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由此推动了各国金融业的长足发展。金融在世界及各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集中体现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危机频繁发生。本文以内部控制为视角,分析了现在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金融业 危机 内部控制
一、金融业内控理论探讨
1.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贡献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论述,其作为内部控制指南正为全球所接受。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到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
2.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在英国Cadbury、美国COSO报告、加拿大COCO报告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3.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该基本规范,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增强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的内部管理能力,将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均纳入参与构建内部管理架构,并建立高效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及时反馈。2.明确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监督力量,包括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在内的很多机构都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控控制的情况有权进行监督检查。3.金融机构有权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批,并出具审计报告。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一报告中,这是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2004年COSO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框架的发布大大提高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切合实际的指导。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财政部内部控制准则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我国证监会颁布的《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中。
三、银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环境中风险意识的忽视
许多银行有着较为激进的企业文化。它们制定的很多制度都鼓励员工不断地提高绩效,而使他们将风险置于脑后。当然,为了防止交易员的冒险行为,银行也设定了投资权限。所谓投资权限设定,是指银行的证券或期货交易员实行交易时,都会受到资金额度的严格限制,只要相关人员或主管人员细心审核一下交易记录清单,就会发现违规操作。但是,这样一道防护墙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风气的腐蚀下,也近乎形同虚设。
2.风险评估中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过于低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特别强调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最难控制的其实是操作风险,因为操作风险往往是由银行业内部各个岗位上熟悉银行内控规则、知道如何避规的人造成的,即“内贼作案”。许多银行欺诈案就完全属于操作风险。
3.内部监督的缺失
许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对交易员盘点资金的监督、资金流动的跟踪、后台与前台完全隔离规则的遵守、信息系统的安全及密码保护等多个环节存在漏洞。但是,如果银行能够对本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日常监督,那么也会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并及时纠正。
四、针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公司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基础,因此要建立好的控制环境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下手。公司治理结构应在“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下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从选择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议事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以形成对“大股东”和“内部人”的有效制衡,减少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和决策及执行失误:
(1)从选择机制入手,提高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人员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知识化和职业化。
(2)从评价与激励机制入手,使董事、监事与经理层人员能够确实履行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义务。
(3)从议事机制入手,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职责分明、相互制衡的权力运作体系。
(4)从信息披露机制入手,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持续、规范的信息披露。
2.加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越发重要。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is和SuanS.Lightle两位博士的实际研究显示“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道德品行日益成为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招聘机制,聘用正直和专业的人才;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员工的短期行为。在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过程中,公司要结合实际,防止出现过度激励或过度约束的现象,使核心人员的资产积累和增长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同时给经营者适当的压力,加强对他们的约束,使其为了公司的利益而积极工作,做到约束与激励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文献汇编[C].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李承军.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11(02).
[3]耿介一.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J].经济视角(下),2011(06).
[4]韩晓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析[J].商业会计,2011(02).
[5]杨金章.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0(03).
关键词:金融业 危机 内部控制
一、金融业内控理论探讨
1.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贡献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论述,其作为内部控制指南正为全球所接受。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到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
2.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在英国Cadbury、美国COSO报告、加拿大COCO报告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3.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该基本规范,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增强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的内部管理能力,将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均纳入参与构建内部管理架构,并建立高效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及时反馈。2.明确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监督力量,包括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在内的很多机构都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控控制的情况有权进行监督检查。3.金融机构有权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批,并出具审计报告。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一报告中,这是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2004年COSO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框架的发布大大提高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切合实际的指导。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财政部内部控制准则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我国证监会颁布的《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中。
三、银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环境中风险意识的忽视
许多银行有着较为激进的企业文化。它们制定的很多制度都鼓励员工不断地提高绩效,而使他们将风险置于脑后。当然,为了防止交易员的冒险行为,银行也设定了投资权限。所谓投资权限设定,是指银行的证券或期货交易员实行交易时,都会受到资金额度的严格限制,只要相关人员或主管人员细心审核一下交易记录清单,就会发现违规操作。但是,这样一道防护墙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风气的腐蚀下,也近乎形同虚设。
2.风险评估中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过于低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特别强调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最难控制的其实是操作风险,因为操作风险往往是由银行业内部各个岗位上熟悉银行内控规则、知道如何避规的人造成的,即“内贼作案”。许多银行欺诈案就完全属于操作风险。
3.内部监督的缺失
许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对交易员盘点资金的监督、资金流动的跟踪、后台与前台完全隔离规则的遵守、信息系统的安全及密码保护等多个环节存在漏洞。但是,如果银行能够对本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日常监督,那么也会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并及时纠正。
四、针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公司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基础,因此要建立好的控制环境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下手。公司治理结构应在“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下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从选择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议事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以形成对“大股东”和“内部人”的有效制衡,减少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和决策及执行失误:
(1)从选择机制入手,提高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人员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知识化和职业化。
(2)从评价与激励机制入手,使董事、监事与经理层人员能够确实履行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义务。
(3)从议事机制入手,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职责分明、相互制衡的权力运作体系。
(4)从信息披露机制入手,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持续、规范的信息披露。
2.加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越发重要。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is和SuanS.Lightle两位博士的实际研究显示“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道德品行日益成为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招聘机制,聘用正直和专业的人才;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员工的短期行为。在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过程中,公司要结合实际,防止出现过度激励或过度约束的现象,使核心人员的资产积累和增长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同时给经营者适当的压力,加强对他们的约束,使其为了公司的利益而积极工作,做到约束与激励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文献汇编[C].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李承军.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11(02).
[3]耿介一.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J].经济视角(下),2011(06).
[4]韩晓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析[J].商业会计,2011(02).
[5]杨金章.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