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顶珠·壶中日月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
  1 传统龙图腾的继承
  “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来作为龙的传人、华夏文明的“龙图腾”。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图腾崇拜的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无论是作为“真龙天子”的皇家御用纹饰,还是“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易经》等书刊文献,还是承袭“龙的传人”的“血统”与精神寄托,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同样,以“龙”为主题的手工艺术品更是喜闻乐见,也同样成为可塑性较强的紫砂壶创作的艺术原型与思想灵感源泉。
  此款“天龙顶珠壶”在传统“天龙顶珠”的文化思想内涵中应运而生,并根据传统思想与传统纹饰,加以艺术的抽象与升华,根据紫砂的特质及塑形特点手工创制,并尊重传统“天龙顶珠”的神韵,名副其实而又真实、形象地存在于紫砂壶的壶型之中,成为个人壶艺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
  2 存在的既是最好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绝不仅仅是存在的艺术感于疯狂的收藏价值,而存在于艺术品本身的合理性。
  “天龙顶珠壶”器型不大,但是圆润、饱满、精神,为什么这样,是因为创作时更多的借鉴原有天龙、顶、珠的神态与动态艺术,将原有存在的艺术概念转换成艺术品的真实存在,而寓于紫砂语言表达的艺术思想与内涵,往往这样的作品会成为活的藏品。
  作品以直行“炮筒”塑形成嘴,以一贯之的儒家思想贯彻其内,刚劲有力,递增了作品的气势与阳刚之气;壶身圆润饱满、包罗万象,以全手工打泥条的创作手法创制成型,辅之壶底瑞兽三足鼎力端庄,稳健之中象征着“龙行天下,天下太平”的美好内涵;嵌盖、顶珠钮,比例搭配科学合理,符合“力学”与“美学”;壶柄则以“天龙”塑形成状,口衔壶身,栩栩如生,壶柄与壶身镶接处巧妙运用点砂的艺术效果,从一面龙口延展至另一面壶柄龙口,贯穿之间效果甚好,又体现着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意境“星汉灿烂,若出其中”,切题,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3 思想的外延
  通过“天龙顶珠壶”的创作,感悟到紫砂艺术的创作只有不断地在思想上拓展,才有更广阔的思路。思想的拓展也就是思想的外延,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不能局限在一处,“功在壶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皆是思想的拓展、升华、凝聚,不断地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寻找属于自身文化艺术载体的思想,从而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如“天龙顶珠壶”一样,创意源于“龙”,壶形源自传统紫砂,点砂是运用创新技法,壶柄、壶钮、壶盖皆是在传统中的继承,而又通过自我思想的总结与创新创作构思,形成了一件新的“天龙顶珠壶”,美中彰显了艺术的韵味与紫砂的古朴。
  艺术的创作需要思想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思想的外延也就在内外的不断汲取中形成创作者的创作语言,无论是书画语言、陶瓷语言、紫砂语言还是金石语言,总是随着思想的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延展了思想,也同样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艺术底蕴。
  4 结 语
  以“天龙顶珠壶”创作总结及充实了个人的紫砂艺术创作思想,同样也是众多紫砂前辈的启悟。任何艺术形式只有创作、实践、总结,再通过总结指引新的实践、创作、再总结,才能在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丰富思想,不断地在思想外延中找到属于自我的艺术创作风格与个性。通过广阔的眼界、丰富的思想、多元化的创作技法蕴于一壶之中,创作了“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紫砂作品。
其他文献
具有传统人文意趣的紫砂壶艺作品十分讲究内在的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面貌,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虚与实的转化、形与意的融合,在历代紫砂艺人的辛勤耕耘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集诗书、金石、绘画于一身的陈曼生,在溧阳任县令期间结识了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等,与紫砂结理了不解之缘,创作设计了被世人赞誉的“曼生十八式”,“合欢壶”便是其经典佳器之一。在认真端摩、借
期刊
摘 要 壶型有限,壶艺无限。壶艺的一大组成部分便是制壶者独特的匠心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通过“饮水思源壶”的鉴赏,从壶型选择、造型设计、细节处理等方面浅要探讨制壶者如何在基础的壶型中,结合我国浑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挖掘出独特的匠心,使紫砂壶器超越外在的形制限制,体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饮水思源壶;壶型选择设计;细节处理  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紫砂器,结构致密、强度大,很早便被人们研制为日常生
期刊
摘 要 提炼传统素材,创意吉祥文化,这是我们在创作传统题材紫砂作品时所追求的。作品“与仙同寿套壶”从晋朝诗人傅玄之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借来“玉兔捣药”这一传说作为创作这款兔年作品的切入点,在装饰手法上也尝试运用剪纸艺术,以琢砂工艺来表现,形式感很强,生动有趣。  关键词 玉兔捣药;与仙同寿  1 创作来源漫谈  长耳短尾,皮毛胜雪,红宝石般璀璨的眼睛灵气逼人,乖巧可爱的兔子一直是广受中国人
期刊
他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是曾经的衣食父母官,他是博文撰稿的作家,而现在他是引领一代陶瓷风潮的执牛耳者,他就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借此《江苏陶瓷》杂志改版之际,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这位现代陶瓷界的名人,看看他对江苏陶瓷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一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大门便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袭来,牌坊、翠柏、假山、池塘、白墙素瓦让人
期刊
好茶还需好壶配,世间茗壶百千种,唯有紫砂壶长盛不衰,深受世人宠爱。紫砂壶质地独特、造型多样、内涵丰富,是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精致手工艺品,它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紫砂壶泡茶品茗,既能享受到饮茶的乐趣,更能从壶与茶的情调中品位到更深层的精神熏陶,感知人与壶的和谐共鸣。因此,紫砂壶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综合而言,其魅力来源于一把壶自身的艺术理念,包括外形风格和内在气质等,因此,形与意的
期刊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产物,紫砂壶艺同样如此。诞生于陶都宜兴的紫砂壶,古朴简约、文雅端庄,自古便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紫砂壶艺始终保持着活跃的发展态势,并在当今艺术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风姿。不得不说,紫砂壶艺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一代代制壶人的坚持和努力,离不开文人翰客们的创造参与,他们各自将丰富的智慧、情感、领悟及对文化精髓的解读等附着于朴实的紫砂壶上,使得每一把壶仿佛都有了灵
期刊
摘 要 工艺技能是紫砂壶器的外在皮相,文化底蕴是紫砂壶器的内在灵魂。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蟾进宝壶”的鉴赏,浅要探讨“金蟾进宝壶”俗而不媚的艺术内涵,从而探讨制壶者的匠心,以期对自身今后制壶创作累积经验,以供借鉴。  关键词 金蟾进宝壶 ;文人之进宝观  在春秋越大夫范蠡的手里,紫砂泥第一次获得了一脉生息,之后绵长深远,仿佛一弯源源不断的山涧清溪,细碎却极具生命力地流淌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长河中。
期刊
中国陶瓷文化渊源流长,自新石器早期开始绵延数千年。期间它容纳了书画艺术、金石艺术等文化形式,至唐、宋时期中国陶瓷已成为体系完善、工艺先进、影响海内外的民族文化品牌。  宋代算不上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期,但就其文化与艺术而言,却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诗词、书画比肩,南青北白“五大”名瓷辉映以及景德镇、龙泉窑的崛起。但宋朝也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动荡变化、人员大量迁徙。聪明的宜兴人抓住这一重要转型期、机遇期,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朱泥花塑器“宝葫芦壶”造型技法的分析,探讨大的容量与外表红润色泽所渲染出的大兴旺气氛;通过对“宝葫芦壶”形态特征的分析,探讨自然植物与自然崇拜所内含的大吉祥意蕴,指出借鉴葫芦的寓意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能使作品的表象与意蕴充满艺术魅力。  关键词 宝葫芦壶;工艺技法;色彩效应;艺术特征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宜兴紫砂的繁荣兴旺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纵观历史上许多经典紫砂造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作为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了备受推崇的茶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之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隐喻之美,紫砂“多宝套壶”蕴含佛教文化的元素,通过泥色的变化和装饰的烘托,达到含蓄、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同时弘扬了佛学理念,为品茗者展示了独有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享受。  关键词 紫砂壶;调砂泥;佛教元素  始于宋代的宜兴紫砂,经明清的发展与成熟,其造型艺术已经确定了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