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视觉风潮

来源 :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城市因为故宫、长城的存在,一直传统且厚重着,但它同时又强调着自由与开放。景仰着北京而涌入的新移民,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新兴的视觉思潮。在艺术与实用的边缘,邹游、杨静、古凡、马岩松……浓墨重彩,描绘着国际化的现代北京。
  
  关于邹游
  
  著名服装设计师,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荣获过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大奖赛金奖,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日出》、《天鹅湖》、《印象、刘三姐》、《狂人日记》、《夜宴》等多部舞台剧担任服装设计,他以解构设计见长,才思敏捷,是正在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新一代服装设计师。著有《解读时装画艺术》 《邹游→创意与灵感←时装画》、《数码时装画》等书。
  架着副黑框眼镜的邹游,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符合他的老师身份,但却和想像里走在时尚浪尖的服装设计师形象存在反差。注视他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那些绚烂的霓裳在其中翻飞,舒畅随意,细致入微的工艺,营造着邹游的世界。
  
   邹游的话
  
   设计这件事,就算别人的力量再强大,我的东西也要有我自己的看法。任何事归结到最后都是做人,你的设计观就是你的人生观。它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你的思维、你的生活,你的工作这些都表现在你的设计中。
  
  邹游的作品
  
  在邹游那里,设计过程是不能分解成阶段的,他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以一种视觉和空间的概念和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思想理念决定所有的一切,因此一切都显得舒畅随意甚至放任。他个人品牌的成衣,在加加减减中将时装的本质表现得自我而又有韧性,绝没有道具痕迹,十分简洁。
  
   邹游与北京新视觉风潮
  
   Q:你觉得国内的服装设计,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流派吗?
  A: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是存在的,但单就服装设计而言,还不到流派这样一种高度,我觉得这种分化还在初期阶段,还没有达到形成群体风格,进而形成地域流派的程度。设计师的风格还没有成形,个人特点强烈的语汇并不充足,量变尚未完成,何来质变?
  


  
  Q:北京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世界级的高级成衣品牌?
  A:现在来断言这件事情,为时尚早。所有的中国服装设计师,都有这样的梦想,包括我自己,在意大利的时候,这个念头更是特别强烈。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和整个国民经济有很直接的关系。你的国力强大起来,在世界上话语权,才可能支持这样的品牌出现,日本、韩国的时装品牌的发展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
  
  Q:你经常为话剧作服装设计,是觉得舞台更能发挥设计,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A:嗯,不能说更,对品牌的服装设计和舞台服装设计,我每样都特别感兴趣。这样说吧,做不同的设计,只是媒介不一样,但我的思考,我的手法,我的风格是内在统一的。
  
   Q: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面对国际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设计师如何争取空间?
   A: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可以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当下的设计思想。对当下的设计思潮予以关注,去解构这些元素,站在中国自己的环境里面,把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而且是用自己的语言。
  
  Q:现在的设计品牌,面对的消费群是哪些人?
  A:国内的很多品牌,都有比较好的设计观念,他们在做大胆的尝试。但是,太过另类或者小众的东西,在设计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就存在着错位的问题,需要慢慢地去聚集它的品标客户群。
  
   Q:请您评价北京与上海在服装设计风格的地域区别?
  A:有风格上的差异,但还处在萌芽时期。因为地域的区隔,艺术风格上有所差异,但在群体水准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谈不到地域区别。
  


  
  张丹+陈曼:30岁之前,这样叹世界
  关于张丹+陈曼
  这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他们的工作无法归入某个具体的行当,陈曼的名字会出现在摄影师的行列里,但她从造型到后期设计都要做;而张丹在总体上的控制工作也很难界定,大约只能以“视觉包装”来形容。两个人的固定搭档在《青年视觉》这样一本风格前卫的视觉文化杂志中看到得最多——艺术总监+封面摄影。这对中央美院同学的两人组,涉猎颇广,摄影,平面设计,电子音乐。在个人网站http://www.danam.org上,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的特异视觉冲击。
  
  张丹+陈曼的话
  
  不同元素的组合对设计者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不单纯为表达个人想法。商业性的设计也是如此。束缚越紧,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越大,可以学到的东西非常多。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别人才会喜欢分享,而不需要你强加给他们。
  
  张丹+陈曼的作品
  
  他们的设计是你能够一眼就看得出情绪的作品,几何形状的线条色块与符号化的图像配对,形状突变后的世界,依然保留着合理性。即使是时尚杂志的普通人物摄影,也会搞出与众不同的新花样,加足创意分。
  


  
   张丹+陈曼与北京新视觉风潮
  
   Q:北京是演艺界人士集中的地方,你们的工作中,也有一块是为艺人做视觉包装,能具体介绍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吗?
  A:作为文化中心,北京有非常多的演员、歌手、模特等,想要脱颖而出,我觉得视觉效果相当重要。我们的工作,是在经纪公司给出艺人的定位的前提下,完成所有的实施工作。造型、摄影、后期包装,使艺人呈现出来的形象,和她的定位趋于一致。
  
  Q:为《视觉》这样一本刊物拍封面,是不是难度非常大?
  A:嗯,是这样。封面不仅仅是拍出来的,要做非常多的前期准备工作。选好了模特以后,我们会把模特以前的片子拿过来,看她在镜头前的表现力,曾经拍出什么样的效果。然后,设计新的构图,考虑一切细节,当把所有的list都做好之后,最后拍摄的现场工作,只是执行计划而已。
  
  Q:觉得现在所做的事情,如果搬到其他城市去做会有什么改变?
  A:做这一类的东西,还是北京好些。这是个大气、包容的城市,它可以允许很多新东西出来,你慢慢地发展,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存在着,即使不适合,你也有尝试的机会。而搬到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就不太现实,上海的节奏快,创作要求立刻见到效益,一件东西做出来,如果没有流行的机会,就很难再进行下一次。
  
  Q:在北京做视觉设计,同国际潮流的接轨如何保持?
  A: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城市,新信息大量地进来,我们和国外的合作也很方便,法国的Spoon和纽约的Unedited都有过合作拍摄。会去看国际上有影响的展览,我们的步骤是同时的。
  
   Q:在视觉艺术方面,北京和上海的风格是否因地域而产生了很大差异?
  A:从风格上来讲,差别不大。但因为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在各种条件上都非常便利,所以相对做起来要省很多劲。
  


  
  Ellen: 内心保守的新贵嬉皮
  
  关于Ellen
  北二外毕业的另类,没有沿着顺理成章的路去做外交官或者进出口贸易,而是在偶然的机会进入家居设计行业,向着心中的Stylish前进。擅长制造氛围的商业型设计师,自有其独特理论,拥有自己的家居品牌“Ellen”。
   颜色跳到十足的头发,外型要多in有多in,Ellen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前卫和另类,新锐的家居设计师,给你的就是新鲜十足。有意思的是,他外表open,内心保守,甚至抽象画都不太能够接受。   Ellen的话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氛围是我很看重的一个元素。在乎感觉多过在乎专业技能,学院派的确有它的实力,但是也有局限性,它会限定在某个地方。而我觉得最理想的是确定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规矩,然后在这个框框里完善自己的风格。
  
   Ellen与北京新视觉风潮
  
  Q:家居是非常容易受地域风格影响的,你在北京感觉如何?
  A:是,因为它是固定在一个场所,所以很容易集中成一种气场。就北京而言,它有点像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移民味道很重,有很多非本地的人,甚至是非本土的人。这个特点结合北京固有的文化基础,落实到家居设计上,就是典型的新贵嬉皮感觉,而且要更加满足多民族文化的感觉。对我的创作来说,不存在地域的影响,我的感觉不是来源于看到什么会冲动。
  
  Q:家居设计具体说来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A:你推开家门,里面的东西,家具、摆的花草、报纸放在哪里,这些都影响着家居风格。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分装修,七分装饰,而这七分装饰里,又是三分家具七分饰品的关系。家居设计不仅仅是内部的风格,还有和整体房屋风格的配合,比如说你住在Apart,那么比较硬朗、比较充满的感觉,会比较有味道。新锐设计师的客户,自己是有审美品位的,卖的不是设计,而是一种idea,一种风格。
  
  Q:现在北京的家居设计师非常多,你如何评价他们?
  A:确切地说,国内把设计师的概念大大地宽泛了。在国外,所谓的stylish绝不会这样,许多设计师做的只是国外设计助理的活,把固定的几个模式给客户看,没有度身定制的风格,没有突出的流行元素。随着社会发展,他们会退回到装修公司那一层面,没有自己的感觉,是做不出真正的家居设计的。
  
  Q:你会去比较自己的品牌和国外一些成熟品牌之间的差异吗?
  A:不会去刻意比较。我对自己的品牌,心里有一个底,想到的就会把它实现出来。至于国外的品牌,会去看,去参考。事实上,2006年,我会把自己的品牌做到澳大利亚去。真正走到国外以后,最有价值的还是中国的东西,我们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催生真正的艺术。对他们来说,我就是国外的成熟品牌。
  
   Q:您认为北京和上海的家居设计师有什么地域差别?
  A: 这两个城市的家居设计师在家居设计上都明显有着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设计上也会各有长短。北京的设计比较大气,它的风格多元化,能够融合各国文化,在大型的布局上比较强势。而上海融合性较差,他们会在小饰品的设计的润色上更细腻、细致、陈列较精美,至于大型的排列和布局就很少,几乎不能完成。
  


  
  杨静:70后的童心
  
   关于杨静
  70后的艺术家,生于北京,拥有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壁画系的正统学历。对时代的超敏感,落在笔下,成了有生命的机器兔兔和绚烂的娃娃,无辜的脸庞有许多话想诉说。北京女孩直接的个性,使她更像纽约都会里的现代派。在“大声展”、“N的十二次方”以及“下一站:卡通吗?”等现代艺术展览上,杨静让大家有沉静与震惊的感觉。
  
  杨静的话
  
  我的作品风格是因个人喜好培养而成的,我喜欢轻松的东西,也收藏好多设计师的玩具和老的玩具。我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带着受伤、无辜的感觉,虽然是小孩子,在潜意识里也有阴暗压抑的感觉存在,只是成年人愿意从主观上忽略这些,我只是把它们放大而已,这种想法当然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
  
  杨静的作品
  直截了当反映生活,这是杨静的作风。身为女性,在细腻感的把握上独树一帜,作品中的一些细节非常让人感动。人物的表情耐人琢磨,常常让人想像不清背后究竟藏着些什么,在这些天真可爱纯洁无瑕的面孔背后。童化的装饰,明显低龄的面孔,配着成人化的表情,以卡通的形式来表达现代绘画,是杨静的方向。
  
   杨静与北京新视觉风潮
  
  Q:现代艺术是否有地域艺术风格?你生于北京,长在北京,你觉得自己会受到这种影响吗?
  A:我觉得现代艺术的地域风格差异不是很大,只是在某些城市里由于整体的氛围比较好而显得相对集中。在北京,现代艺术又呈多样性,在这种艺术多样发展的城市中,也会不自然地融入其中。
  
  Q:你觉得现代艺术中,京派现代艺术势力如何?你对于它的评价是?
  A:在我的概念里并不存在着“京派艺术势力”。在北京聚集着很多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每个人关注的兴趣点也不同,40-50年代出生的人好像关注政治题材或以文革之类作为元素的比较多。我不能做什么评价,只是关注。
  
  Q:作为外来艺术流派的油画,你觉得它在北京的现状是?
  A:虽然是外来的画种,但是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油画已经成为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也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我不认为它与国外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意识上是同步的。
  
  Q:北京现在出现了798艺术区和一些画家村,你对北京的这些现代艺术区如何评价?
  A:我觉得北京是非常需要这样的艺术园区的,由于798和画家村属于自然生成的艺术聚集群落,是中国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自然产物,但它并不能等同于欧洲和美国的类似区域(如New York 的soho,虽然它的基本起因是与soho相似的),成本低廉是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艺术市场发展不规范,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现代艺术区,因此它们既有在这个时代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缺陷。
  
  Q:你认为在油画艺术方面,目前北京和上海的发展水准有明显的区别吗?
  A:我觉得没有。现代艺术的地域风格差异不是很大,北京的上海的整体氛围都很好。
  


  
  马岩松:耶鲁梦中的紫禁城
  
  关于马岩松
  北京长大的淘气男孩,曾梦想成为音乐人或电影人,最终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现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曾经获得“NET+BAR”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在校期间所设计的纽约新世界贸易中心“浮游之岛”,得到了建筑专家的高度评价。Alexander Garvin(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计划的总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设计,希望可以马上站在纽约街头,感受这‘浮游之岛’的震撼力。”
  跨越太平洋两岸的生活,没有让他失去北京本色,流利的京腔,典型的北方相貌,眼睛里总是带着思索的好奇,不知落在何方的目光焦点,也许突然间就有灵光乍现。
  
  马岩松的作品
  这个方案从问世的那刻起,立刻超越平面与三维图像,成为有生命的混合体,而不再是一个办公的机器。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器停泊站等,并同时使之与其它的城市生活设施,像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展览馆,甚至与人工湖相融合,以水平关系设置,并整个抬到城市中心之上,改变金融区封闭、孤立的状态,融入都市生活。将纽约的公共活动空间联结起来,与金融区心脏相融合。方案传达出一种力量,摆脱原世贸中心象征性的束缚,建立起纽约新的形象和信心。
  
  马岩松与北京新视觉风潮
  
  Q:建筑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是凝固的诗吗?你觉得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是几几开?
  A:在我看来,建筑从来就不是凝固的,它跟时间有关,跟人的行为有关,它应该是和人有互动的生命体。这并不是比喻。我对自己比较感性,对别人比较理性,有的时候需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Q:你觉得东方的建筑(比如故宫)和西方的建筑(比如金门大桥或是洛克菲勒中心),人面对它们感觉到的震憾,其中文化的特质影响大吗?(比如故宫可能有沧远雄厚的感觉,西方建筑感觉比较人性化什么的,还是觉得建筑师眼里看来没有区别)
  A:现代人是无法真正理解前人在建造那些伟大的建筑物时的心情的,我不会用文化背景或种族来区分他们的雄心。但是任何重要的建筑都有深远的精神含义,这是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有关的。
  
  Q:你觉得最能代表北京特质的现存建筑是哪一座?
  A:紫禁城。
  
  Q:你如果为北京设计建筑,会是什么样的风格?
  A:我最近的工作包括几个在北京的设计作品,其中有三个已经开工或准备开工了。另外前一段时间还参加了中国美术馆扩建的概念设计竞赛,我小时候就生活在美术馆周围,对老北京的环境和尺度非常敏感。我们设计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美术馆和城市花园,地面空出了一个广场,我们叫它开放的城市美术馆,市民不必进入美术馆也可以进行艺术活动,这完全可以成为北京城的一个当代艺术舞台。
   我们的作品在概念上会比较具有政治性的反思,所以有些人认为我们的作品在空间和观念上很有冲击力和攻击性。具体视觉上给人什么印象和感觉还是留给评论家说吧。
  
  Q:请从建筑角度谈谈你眼中的新北京。
  A:中国有现代大城市的历史不长。现在的北京在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但是因为政治的影响,城市的建设期被集中在了几个特殊的阶段。在这几个阶段,政府和资本掌握者的意识和判断力基本决定了这个城市的面貌,从十大建筑,到西客站,从国家大剧院到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只有在一个缺乏判断力和标准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任何东西。没有混乱也就没有活力。
  
  Q:中国现在的设计师,和世界一流的设计师之间,差距有多大?
  A:有差距,因为不是技术上的差距,所以很难说差距具体有多大,我只想说中国的设计界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太不活跃,二是普遍没有创造力。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甚至电影都是一样,一代人好像都是一个样,没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东西发生;让一个只习惯选择对或错的社会来判断一个多选题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上一代的中国中坚力量,在努力追求一种国际认同,把目光和兴趣投向中国的传统和历史,但是谁来关心中国的当代城市问题?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这将是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所要关心的问题。
  
  Q:您觉得国内北京和上海的建筑师在风格上是否已形成明显的地域差异?
  A:上海历史上就是经济中心,城市和建筑的发展都是在这样一个脉络下发展的。对西方的市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纳程度使这个城市充满活力,在这里建筑更需要成为一个好的产品,这比它在文化层面的价值更重要。北京是政治中心,所有的规划行为和建筑行为都和权力和欲望有关,这反映在政府层面,也反映在开发商层面,个人和消费者在这里微不足道,所以北京现在经历的是一个从专制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挣扎,这使这里的建筑作品超越了其产品的含义而有了文化批判性,但这仅仅是因为文化是和政治有关的。中国的建筑师还处在一个了解别人的阶段,之后才能谈到了解自己和有什么风格。
其他文献
吵架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可为什么当事人却越吵越来劲,甚至引发“战争”的持续升级呢?很多争吵都是由于细枝末节的小事引起的,但它却点燃了双方的情绪,在争论过程中说出很多无关的恶语,这些恶语又引发更多的争论,给激动的情绪火上浇油。虽然恶毒的语言如子弹一般连续发射,但争吵的内容却始终不得要领,甚至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发生争执。  “布朗运动”是物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规则的随机
期刊
原本艺术和时尚是几乎没什么相干的两个名词,一个代表着小众的趣味,一个代表着大众的要求,似乎没有交集是命中注定的事。但奢侈品牌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宿命,艺术是它们的手段和目标,也成了大牌设计师们心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现在人们慢慢已经习惯将高级时装与艺术划上“约等于”号,开始执着地将某位明星设计师奉为艺术大师,甚至把塑造精神气质、陶冶情操与购买衣服联系在一起。于是在全世界的风潮变成了“艺术日益商业化,而商业
期刊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要提到校服,脑海中多半会蹦出类似于“土肥大”这样的关键词。但在当下,随着新消费时代来临,供给侧改革加快,校服产业开始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主人公孙波紧抓机遇,用独特的创新精神,在诸多方面开了行业之先河,重新定义了“校服”。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隽秀的山、温柔的水,展现出这座江南小城超乎寻常的自然禀赋。  时尚常熟,衣被天下。  千亿产业,千亿市场,勾勒出这片江南福地充
期刊
黄奇帆/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作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书中收录了12次讲座内容,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本书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
期刊
2020年开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它打乱了所有人的日常。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传递出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面对疫情,人们心手相连,充分彰显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打响那刻起,医护工作
期刊
索尼东京总部来了一台影音神器,能看大片、能放音乐,坐上去就像进了一个配备电视和音箱的家庭影院,而且它还能自动驾驶。这就是Vision S——索尼的首款电动概念车。新车logo并没有采用“SONY”,象征着Vision S中的S字母的车标向两侧延伸而成一个灯带,贯穿整个车头的前脸,也把头灯分为上下两部分。车门把手采用了隐藏设计,外加电子后视摄像头取代了后视镜,整车侧面一体感很强,也很有运动范儿。这车
期刊
遇到同事在思维、沟通、价值观等多方面与自己存在很大差异,而让你产生辞职的想法。其实这种现象在职场上可谓普遍,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身上。  妥善解决这类问题,万不可冲动。如果不明白这背后处理问题的逻辑,就算一气之下跳槽到下一家,遇到相同问题时,一样还是会再次陷入困境中。  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  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这源于斯坦福大学卡罗尔
期刊
虽然每一次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对人类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有限,但它对人类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随之削弱。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作为重大公共事件,疫情本身牵动了一系列社会运转模式调整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这些变化又会给商业世界带来哪些机遇和变革呢?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瘟疫始终如同影子般挥之不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深刻无比——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从很多方面促成人们的自省、社会的反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着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对投资人而言,除非在2019年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了2020年全年尽调(尽职调查),否则当前疫情对创投企业上半年融资的影响几乎多半会把上半年的事拖到下半年。  这么说是基于几个基本的判断:  1.大多数投资人是在2月10日那周或者17日那周真正开始上班。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此时的天气并不适合在户外见面,戴着口罩谈投资也会很影响沟通效果,因此能让他们真正有安
期刊
待到这场疫情结束,望着家中高价购得的口罩,你或许会五味杂陈。  谁也没想到,今年的春节是这么一个过法。  前一周,大多数人还未意识到这个春节会有多么不同。人们按照原定计划,有的置办年货,有的准备出行。尽管1月中旬少量的几条关于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的消息让人们产生了些许警觉,但并没有太多人将其放在心上,觉得这事离自己还远。  1月20日晚间一段钟南山院士的访谈节目,方才真正拉响了疫情的警报。几天前还让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