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 你还看书吗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359483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80后”,提到读书,相信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跟笔者一样的直观反应——当年我们背着厚重的书包,里面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教材,就这样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往返了多年。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学生开书单,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些往往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相反,印象中什么武侠、言情、漫画之类的小说,那个时候大多被老师与家长视为“杂书”,如果你沉溺于看这些,十之八九会有长辈断言将来“成不了大器”。
  当然,孩子的世界里总是有着那么些“秘不示人”的小乐趣。比如看书,笔者属于“口味杂”的一类,正大光明地看史书、读名著,偷偷摸摸地也会和小伙伴们交换漫画、幻想自己是上天入地的游侠。成年后,结果很不幸地被老一辈言中——“爱看杂书的孩子成不了大器”,然而想想也无所谓了,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看书,为了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为了增长知识?为了谈吐不被人笑话?还是仅仅就是一句简单的“我乐意”?目的不同,所得必然也因人而异。
  写这篇文章前,笔者曾和一位朋友、爱藏钱币也爱藏书的李维聊起过关于阅读的话题。他很认真地帮我分析道,在“70后”到“90后”的群体中,书,其实是一种普遍情结。上了十几年的学自不必提了,想当年,谁没进过书店?谁没逛过书市?还记得那时候喜欢的作者开签售会,排着长队、毕恭毕敬地等待,到最后拿到签名心中小鹿乱撞的兴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景、心境逐渐都被掩埋在了记忆的角落里,而逛书店、参加签售会等等形式,也逐渐被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所取代。时代进步诚然有着它的便捷,但人生中伴随着成长所走过的那些路,却不是一句轻易的取代,就能被取代的。
  去年“4·23”世界读书日之际,某门户网站做了一项14000个样本、覆盖全国50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而36%的受访者每天读书的时间超过1小时。说实话,这数据有点儿出乎笔者的意料,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因为每天花超过1小时的时间读书,我是没有做到。不过数据倒是无声却有力地反驳了那些异议——谁说现在没有人看书了。
  必须承认,快餐文化让阅读时间成为了一种“碎片”。但这不代表阅读行为的消失。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日与一些做传统文化的人打交道比较多。据说近年来,在倡导传统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一些读书会、书友会陆续涌现。我的一位同事说自己曾经参加过一场读诗会,基本都是年轻人的“天地”;也曾听说在一些小众的书友圈子里,“90后”书友分享自己对诗经论语的理解,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例子;还有与藏书相关的衍生品的出现,比如手制书设计展览,诸如此类。我们今天暂且先不去讨论相关运作机构背后是否有商业目的,也不多加赘述其中的玩法,应当更多看到的是,这些平台的推出,至少证明了年轻的群体中是有阅读这样一种共同诉求的。
  李维说,他曾经去过台湾的诚品书店,无论是那里的咖啡厅,还是书店长廊,都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而书店出售的一些艺术衍生品,像藏书票、书签等等,都十分受年轻群体的欢迎。他还说自己近几年来也注意到,关注古籍收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藏书群体的“承上启下”,这些肯定都是好现象。“对了,你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最关注什么吗?没错,就是书房!”
  也许,真的不是年轻人不想看书、不爱看书,与其纠结于此,倒不如想想是否提供给他们的内容不够好,方式过于老套。其实,最好的阅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要用传统还是新兴的方式,反而好像真不是那么重要。
其他文献
眼下,春天的真实感正为首都挤走冬日的余寒,而海昏侯刘贺与商王后妇好的陪葬众宝也接连来到“阳光”下,使“考古”成为了春风得意的“明星”。  3月2日的首都博物馆,外面是17°的春日,里面是比肩接踵的“五色炫曜——南昌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现场。一件件被洗净2000多年污泥的华丽青铜器、马蹄金、美玉,得到了第一批21世纪观众的热烈欢迎:“太美了!”“这个墓可以研究一辈子”“刘贺,你好!”不论这位墓主曾经
期刊
上海艺博会、上海ART021艺博会、上海双年展、第三届西岸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回顾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在上海举行的艺术展会,会发现这座城市正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它即将成为艺术世界新中心的决心。这之中,作为当代艺术在世界的风向标—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前不久带来的包括毕加索、夏加尔、贾科梅蒂等现代大师作品在内的“蓬皮杜现代大师艺术展 1906—1977”无疑不容错过。  据悉,2018年蓬皮杜还将会
期刊
早春三月,首都博物馆里的两个展览让考古HUO了起来。  HUO代表活。海昏侯墓从发掘到展览,时刻积极迅速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妇好墓特展则是通过实物和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让墓室场景和宫殿原貌呈现在展厅当中。这让考古在观众的参与和关注中,从纸面与静物中活了起来。  HUO也代表火。妇好墓和海昏侯墓,他们的发现从考古界的重要事件慢慢变成了社会热门话题。从早早告罄的观展名额和展厅里摩肩接踵只为一睹刘贺与妇好
期刊
5月28日至31日,一首古董交响曲将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奏响,这支特殊的交响乐队由国际古董商人组成,乐池便是“2016国际古玩展”的展厅。  本届国际古玩展还是今年香港“法国五月”的联办活动,这不仅利于该项展会的推广,也对古董文化的传播有所促进。日前,展会创办^翟健民先生、巴黎古董双年展前主席戴克成先生等人相继到雅加达、吉隆坡、新加坡、台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举办了巡回推广活动。  据介绍,今年的
期刊
《文物保护法》修订如何“接地气”?艺术品市场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交文物给国家应该受到重奖吗……纵观今年两会与之相关的诸多提案和建言,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业界长期关注的内容,也不乏与当下新环境、新变化相结合的思考。  黄细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文物保护法》修订送审稿值得商榷  建议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因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只讲被
期刊
3月31日至4月9日,由Orientations主办的第三届香港东方艺术周将拉开帷幕。据悉,作为年度文化活动焦点之一,本届香港东方艺术周将会举行一连串的教育活动和节目。届时,除了在荷里活道的古董艺廊及当代艺术空间举行的专题展览外,包括公众演讲、讲座、导赏及主题研讨会等在内的多项活动也将在香港多个场地举行。  据悉,今年香港东方艺术周精选多家本地画廊及古董店参与,期间将会举行的专题展览包括梵亚艺术举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句话来形容苏然的玉雕创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玉雕大师苏然,在当今玉雕界被誉为“新京派”皇家玉作的集大成者。有人说,每一块玉石经过她的点化,都会破茧成蝶,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九龙玉镜》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该作创作于2016年初。一次去首都博物馆参观,展厅里摆放的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铜镜给苏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工作室后,她取出一块璞玉,这
期刊
两段截然不同却皆堪称非凡的人生,皆以考古成果展的形式来到首都博物馆,在掀起一阵观展热潮的同时,也让许久未站在社会聚光灯下的考古成就,迎来了一次热闹的春天。  海昏侯的宝物  海昏侯刘贺一生经历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帝位仅27天就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对
期刊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成一统,吟诗作画,“雪夜闭门读禁书”,或是两三同好,“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消遣和休息。  文人是什么?或许可说是离不开书的人。起码古人是这样。读书是有目的的,为了广博见闻,学习经典,经世致用。但日久成癖,读书就变成了习惯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读书,
期刊
张弨(1625年至1694年后),字力臣,号亟斋,清淮安府山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重修山阳县志》称其:“通经博古,世其家学,专心六书,尤嗜金石文字。尝躬历焦山水滋,仲卧沙石,手拓瘗鹤铭,增多前人十余字。又谒唐昭陵,遍拓从葬诸王公墓碑及六马图赞。过济宁州,拓孔子庙五汉碑,皆加辨论,根据详洽,人以为董彦远、黄伯思不过也。”康熙六年(1667年),顾炎武著《广韵》、《音学》五种,张弨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