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的三要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dao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是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在儿童少年时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大好时机,其后往往难以弥补。这正是人们普遍重视基础教育的原因所在。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可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教师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就是说,每项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实现的。感知即对教材、讲授语言、直观教具等进行感知;理解即将感性材料简缩化,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概念、法则、规律等;巩固即将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巩固下来;运用即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行实践,以形成技能和稳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或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明白事物道理和发展品德、智力、体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思路好非智力心里活动,因而学习方法也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取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
   另外,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及知识的参与量都是有限的,更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从这一点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现实已迫使人们进行反思,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学习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正在努力的寻求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自我摄取知识并会运用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每一门学科知识,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实践认识的结晶。由于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各门学科在实践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因而学科特征不相同。
   即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如理、化、生是实验学科,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学科中的历史知识则不能实验,它是通过强调历史主义、史论结合等特点,把人和事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同时又将历史事实与研究者自身的观点相结合,实现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科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学科知识的观点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受益终生。
   因此,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训练。如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不是消极地等待教师“灌知识”,而是主动接受,更重要的是探求知识,达到理解深刻、牢固掌握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及刻苦学习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习的节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高效率的利用时间。总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零落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人们在正规的教育系统中继续学习,并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学习。使人终身受益,是个体持续发展并成就未来的基石。为此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进修课程》。作者:总主编刘芳 2000年.3卷(期)
其他文献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抓住低年级课文的趣、新、美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小练笔,读写结合,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美中学,在趣中学,在做中学,通过读写训练将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几点看法:  一、补充文本的读写训练  许多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
农村的孩子天真烂漫、纯朴可爱、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但如何将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呢? 这也是目前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首多年的教育工作,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笔者觉得要提高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要做到以下“五个重视”。  一、重视口语表达  我国有句俗语:“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生动阐述了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中的作用。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口语表达已成为学生交流传递学习、生活、活动信息、开拓视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真正的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以正确心态允许学生犯错继而巧妙引导,把错误看作一种学习资源,给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精神天地,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自主创新的快乐。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不怕出错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
目标的无序,内容的杂乱,方法的随意是当前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加强英语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十分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将英语课堂的过程真正"活"起来,希望能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思路、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