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日益进步,使得我国愈加重视文化层面的建设,不仅开始关注音乐艺术发展,而且加大对一些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研究,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全面鉴赏力。其中欣德米特是较为著名的音乐家,从他的创作经历来看,其不但独自完成作曲,还涉及一些演奏以及指挥等,他在德国乃至世界乐坛都有一定地位。而《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应该是欣德米特最具特色的作品,拥有比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该音乐作品的研究,可以让听众认识以及了解欣德米特,推动音乐事业发展。
[关键词]欣德米特;交响变奏曲;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85-02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简介]王 珊(1977— ),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兰州 730000)
欣德米特在德国音乐史上具有一定声望,他十分有才华,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他不仅涉足过演奏以及作曲,还亲自指挥以及教学,其一生创作众多优秀作品,并且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进行分析,从而深刻了解欣德米特的整个创作生涯,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层的理解,提升欣赏水平。
一、欣德米特各阶段的音乐风格概述
从欣德米特的作品风格来看,可以把他的创作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从1895年到1923年[1]。欣德米特从小就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且9岁跟随当地的提琴教师学习小提琴,一直到1912年,他才开始接受作曲方面的学习,同时接触到一些其他乐器,主要包括钢琴以及单簧管。伴随他的技艺逐渐成熟,开始在乐团担任小提琴师,并且在乐团有一定地位,深受人们喜爱。从欣德米特早期的一些音乐作品来看,主要处于探索阶段,受到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影响,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一些歌剧,例如《谋杀,女人的希望》,这些歌剧都具有反浪漫主义特点,欣德米特在演出这一歌剧时,曾经产生一定轰动,但伴随其他音乐风格的产生,使得人们逐渐忘记这些歌剧。
其次,第二阶段,主要是指1923年到1946年这段时期。欣德米特开始专心研究作曲,并创设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对当时音乐教育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2]。在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人内心的感受,强调内心世界,直到1934年,他终于创作出《画家马蒂斯》这一重要作品,但由于作品内容与当时德国政治环境不符,遭到德国纳粹的阻挠,禁止演出这部作品,同时欣德米特也被迫离开德国。他辗转多地,后来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开始定居,这时他的作品逐渐走向成熟,达到了创作巅峰,不仅内容较为深刻,而且形式较为新颖,既有古典主义的庄严,又有新时期的和谐与均衡,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比较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出众多享誉世界的名曲,其中就包括《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
最后,第三阶段,主要是从1946年一直到1963年,这段时期他主要是接受各国学校邀请,进行访问教学,其中主要作品有《宁静交响曲》。
二、《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音乐风格分析
(一)作品主题
主题应该是交响曲的主要灵魂,对于交响曲来说,如果缺少主题,将很难吸引听众对其进行欣赏,其中主题类型不同,也会造成音乐风格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交响乐主要是由多乐章构成的,在不同乐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例如激昂或者悲愤等,但恰恰是不同样式的主题风格构成了交响乐。所以,在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进行研究时,欣德米特主要是选取四首韦伯比较突出的作品,并把其作为各个乐章的主题[3],由于这些作品在风格方面各不相同,所以,欣德米特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谱写出一些新的音乐风格,其不但为交响乐增添了某种新颖样式,还使作品主题风格较为多样化。
在本首交响乐中,主题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其一,匈牙利风格。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上,匈牙利风格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时都把其写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还使音乐风格样式日益丰富。从《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来看,在第一乐章中,主题素材主要是选取韦伯某部钢琴作品,其中韦伯对该首作品的标题命名为匈牙利风格。由于匈牙利风格包含一定特点,不但调式主要采用小调式,而且常用切分音,其中第一乐章主要包括12个小节,能够从这些小节中显现出匈牙利风格。以切分音节奏型为例进行分析,乐曲前三小节主要是引子部分,其中伴奏音型为主要内容,在演奏时,会运用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弦贝等,在这部分的演奏中,弦贝是主持续音,而其他两种乐器主要配合弦贝,这样既对调性进行一定明确,还展现了交响曲的特色。其二,中国风格。从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来看,中国音乐风格在很多交响乐中都有所体现,但作为一个单独乐章产生的作品数量较少。欣德米特具有独特性,他选取《图兰朵》中展现中国风格的一些主题句,并把其运用在第二乐章,成为变奏主题,不但使这部交响乐展现出东方特色,还具有某种地域风情,丰富了作品样式。
(二)作品和声
相比传统和声来说,欣德米特进行创新,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创建了欣式理论,其中和声理论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欣德米特不但对传统和声理论进行摒弃,认为和弦不需要完全用三度叠置,还认为和弦不需要进行转位,这种新的见解与很多传统理论都是相违背的,但也恰恰体现了欣德米特的独特思想,而他的这种和声理论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一定体现。
首先,和弦紧张度。主要是指单个和弦出现不协和性,如果多个不协和出现紧张度较大现象,会使和弦有效连接,进而形成一定的和声起伏。《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第三乐章中有8个小节的和声,其中包括6个小节和弦,而第一小节主要是以小三和弦引入,之后运用了五音和弦[4],不但使乐曲风格发生一定变化,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还使调性发生一定改变。
其次,和声起伏。由于和声起伏形態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划分成几种类型:其一,渐变型。主要是以较协和音响为乐曲的起始,然后逐渐添加一些不协和因素,这样会使紧张度有效增强,最终达到顶点,接着形态变化开始放缓,直至回到起始阶段,其中在第二乐章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从100至103小节。其二,保持型。主要指连续运用相同结构的和弦而逐渐形成某种和声起伏形态。对于此种类型的和弦来说,其长度主要是在5个和弦以上,甚至可能更长,最长可以达到10多个小节,其中和弦越长,越能够很好地展现和声稳定性,该种类型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重要体现,如从121一直到129小节。其三,突变型。主要指经过紧张度相对较差的一些协和和弦之后,演奏者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紧张度比较大的和弦,并且与之形成对比,一方面可以使和声起伏形态充满戏剧性,演奏者在对其表演时更加张力,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打动听众。其中突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乐章,例如从225直到234小节。 (三)作品曲式
在上文也提到过交响乐往往有多个乐章,其中常见的主要是四个乐章,并且每个乐章表现力各不相同,使得曲式结构有很大差异,例如,第一乐章主要是交响乐的开始,在演奏时,经常会展现出丰富的表现力,所以,主要通过奏鸣曲式完成对交响乐的构建。在《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中,主要是借助匈牙利风格来展现交响乐的,不但使该首作品的情绪氛围得以调动起来,使其具有较强感染力,而且为接下来的几个乐章做了良好铺垫。第二乐章主要是变奏曲式,往往包含有两个主题,在本首作品中,第一主题主要是“图兰朵”,其中第二主题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爵士主题,其既展现了美国爵士风格,同时这种样式的相互配合避免了曲式单一,在分别展现两个主题的同时,还能使听众对主题结构以及风格有着清晰认知,从而起到相得益彰效果。另外,第三以及第四乐章主要运用复三部曲式,不但体现出交响曲结构宏大、复杂等特点,而且可以与前两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另外,由于曲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对主题进行有效渲染,使其产生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曲式风格变得多样,在紧扣主题的同时,还使交响曲艺术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具有深远意义[5]。
(四)作品支声手法及配器
首先,支声手法更加关注两个以上声部进行音乐形象方面的表达,其主要是在织体形态方面有所不同,同时支声重视“分”与“合”,也就是运用对比与统一这种创作手法。每个声部之间既有结合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大多是以“合”开始,后来经过“分”的过程,然后回到“合”。以《图兰朵》为例进行分析,在第二乐章中,第一乐句主要是运用长笛进行独奏,并且在演奏时,出现连续二分音符,也就是支聲声部,不但起始与结束出现相互呼应,如单簧管与短笛相互配合,而且两者无论是起始音还是结束音都完全一样,既相互对立,又出现彼此迎合,从而交相呼应。其次,在配器方面,各个乐器应该融为一体,为音乐作品服务,不仅要展现出作品内容相互协调,还要使整体风格较为和谐,避免影响交响曲整体风格。例如,在第三乐章,演奏者为了展现出那种宁静又安详的感觉,于是在配器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对配器认真挑选,选择了大提琴以及单簧管等配器,一方面其音色比较接近,可以营造出和谐之感,另一方面各个乐器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这样既能促使配器产生一定矛盾感,还能增强交响曲对听众的吸引力。
结 语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应该属于欣德米特巅峰阶段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无论是他的理论还是技法都开始成熟,使得该作品有很强的创新性,既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展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音乐价值,至今仍值得当代人们对其欣赏与细细研究。
注释:
[1]王匡一.保罗·欣德米特音乐作品分析——以《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为例[J].大舞台,2015(05):141—142.
[2]颜 雯.保罗·欣德米特音乐作品分析——以《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为例[J].戏剧之家,2019(23):48—49.
[3]霍凡超.兴德米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7.
[4]万 堃.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5.
[5]李壮壮.试论弗兰克钢琴作品《交响变奏曲》的风格特征[J].北方音乐,2015,35(08):37—38.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黄安迪:肖邦《g小调叙事曲》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关键词]欣德米特;交响变奏曲;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85-02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简介]王 珊(1977— ),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兰州 730000)
欣德米特在德国音乐史上具有一定声望,他十分有才华,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他不仅涉足过演奏以及作曲,还亲自指挥以及教学,其一生创作众多优秀作品,并且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进行分析,从而深刻了解欣德米特的整个创作生涯,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层的理解,提升欣赏水平。
一、欣德米特各阶段的音乐风格概述
从欣德米特的作品风格来看,可以把他的创作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从1895年到1923年[1]。欣德米特从小就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且9岁跟随当地的提琴教师学习小提琴,一直到1912年,他才开始接受作曲方面的学习,同时接触到一些其他乐器,主要包括钢琴以及单簧管。伴随他的技艺逐渐成熟,开始在乐团担任小提琴师,并且在乐团有一定地位,深受人们喜爱。从欣德米特早期的一些音乐作品来看,主要处于探索阶段,受到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影响,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一些歌剧,例如《谋杀,女人的希望》,这些歌剧都具有反浪漫主义特点,欣德米特在演出这一歌剧时,曾经产生一定轰动,但伴随其他音乐风格的产生,使得人们逐渐忘记这些歌剧。
其次,第二阶段,主要是指1923年到1946年这段时期。欣德米特开始专心研究作曲,并创设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对当时音乐教育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2]。在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人内心的感受,强调内心世界,直到1934年,他终于创作出《画家马蒂斯》这一重要作品,但由于作品内容与当时德国政治环境不符,遭到德国纳粹的阻挠,禁止演出这部作品,同时欣德米特也被迫离开德国。他辗转多地,后来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开始定居,这时他的作品逐渐走向成熟,达到了创作巅峰,不仅内容较为深刻,而且形式较为新颖,既有古典主义的庄严,又有新时期的和谐与均衡,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比较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出众多享誉世界的名曲,其中就包括《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
最后,第三阶段,主要是从1946年一直到1963年,这段时期他主要是接受各国学校邀请,进行访问教学,其中主要作品有《宁静交响曲》。
二、《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音乐风格分析
(一)作品主题
主题应该是交响曲的主要灵魂,对于交响曲来说,如果缺少主题,将很难吸引听众对其进行欣赏,其中主题类型不同,也会造成音乐风格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交响乐主要是由多乐章构成的,在不同乐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例如激昂或者悲愤等,但恰恰是不同样式的主题风格构成了交响乐。所以,在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进行研究时,欣德米特主要是选取四首韦伯比较突出的作品,并把其作为各个乐章的主题[3],由于这些作品在风格方面各不相同,所以,欣德米特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谱写出一些新的音乐风格,其不但为交响乐增添了某种新颖样式,还使作品主题风格较为多样化。
在本首交响乐中,主题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其一,匈牙利风格。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上,匈牙利风格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时都把其写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还使音乐风格样式日益丰富。从《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来看,在第一乐章中,主题素材主要是选取韦伯某部钢琴作品,其中韦伯对该首作品的标题命名为匈牙利风格。由于匈牙利风格包含一定特点,不但调式主要采用小调式,而且常用切分音,其中第一乐章主要包括12个小节,能够从这些小节中显现出匈牙利风格。以切分音节奏型为例进行分析,乐曲前三小节主要是引子部分,其中伴奏音型为主要内容,在演奏时,会运用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弦贝等,在这部分的演奏中,弦贝是主持续音,而其他两种乐器主要配合弦贝,这样既对调性进行一定明确,还展现了交响曲的特色。其二,中国风格。从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来看,中国音乐风格在很多交响乐中都有所体现,但作为一个单独乐章产生的作品数量较少。欣德米特具有独特性,他选取《图兰朵》中展现中国风格的一些主题句,并把其运用在第二乐章,成为变奏主题,不但使这部交响乐展现出东方特色,还具有某种地域风情,丰富了作品样式。
(二)作品和声
相比传统和声来说,欣德米特进行创新,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创建了欣式理论,其中和声理论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欣德米特不但对传统和声理论进行摒弃,认为和弦不需要完全用三度叠置,还认为和弦不需要进行转位,这种新的见解与很多传统理论都是相违背的,但也恰恰体现了欣德米特的独特思想,而他的这种和声理论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一定体现。
首先,和弦紧张度。主要是指单个和弦出现不协和性,如果多个不协和出现紧张度较大现象,会使和弦有效连接,进而形成一定的和声起伏。《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第三乐章中有8个小节的和声,其中包括6个小节和弦,而第一小节主要是以小三和弦引入,之后运用了五音和弦[4],不但使乐曲风格发生一定变化,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还使调性发生一定改变。
其次,和声起伏。由于和声起伏形態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划分成几种类型:其一,渐变型。主要是以较协和音响为乐曲的起始,然后逐渐添加一些不协和因素,这样会使紧张度有效增强,最终达到顶点,接着形态变化开始放缓,直至回到起始阶段,其中在第二乐章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从100至103小节。其二,保持型。主要指连续运用相同结构的和弦而逐渐形成某种和声起伏形态。对于此种类型的和弦来说,其长度主要是在5个和弦以上,甚至可能更长,最长可以达到10多个小节,其中和弦越长,越能够很好地展现和声稳定性,该种类型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重要体现,如从121一直到129小节。其三,突变型。主要指经过紧张度相对较差的一些协和和弦之后,演奏者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紧张度比较大的和弦,并且与之形成对比,一方面可以使和声起伏形态充满戏剧性,演奏者在对其表演时更加张力,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打动听众。其中突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乐章,例如从225直到234小节。 (三)作品曲式
在上文也提到过交响乐往往有多个乐章,其中常见的主要是四个乐章,并且每个乐章表现力各不相同,使得曲式结构有很大差异,例如,第一乐章主要是交响乐的开始,在演奏时,经常会展现出丰富的表现力,所以,主要通过奏鸣曲式完成对交响乐的构建。在《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中,主要是借助匈牙利风格来展现交响乐的,不但使该首作品的情绪氛围得以调动起来,使其具有较强感染力,而且为接下来的几个乐章做了良好铺垫。第二乐章主要是变奏曲式,往往包含有两个主题,在本首作品中,第一主题主要是“图兰朵”,其中第二主题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爵士主题,其既展现了美国爵士风格,同时这种样式的相互配合避免了曲式单一,在分别展现两个主题的同时,还能使听众对主题结构以及风格有着清晰认知,从而起到相得益彰效果。另外,第三以及第四乐章主要运用复三部曲式,不但体现出交响曲结构宏大、复杂等特点,而且可以与前两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另外,由于曲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对主题进行有效渲染,使其产生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曲式风格变得多样,在紧扣主题的同时,还使交响曲艺术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具有深远意义[5]。
(四)作品支声手法及配器
首先,支声手法更加关注两个以上声部进行音乐形象方面的表达,其主要是在织体形态方面有所不同,同时支声重视“分”与“合”,也就是运用对比与统一这种创作手法。每个声部之间既有结合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大多是以“合”开始,后来经过“分”的过程,然后回到“合”。以《图兰朵》为例进行分析,在第二乐章中,第一乐句主要是运用长笛进行独奏,并且在演奏时,出现连续二分音符,也就是支聲声部,不但起始与结束出现相互呼应,如单簧管与短笛相互配合,而且两者无论是起始音还是结束音都完全一样,既相互对立,又出现彼此迎合,从而交相呼应。其次,在配器方面,各个乐器应该融为一体,为音乐作品服务,不仅要展现出作品内容相互协调,还要使整体风格较为和谐,避免影响交响曲整体风格。例如,在第三乐章,演奏者为了展现出那种宁静又安详的感觉,于是在配器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对配器认真挑选,选择了大提琴以及单簧管等配器,一方面其音色比较接近,可以营造出和谐之感,另一方面各个乐器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这样既能促使配器产生一定矛盾感,还能增强交响曲对听众的吸引力。
结 语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应该属于欣德米特巅峰阶段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无论是他的理论还是技法都开始成熟,使得该作品有很强的创新性,既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展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音乐价值,至今仍值得当代人们对其欣赏与细细研究。
注释:
[1]王匡一.保罗·欣德米特音乐作品分析——以《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为例[J].大舞台,2015(05):141—142.
[2]颜 雯.保罗·欣德米特音乐作品分析——以《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为例[J].戏剧之家,2019(23):48—49.
[3]霍凡超.兴德米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7.
[4]万 堃.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5.
[5]李壮壮.试论弗兰克钢琴作品《交响变奏曲》的风格特征[J].北方音乐,2015,35(08):37—38.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黄安迪:肖邦《g小调叙事曲》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