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组选取中小纺织企业较多的山东胶东半岛地区为调研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对相关部门和行业从事者的访谈方式,发现中小纺织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抓出其中主要矛盾——“用工难”,并试图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探索破解困境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纺织业;新旧动能转换;用工难
经调查发现,新动能已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1]。项目组从维持旧动能和寻求新动能两个角度,为破解用工困境给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意义深远。
1.引言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由此正式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为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纺织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三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这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动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机遇也创造了挑战。
胶东半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此地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已成为助推山东经济“增量崛起”的新动力[2]。且目前已有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展新旧动能转换,转型意愿强烈并且具备转型的硬性条件。因此,项目组将着力寻求此背景下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的突破点,以求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案例。
2. 中小纺织企业困境解析
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寻访各家企业和社会各界并结合问卷调查发现的如下诸多问题。
2.1生存環境恶劣,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项目组梳理了胶东半岛中小纺织企业的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并发现现今中小纺织企业正面临着生产成本加大、生存环境恶劣、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亟待动能的转换升级。
近年来随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增长,胶东半岛在出口竞争中优势减弱,许多企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内销,且随着订单竞争激烈,需求难以刺激,产品价格上升困难,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目前来看,中小纺织企业利润点难以超过5%,长期留存困难重重。加上发展初期受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等现象严重,致使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安全,为后期治理与改良带来巨大额外成本费用。在新老压力下,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2陷入用工困境,生存压力加大
随后,项目组总结中小纺织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其中“用工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
劳动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命门”,劳动力不足是旧动能的缺失,同时也限制了新动能的发展。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依靠劳动力资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乎全部受访企业都认为其所在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用工难”问题已普遍存在于纺织企业内部,且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人口的逐年下降、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对基层劳动力的竞争加剧、纺织行业未来前景不被民众认可,工厂难以招到足够的基层普通工人开工,岗位空缺严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能招到工人,但大部分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者的用人的需求仍不能得到满足,人才结构性短缺严重。
2.3用工根源深重、发展严重受限
最后,项目组深入剖析中小纺织企业出现 “用工难”的主要原因,试图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探索破解用工困境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为中国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项目组以企业用工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形式对该问题展开研究,发现造成“用工难”的原因如下:用工难的问题根源是“权利慌”,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不平等、发展权利受到限制;劳动环境相对恶劣,工作强度大,造成员工精神压力负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缺乏政策引导。种种问题导致纺织业将难以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热门行业,发展受限。
3.破解中小纺织企业用工困境的对策建议
3.1吸引劳动力,弥补短期动能不足
对于政府而言,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指引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提升从业者获得感与幸福感。政府也应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例如在用工集中区完善学校、医院、交通设施等基础建设,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劳动力。
对于用工企业自身,企业应切实改善就业务工环境,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进一步引进各方面人才,深入挖掘本地可用的劳动力资源。企业也应进一步完善劳资关系,依法规范用工意识。同时,企业要改良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防止效率低下,减少管理费用。
3.2寻求新动能,完成产业长期转型
对于政府而言,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统一企业厂房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3]。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可与高校等单位合作,开发研制新设备和新工艺,以此提高劳动生产力,逐渐减弱原来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在企业内部针对企业特点,研制新的生产工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找到销售的新机遇。
4.结语
通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劳动人员的交谈,项目组了解到,企业希望在多方努力下,努力走出用工难这一困境,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纺织,熟悉纺织,为失业人员打开纺织的新大门。相信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定能缓解胶东半岛的中小型企业用工难情况,推进纺织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参考文献:
[1]郑世林,熊丽.中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成效研究[J].技术经济,2021,40(01):1-11.
[2]胡伟.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选择[J].开放导报,2021(01):98-105.
[3]王丽媛.产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沧州明珠服装产业园为例[J].中国中小企业,2021(01):84-85.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沿海地区中小型纺织企业用工困境与破解研究——以胶东半岛为例”(项目编号:20191044538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纺织业;新旧动能转换;用工难
经调查发现,新动能已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1]。项目组从维持旧动能和寻求新动能两个角度,为破解用工困境给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意义深远。
1.引言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由此正式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为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纺织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三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这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动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机遇也创造了挑战。
胶东半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此地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已成为助推山东经济“增量崛起”的新动力[2]。且目前已有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展新旧动能转换,转型意愿强烈并且具备转型的硬性条件。因此,项目组将着力寻求此背景下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的突破点,以求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案例。
2. 中小纺织企业困境解析
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寻访各家企业和社会各界并结合问卷调查发现的如下诸多问题。
2.1生存環境恶劣,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项目组梳理了胶东半岛中小纺织企业的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并发现现今中小纺织企业正面临着生产成本加大、生存环境恶劣、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亟待动能的转换升级。
近年来随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增长,胶东半岛在出口竞争中优势减弱,许多企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内销,且随着订单竞争激烈,需求难以刺激,产品价格上升困难,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目前来看,中小纺织企业利润点难以超过5%,长期留存困难重重。加上发展初期受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等现象严重,致使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安全,为后期治理与改良带来巨大额外成本费用。在新老压力下,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2陷入用工困境,生存压力加大
随后,项目组总结中小纺织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其中“用工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
劳动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命门”,劳动力不足是旧动能的缺失,同时也限制了新动能的发展。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依靠劳动力资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乎全部受访企业都认为其所在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用工难”问题已普遍存在于纺织企业内部,且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人口的逐年下降、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对基层劳动力的竞争加剧、纺织行业未来前景不被民众认可,工厂难以招到足够的基层普通工人开工,岗位空缺严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能招到工人,但大部分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者的用人的需求仍不能得到满足,人才结构性短缺严重。
2.3用工根源深重、发展严重受限
最后,项目组深入剖析中小纺织企业出现 “用工难”的主要原因,试图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探索破解用工困境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为中国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项目组以企业用工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形式对该问题展开研究,发现造成“用工难”的原因如下:用工难的问题根源是“权利慌”,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不平等、发展权利受到限制;劳动环境相对恶劣,工作强度大,造成员工精神压力负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缺乏政策引导。种种问题导致纺织业将难以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热门行业,发展受限。
3.破解中小纺织企业用工困境的对策建议
3.1吸引劳动力,弥补短期动能不足
对于政府而言,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指引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提升从业者获得感与幸福感。政府也应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例如在用工集中区完善学校、医院、交通设施等基础建设,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劳动力。
对于用工企业自身,企业应切实改善就业务工环境,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进一步引进各方面人才,深入挖掘本地可用的劳动力资源。企业也应进一步完善劳资关系,依法规范用工意识。同时,企业要改良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防止效率低下,减少管理费用。
3.2寻求新动能,完成产业长期转型
对于政府而言,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统一企业厂房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3]。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可与高校等单位合作,开发研制新设备和新工艺,以此提高劳动生产力,逐渐减弱原来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在企业内部针对企业特点,研制新的生产工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找到销售的新机遇。
4.结语
通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劳动人员的交谈,项目组了解到,企业希望在多方努力下,努力走出用工难这一困境,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纺织,熟悉纺织,为失业人员打开纺织的新大门。相信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定能缓解胶东半岛的中小型企业用工难情况,推进纺织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参考文献:
[1]郑世林,熊丽.中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成效研究[J].技术经济,2021,40(01):1-11.
[2]胡伟.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选择[J].开放导报,2021(01):98-105.
[3]王丽媛.产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沧州明珠服装产业园为例[J].中国中小企业,2021(01):84-85.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沿海地区中小型纺织企业用工困境与破解研究——以胶东半岛为例”(项目编号:2019104453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