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好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并有效运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切入点 着力点 生长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以为,找“点”,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
  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一、找准切入点
  切入,是解读文本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彰显着教师解读文本的独到眼光。切入点选得好,教师便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顺着切口条分缕析地解剖文本,不断扩大“战果”;切入点选得不好,便会出现教师生拉硬拽、学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文本就可能遭遇野蛮肢解,课堂活动就很难顺畅开展。
  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呢?
  通过关键词切入是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关键词往往是文本的文眼,是文本的关节,是文本的命脉。有些关键词就在文题中,例如《敬畏生命》中的“敬畏”一词;有些关键词通过阅读全文就能得出,例如教学《老王》,教师可以围绕“幸运”“不幸”“愧怍”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有一些关键词则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教学价值的解构和建构得出,例如教学《故乡》,教师就可以提炼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个关键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切入点还可以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因为,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沿着看似矛盾的“口子”切进去,解开了矛盾,也就打开了文本隐秘的大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湖心亭看雪》中,明明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又写“舟中人两三粒”?又如《五柳先生传》,作为自传,一般从正面用笔,但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连用九个“不”?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很有探究的必要。
  选点切入,还可以从标题入手,从主线入手,从变化入手,从写作背景入手,从某个知识点入手……总之,语文教师只要练就了一双慧眼,就一定能找到、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二、找准着力点
  选一个或几个点,集中力量加以突破,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这个着力点能否选准,事关课堂教学成败。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母亲》时,将着力点选定为“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我们知道,《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而“塑造形象”则是小说的文体特征。结果,这节课因为“着力点”选择有误,师生空忙活了一场。
  又如,一位教师执教《囚绿记》时,选择了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这一株绿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如愿囚住了绿么”。借助这三个着力点,教师的确也能组织起一定的文本学习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三个问题都是在讨论“写了什么”这一层面的学习内容,而对于“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则基本没有涉及,因此,这是对教材例文资源的极大浪费。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时,课堂活动的着力点是这样安排的:①读课文,摘录、解说成语,用成语造句;②将这十则内容进行分类;③读课文,选用《论语》内容起名字,并说说有些人名在《论语》里的出处;④创设一个情境,写一段话,必须引用《论语》中的某一则内容。单独看,这四个着力点都很有创意,但放在一节课中,就显得有点散,每个点都无法深入,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那么,我们所选的着力点应当具备怎样的特征呢?一是具备“三力”,即课堂板块设计的支撑力、课中活动过程的凝聚力、学生广泛参与的吸引力。二是能够“三契合”,即与文本的主流教学价值契合、与文本阅读的难点契合、与学生的思维规律契合。
  着力点选好了,并能够连点成线,教学主线就清晰了,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教学流程就顺畅了。
  三、找准生长点
  “生长点”,来自于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黄老师认为,“共生课堂”,首先是发现一粒种子,然后把这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大树,树枝上有绿叶,绿叶间有硕果,从而使整个课堂呈现出根深叶茂的生长状态。因此,我们所找的这个生长点,应当是一粒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只要我们悉心培育,就能让它在课堂上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生成果实。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言:“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带活一节课,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发他对整个问题的持续关注。”
  生长性是课堂最有魅力的特性,教学设计时,我们要能够预见生长点。沿着这一生长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顺势开掘,发现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有价值的“点”,从而直达文本核心。
  例如,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一课,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他抓住孔乙己的“那双手”做文章,组织课堂活动:首先,通过“这双手”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物形象;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节展开想象,补充关于“这双手”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时的场景(要有“手”)。这样,学生就由“一双手”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并由孔乙己的悲剧认识到决定他命运的“第三只手”的存在,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而且丰富了小说内涵。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生长点,要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及时接收、判断、整合学生的活动信息,捕捉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起新的、超越预设的课堂活动。这样的生长点,能够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新的共生共长。
  例如,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一名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世间隐士那么多,陶渊明为什么要以黔娄自比呢?”课堂上,我没能给出答案。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不仅发现黔娄曾经拒绝了齐王和楚王的高官厚禄,更发现了这样一则史料:黔娄死后衣不蔽体,唯一的毯子甚至不能盖住他的身体,但他的妻子拒绝把毯子斜着盖住丈夫的遗体,认为“先生生前秉持正字,死后不能不正”。据此,我们进行了讨论,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当然,找“点”难,用好“点”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磨炼,练就一双能够发现“点”的眼睛,从而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德国]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一旦进入终末尿毒症期,临床仅能依靠透析和肾移植,别无良策,但由于其造价昂贵,尚难普及。因此,对于其早、中期的治疗则更显重要。王自敏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数十年
活水有源来高山,桐花万里凤鸣清。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发展首先从更新教育理念开始。“世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要尽自己的智慧、勇气、力量,上下求索,朝卓越努力,向完美伸臂,拓展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要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关键是课堂变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汲取国内多所课改名校精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围绕合作学习小组、导学案、训练案、点拨案、微视频等
“近日,北京大学为吸引国内一流高中的顶尖学生的“博雅计划”2015年初选名单敲定,省内著名高中——江苏省淮阴中学共有5人入选北大“博雅计划”,其中有4人毕业于淮安市同一所初中——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2015年6月11日《现代快报》的这则消息引起人们的好奇,更引起人们的深思。淮安外国语学校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学生具有如此卓越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后续发展动力如此强劲?  翻开淮安外国语学校发展的
用化学、仪器两种方法对居室空气中的甲醛进行了样品的对照实验及显著性差异的检验,并对化学法标准曲线进行了回归方程检验.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符合要求;两种方法所测样品结果无显
李时珍<本草纲目>博极医源,集明代以前医文药学之大成,汇诸家精华而成一学,融脏腑、经络、阴阳应象、用药法象等理论,结合临床治病,察病源,候病机,随证用药,务必谨守病机,杂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教育并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也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丰富精彩的生活本身!一个教师也许最终成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可以像山间的小溪,以乐观的心态一路欢歌,奔向海洋;或如灿烂的星辰,在寂静里守望天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付出青春韶华、沥尽心血的同时,让每一片生命的花瓣尽情舒展,收获桃李芬芳,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的梦想,此刻播种  我很幸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