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枭的《无缝地带》是网络谍战类型小说中的一部佳作,小说融合了网络性和传统文学的审美性,善于设置叙事的“爽”点,采用多元化的叙述技巧,在创作伦理和个体伦理的交互中,探讨了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之间的关系.小说关注个人心灵的呐喊,在叙述视角的流动中,描述了英雄的传奇性和俗常性,凸显了爱和信仰的主题,拓展了谍战类型小说的发展空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机 构】
: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枭的《无缝地带》是网络谍战类型小说中的一部佳作,小说融合了网络性和传统文学的审美性,善于设置叙事的“爽”点,采用多元化的叙述技巧,在创作伦理和个体伦理的交互中,探讨了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之间的关系.小说关注个人心灵的呐喊,在叙述视角的流动中,描述了英雄的传奇性和俗常性,凸显了爱和信仰的主题,拓展了谍战类型小说的发展空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他文献
历史化已经成为当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明显趋势之一.当下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一方面,“新文化史”研究者并不满足于传统史学主张的史料之“客观性”价值;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家们则质疑历史证据之真实性的前提,二者在方法论方面的追求和目标相当一致,即都在致力于揭示先于逻辑、理性和证据生成的“生活世界”.因此,历史化非但没有如反对理论者们所说的背离了传统历史学和文学研究所遵循的人文主义原则,而且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具体化和历史化.
《论语》阳货篇中“性相近,习相远”一句历来注解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句中“性”“习”二字的理解不一,各执己见.大多数学者对此句的注释都集中在“性相近”上,难免会陷于释“性”的泥潭,而遗忘了澄清“性”与“习”二字关系才是该句的最终指归.文章立足《论语》文本,以此章为核心,对流行的注释逐一分析与评述,再基于诠释史的角度对“性”“习”二字进行深入探讨.从字源意义着手探明“性”“习”二字的真实原意,并采取语义学分析及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深掘孔子赋予“性”与“习”的真实关系.
新世纪以来的网络言情小说高度类型化的文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时空体式、情节和人物设置以及话语风格等层面.在资本、媒介、既有文学资源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其情节设置和时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青年读者情感结构契合,又表征了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权力乃至性别权力等权力形态之间关系配置的变动.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资源禀赋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国上下对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充满期待.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东北地区提出的发展要求,仔细梳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8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因素,围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从能源、产业、金融、生态、人
由于白话文学史观、进化文学史观、阶级史观的影响,元代文学研究界重视戏曲而忽视诗文、对元代文学创作主体的认识与评价较为片面,进而影响了元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式.以萧启庆教授为代表的元史研究揭示了元代政权的双重性质以及族群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对于元代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元代文学研究需要重新思考元代作家——士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元代文学所反映的族群互动、文化认同现象以及元王朝的武力征服与文倡于下的文化背景.元史研究是元代文学研究的基石,研究者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深入了解元代士人的生存境遇,从而揭示元代文学
在中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完善阶段,法律体系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完备的法律体系以“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为特点,这些特点的实现是一个程度性问题.传统法律体系理论在指导法律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忽视了法律体系的动态运行层面、法治的实际发展状态和法律体系理论应当具备的评价性功能,这些局限使得其在指导完善阶段的法律体系建设时力有不逮.因此,需要以权利为融贯理念来修正传统法律体系理论,以便有效指导完善阶段的法律体系建设.
群学在战国末期诞生以后是否得以传承,其传承机制和绵延形式是什么,个中原委极为复杂,从“经世致用”可以找到正确答案.“经世致用”还影响到学术的存在和绵延形式.基于对荀子及其门生和后学影响、参与秦汉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的分析,考察由此开启的群学从元典向制度化、民间化、心性化和转型的“相态”演进脉络.从历史实践、社会理论和思维逻辑三个层次揭示了群学相态演进的实现机制,从而进一步证明群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基于此,可以揭示群学的存在形式何以与西方社会学不同的原因,如何看待中西学科分化模式之异同,既是方法论问题,也
制度是社会形态及社会思想的反映,制度理性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制度化使理性在人类社会治理中得以实现.国家是群体的最高形态,国家制度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是多种基本制度的高级集合体.中国在国家制度化建设方面,曾经一骑绝尘.伟大的制度来自伟大的思想.荀子所创立的群学深度参与了秦汉政治和社会的制度化形塑.群学制度化加强了社会团结,使个体生命得以安顿,族群延续得以保障,大一统国家得以塑造,从而保育华夏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大族群,并奠基于人类社会大整合的理想未来.
由于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自然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普照的光”所遮蔽,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意蕴没有得到重视.从“历史科学”的全面视域来看,自然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通过“分离—结合”的运动,把自然生产力驯化为“资本的生产力”.但由于“资本的生产力”的胎胞里内蕴着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必将取代资本对自然力的统治.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对于当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区是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单元,使“社区应急”运转起来是应急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伴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应急管理机构的重大调整,新时代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但也产生诸多系统性困境.基于此,应当从理念、结构、机制、技术四重维度构建新时代社区应急管理变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社区应急管理变革亟须平衡和处理公共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社区应急管理结构固化与失衡、“橄榄型”应急管理机制制约、应急管理与技术异化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社区应急管理的未来方向是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