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都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参与者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秉持“生本”理念,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发生地、素养的生成地。
【关键词】初中数学;认知规律;分层意识;活动安排
与小学课堂相比,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那么活泼,学生举手发言的现象明显减少,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正在减弱。但课堂的性质没有变,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发生,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因此,教师就、要将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对接,将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相连,将激勵机制与学生的素养提升相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
一、知识呈现符合认知规律
“生本”课堂,即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对准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活动,不能盲目提升题目难度,不能单方面改变教学进度。以这道题为例:兄弟二人今年分别为15岁和9岁,多少年后兄的年龄是弟年龄的2倍?这是一道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在讲授这道题目时,教师应做好三个相关铺垫,即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是否明确这个基本概念;其次,学生会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只有在会解方程的基础之上,才会选择应用方程;再次,学生能不能初步理解方程左边与右边的等量关系,即构成一个方程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在解题之前应该理清的问题,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学情之后,才能设置这样的题目,这是在原有认知上的一次提升。首先,学生要设定一个未知的量,根据题目轻松设定这样的x。即设x年后,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接着,缺少的是相对应的量。教师也是一步步地将问题展开,教师问兄得年龄是多少,学生列出这样的式子,兄的年龄是15+x。教师稍做停顿,学生自己在纸上写出,弟的年龄是9+x。这个过程是教师一步步导入,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前行,每一步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前进。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2×(9+x)=15+x。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列出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在情境导入、问题逐渐深入之后,就不难解决了。也就是说,学生认识一个事物,要有一个过程,不能陵节而施。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时,他们又傻了,x=-3,“年”怎么会有负数呢,会不会方程列错了,还是方程解错了,会不会题出错了。学生先去检验左右之间的量,再去检查解题过程,再问教师题目的出处。在核实所有环节都没有问题之后,他们开始再次思考这个负数的含义。可见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自己在进行探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不符合认知成长的规律,认知成长又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后学生发现,-3年的意义是指以今年为起点前的3年,使认知在启发中渐长。
结束语
在“生本”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应得到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每次表现都是在原有认知之上的一次提升。在“生本”课堂上,教师应将目光聚焦在课堂的细节处,将学生的潜力迁移到闪亮处。
【关键词】初中数学;认知规律;分层意识;活动安排
与小学课堂相比,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那么活泼,学生举手发言的现象明显减少,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也正在减弱。但课堂的性质没有变,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发生,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因此,教师就、要将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对接,将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相连,将激勵机制与学生的素养提升相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
一、知识呈现符合认知规律
“生本”课堂,即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对准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活动,不能盲目提升题目难度,不能单方面改变教学进度。以这道题为例:兄弟二人今年分别为15岁和9岁,多少年后兄的年龄是弟年龄的2倍?这是一道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在讲授这道题目时,教师应做好三个相关铺垫,即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是否明确这个基本概念;其次,学生会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只有在会解方程的基础之上,才会选择应用方程;再次,学生能不能初步理解方程左边与右边的等量关系,即构成一个方程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在解题之前应该理清的问题,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学情之后,才能设置这样的题目,这是在原有认知上的一次提升。首先,学生要设定一个未知的量,根据题目轻松设定这样的x。即设x年后,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接着,缺少的是相对应的量。教师也是一步步地将问题展开,教师问兄得年龄是多少,学生列出这样的式子,兄的年龄是15+x。教师稍做停顿,学生自己在纸上写出,弟的年龄是9+x。这个过程是教师一步步导入,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前行,每一步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前进。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2×(9+x)=15+x。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列出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在情境导入、问题逐渐深入之后,就不难解决了。也就是说,学生认识一个事物,要有一个过程,不能陵节而施。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时,他们又傻了,x=-3,“年”怎么会有负数呢,会不会方程列错了,还是方程解错了,会不会题出错了。学生先去检验左右之间的量,再去检查解题过程,再问教师题目的出处。在核实所有环节都没有问题之后,他们开始再次思考这个负数的含义。可见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自己在进行探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不符合认知成长的规律,认知成长又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后学生发现,-3年的意义是指以今年为起点前的3年,使认知在启发中渐长。
结束语
在“生本”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应得到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每次表现都是在原有认知之上的一次提升。在“生本”课堂上,教师应将目光聚焦在课堂的细节处,将学生的潜力迁移到闪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