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教师“心罚”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从身边的一起“心罚”案例说起,提出了两个问题:教师的话为什么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伤?教师为什么竟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人?并试着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作出解释。接着指出心罚实则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教师。而对于心罚事件后,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如何表达呢?对于教师在教育上的失范,社会应该给予一个怎样的态度呢?
关键词:心罚;青春期;重要他人;爱要怎么说出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1802
1 引言
記得3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那是我们初中同学毕业7年后的相聚。看着昔日的同学都长大了,在场的班主任十分高兴也很激动。他脸上一直洋溢满意的笑,虽然我们不是什么桃李,但是显然他是很知足的。席间,大家都在聊各自的境况,梅军(化名)站了起来,举起了自己的酒杯,向班主任敬去,同时也问了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很惊讶的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曾经让所有同学都不要和我玩吗?
因为班主任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大家都别和他玩,梅军因为这句话,很久都没有走出来。班主任呆了,但是还是立刻他举起了酒杯,向梅军道歉。
……
我想,谁也不会料到:班主任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成了一根刺长在了学生的心里,而且再也拨不出来了。对于班主任呢?我想也成了他个人专业成长的硬伤。
2 心罚
“心罚”,又称软体罚、软暴力,通常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如冷落、辱骂、孤立、讽刺等),对自己认为违反规则的学生实施的错误教育方法。它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有意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也可能是无意间对学生实施了心罚。
3 教师的话为什么可以成为学生(此处讨论初中生)成长的伤
3.1 青春期——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最容易陷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上,他们常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3.2 教师——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虽然没有研究显示作为得到受社会之托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在所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但是老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影响源。“罗森塔尔效应”指出:“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在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而消极的期望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从相处时间来看,初中生白天至少2/3的时间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明显多于与父母的时间,如果父母不擅沟通,可能孩子与他们交流更少。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自于成人世界的代表,也是社会的代表者——老师,对他们所讲的话,无疑是印象深刻的。
3.3 早期经历——伴随一生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早年生活经历会对人的后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上例中梅军在受到班主任的冷落后,他把这种结果全部归因于是自己的错误。可能也因此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同时把这种负性情绪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而压抑的痛苦是不会消失的,当有某个事件(如,有人批评)激起,以前的负性情绪记忆可能又历历在目。
4 教师为什么竟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人
余华小说里写过这么一件事。“我”的小伙伴国庆因为戏称老师为“汉奸”,师母为“皇军”,结果受到了长久的心灵折磨。老师没有打骂国庆,反而笑眯眯地对国庆说:“我会罚你的。”然而下课后老师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出去。翌日上午老师又问国庆:“你说我该怎么罚你?”已经忘记这件事的国庆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此后一个月中,每当国庆兴高采烈完全忘记这件事时,老师总会提醒他:“我还没罚你呢。”这种引而不发的处罚,使国庆整日提心吊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只要一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如树叶遇到风一样抖动起来。这真可谓是心罚的“极致”。
“哀莫大于心死”,“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从春蚕、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一下成了遏制学生健康成长的罪人,成了学生心灵的“杀手”了。为什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下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教师“先天”教育的残疾,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教师他们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其教育方法就是这样:打,骂。当他们成为教师后,把这种教育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他们可能有的时候也发现,用他们老师的教育方法教现在的学生,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他们作为学生时期那一次漫长而真实的学习过程:学会了老师是怎样教学的;老师是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学生的;老师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的。如果作为学生时期受到的老师的教育态度是有问题的,成年后,他们会带着这些认识走进自己的教室,开始了对教师更为深刻地体验。与他们的老师相比,他们会有所改变,但是始终都会有他老师教育的影子。
(2)教师的门槛不科学,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据了解,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心理学和教育学两门。如果仅这两门考试就判断一个人能否具有教师的资格,那成为一个老师是否太容易!就是这样的教师门槛,不幸的教育在“遗传”早已注定。
(3)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正确的教育方法地指导,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时代的学生,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学生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是关怀。可是,比起学生的心理发展,可能学校更愿意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成绩好比学生的心灵成长好更容易看到成效、也更能成为学校评优的法码。对于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是选择将其压抑还是化解、消融?或许只是成长的矛盾不在现在爆发,学校就会暗自庆幸。
教师先天“教育”的残疾,加之教师门槛设置的不科学,更糟糕的是,作为教师进入学校后,不进行学习和培训,直接上岗,这样一条链子,教师怎不会成为学生心灵的“杀手”,这样的不幸不知会循环多久?
5 心罚——师生共伤
不幸的教育在“遗传”,伤害也在传递!心罚,伤害了学生,又何尝没有伤到老师呢?作为一个老师,如果知道因为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失当,而让学生的心灵背负沉重的伤痛,甚至改变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他的心又怎能安然无事呢?如果因为一句话,而改变学生的一辈子,那么这句话是刺向了学生的心,同时也刺向了老师自己。“十年过去了,我始终背负着这个‘十字架’。现在我已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去向。光涛,你还记得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吗?……反省是痛苦的,审视自己的败笔是令人沮丧的。我想通过加强理论修养来弥补,但我很快发现,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加深,原先的混沌变得澄澈,败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正如无知者方能无畏,只有无知才会没有败笔。但我已不可能回到原点……路在何方?一度我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是一名教师讲述他教育生涯中的败笔时的一席话。
6 爱要怎么说出口
尽管教师心罚学生的案例持有发生,但是,笔者认为:把老师推到“心灵杀手”的位置是很极端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教师竟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人!这是教师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吗?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失当,又何尝不是他作為学生时受到不当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呢?笔者在此不是想为教师翻案。作为教师,他们是想教好学生的,也是想表达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教育要求,想让他们少走弯路的,只是爱要怎么说出口呢?这或许是当务之急吧!
是强制的命令,是耐心的建议?是冷漠的孤立(以为他可以好好反思),是集体的关心?爱要怎么说出口?笔者认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明白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想不是空洞地想着每个学生,而是要想实际的问题。笔者以为,有以下问题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
(1)对学生的表扬多还是批评多?对成绩好的学生的表扬与成绩差的学生的表扬有区别吗?(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成绩好的,一边是成绩差的,你会保持中立吗?)
(2)考试成绩出来了,你是否会把学生的成绩一一报出来?(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孩子的成绩,另一边是孩子的自尊、自信,你会偏向哪一个?)
(3)当你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向你所讲内容提出异议,你会当场中止,还是觉得十分尴尬,还是欣然接受?如果他说的对,你会毫无保留地肯定吗?你会用何种言辞?(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自己的权威,一边是学生的求知欲,你会偏向哪一个?)
(4)有学生谈恋爱,或是写情书,你会当众笑他小小年纪就想这些吗?你会告诉他的父母吗?(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孩子的青春期的冲动,一边是你要求他们的行为规范,你会偏向哪一个呢?)
(5)碰到一名你的学生,你也认识,你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吗?还是等他先和你打招呼,你再和他示好?(在师生关系上,一边是学生的主动,一边是你的主动,你会偏向哪一个呢?)
7 爱是相互的
呼吁让老师对学生多关怀,老师是否也该受到关心呢?学生在成长中,教师也是在成长中,对于教师在教育中的失范,如果我们也能有宽容地态度,让教师们也能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爱与理解,而不是推到“审判台”,扣上“心灵杀手”罪名。或许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他是成人,对于社会的关爱和理解,他怎能不知道!别让“心罚”成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仇恨。别让残疾的教育继续“遗传”。爱是相互的,让爱在师生间传递。
参考文献
[1]马学果.教师心罚学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2]莫雷,颜农秋.从不同心理状态的行为特点来看当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与辅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27.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4.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6.
[6]蔡娟.“哀莫大于心死”——切莫“心罚”学生[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7]李苗.林国耀.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8]刘雪娟.老师,请远离心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9]孙海忠.我教育生涯中的败笔[J].基础教育,2006,(7).
关键词:心罚;青春期;重要他人;爱要怎么说出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1802
1 引言
記得3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那是我们初中同学毕业7年后的相聚。看着昔日的同学都长大了,在场的班主任十分高兴也很激动。他脸上一直洋溢满意的笑,虽然我们不是什么桃李,但是显然他是很知足的。席间,大家都在聊各自的境况,梅军(化名)站了起来,举起了自己的酒杯,向班主任敬去,同时也问了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很惊讶的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曾经让所有同学都不要和我玩吗?
因为班主任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大家都别和他玩,梅军因为这句话,很久都没有走出来。班主任呆了,但是还是立刻他举起了酒杯,向梅军道歉。
……
我想,谁也不会料到:班主任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成了一根刺长在了学生的心里,而且再也拨不出来了。对于班主任呢?我想也成了他个人专业成长的硬伤。
2 心罚
“心罚”,又称软体罚、软暴力,通常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如冷落、辱骂、孤立、讽刺等),对自己认为违反规则的学生实施的错误教育方法。它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有意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也可能是无意间对学生实施了心罚。
3 教师的话为什么可以成为学生(此处讨论初中生)成长的伤
3.1 青春期——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最容易陷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上,他们常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3.2 教师——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虽然没有研究显示作为得到受社会之托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在所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但是老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影响源。“罗森塔尔效应”指出:“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在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而消极的期望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从相处时间来看,初中生白天至少2/3的时间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明显多于与父母的时间,如果父母不擅沟通,可能孩子与他们交流更少。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自于成人世界的代表,也是社会的代表者——老师,对他们所讲的话,无疑是印象深刻的。
3.3 早期经历——伴随一生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早年生活经历会对人的后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上例中梅军在受到班主任的冷落后,他把这种结果全部归因于是自己的错误。可能也因此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同时把这种负性情绪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而压抑的痛苦是不会消失的,当有某个事件(如,有人批评)激起,以前的负性情绪记忆可能又历历在目。
4 教师为什么竟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人
余华小说里写过这么一件事。“我”的小伙伴国庆因为戏称老师为“汉奸”,师母为“皇军”,结果受到了长久的心灵折磨。老师没有打骂国庆,反而笑眯眯地对国庆说:“我会罚你的。”然而下课后老师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出去。翌日上午老师又问国庆:“你说我该怎么罚你?”已经忘记这件事的国庆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此后一个月中,每当国庆兴高采烈完全忘记这件事时,老师总会提醒他:“我还没罚你呢。”这种引而不发的处罚,使国庆整日提心吊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只要一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如树叶遇到风一样抖动起来。这真可谓是心罚的“极致”。
“哀莫大于心死”,“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从春蚕、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一下成了遏制学生健康成长的罪人,成了学生心灵的“杀手”了。为什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下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教师“先天”教育的残疾,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教师他们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其教育方法就是这样:打,骂。当他们成为教师后,把这种教育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他们可能有的时候也发现,用他们老师的教育方法教现在的学生,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他们作为学生时期那一次漫长而真实的学习过程:学会了老师是怎样教学的;老师是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学生的;老师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的。如果作为学生时期受到的老师的教育态度是有问题的,成年后,他们会带着这些认识走进自己的教室,开始了对教师更为深刻地体验。与他们的老师相比,他们会有所改变,但是始终都会有他老师教育的影子。
(2)教师的门槛不科学,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据了解,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心理学和教育学两门。如果仅这两门考试就判断一个人能否具有教师的资格,那成为一个老师是否太容易!就是这样的教师门槛,不幸的教育在“遗传”早已注定。
(3)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正确的教育方法地指导,使不幸的教育在“遗传”。
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时代的学生,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学生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是关怀。可是,比起学生的心理发展,可能学校更愿意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成绩好比学生的心灵成长好更容易看到成效、也更能成为学校评优的法码。对于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是选择将其压抑还是化解、消融?或许只是成长的矛盾不在现在爆发,学校就会暗自庆幸。
教师先天“教育”的残疾,加之教师门槛设置的不科学,更糟糕的是,作为教师进入学校后,不进行学习和培训,直接上岗,这样一条链子,教师怎不会成为学生心灵的“杀手”,这样的不幸不知会循环多久?
5 心罚——师生共伤
不幸的教育在“遗传”,伤害也在传递!心罚,伤害了学生,又何尝没有伤到老师呢?作为一个老师,如果知道因为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失当,而让学生的心灵背负沉重的伤痛,甚至改变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他的心又怎能安然无事呢?如果因为一句话,而改变学生的一辈子,那么这句话是刺向了学生的心,同时也刺向了老师自己。“十年过去了,我始终背负着这个‘十字架’。现在我已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去向。光涛,你还记得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吗?……反省是痛苦的,审视自己的败笔是令人沮丧的。我想通过加强理论修养来弥补,但我很快发现,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加深,原先的混沌变得澄澈,败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正如无知者方能无畏,只有无知才会没有败笔。但我已不可能回到原点……路在何方?一度我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是一名教师讲述他教育生涯中的败笔时的一席话。
6 爱要怎么说出口
尽管教师心罚学生的案例持有发生,但是,笔者认为:把老师推到“心灵杀手”的位置是很极端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教师竟成为伤害学生心灵的人!这是教师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吗?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失当,又何尝不是他作為学生时受到不当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呢?笔者在此不是想为教师翻案。作为教师,他们是想教好学生的,也是想表达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教育要求,想让他们少走弯路的,只是爱要怎么说出口呢?这或许是当务之急吧!
是强制的命令,是耐心的建议?是冷漠的孤立(以为他可以好好反思),是集体的关心?爱要怎么说出口?笔者认为,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明白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想不是空洞地想着每个学生,而是要想实际的问题。笔者以为,有以下问题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
(1)对学生的表扬多还是批评多?对成绩好的学生的表扬与成绩差的学生的表扬有区别吗?(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成绩好的,一边是成绩差的,你会保持中立吗?)
(2)考试成绩出来了,你是否会把学生的成绩一一报出来?(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孩子的成绩,另一边是孩子的自尊、自信,你会偏向哪一个?)
(3)当你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向你所讲内容提出异议,你会当场中止,还是觉得十分尴尬,还是欣然接受?如果他说的对,你会毫无保留地肯定吗?你会用何种言辞?(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自己的权威,一边是学生的求知欲,你会偏向哪一个?)
(4)有学生谈恋爱,或是写情书,你会当众笑他小小年纪就想这些吗?你会告诉他的父母吗?(在教育的天平上,一边是孩子的青春期的冲动,一边是你要求他们的行为规范,你会偏向哪一个呢?)
(5)碰到一名你的学生,你也认识,你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吗?还是等他先和你打招呼,你再和他示好?(在师生关系上,一边是学生的主动,一边是你的主动,你会偏向哪一个呢?)
7 爱是相互的
呼吁让老师对学生多关怀,老师是否也该受到关心呢?学生在成长中,教师也是在成长中,对于教师在教育中的失范,如果我们也能有宽容地态度,让教师们也能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爱与理解,而不是推到“审判台”,扣上“心灵杀手”罪名。或许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他是成人,对于社会的关爱和理解,他怎能不知道!别让“心罚”成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仇恨。别让残疾的教育继续“遗传”。爱是相互的,让爱在师生间传递。
参考文献
[1]马学果.教师心罚学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2]莫雷,颜农秋.从不同心理状态的行为特点来看当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与辅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27.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4.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6.
[6]蔡娟.“哀莫大于心死”——切莫“心罚”学生[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7]李苗.林国耀.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8]刘雪娟.老师,请远离心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9]孙海忠.我教育生涯中的败笔[J].基础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