开课的老窝乡中心完小年轻骨干教师周淑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从施老师的公开课中学到了不少教学技巧。
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第二届教育功勋奖的周淑兰说,她非常幸运遇到了像施利红这样好的师傅,使她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2010年10月底,周淑兰参加了全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竞赛获得一等奖,她说:“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也与施利红老师的精心指导分不开。”在周淑兰到德宏州参赛时,施利红全程对她进行了指导。
在不断追求中实现自我,在无私奉献中超越自我,这就是施利红。“施利红老师身上体现了我们怒江中小学教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正因为有了像施老师这样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边疆民族教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奚春燕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