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下一部小说写什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粱》里有很多年轻人向传统文学挑战的写法。如果现在再写一遍,肯定没有这样的句子了。
  提到《红高粱》这部作品,尽管有缺陷,尽管有毛病,但是那种朝气,那种勇气,那种大胆探索的精神,还是让我很怀念。
  小说里有一些对传统方法上遣词造句的突破,比如说把名词当动词用,动词当名词来用,然后用一些莫名其妙的形容词来搭配一些事物。再比如说把描写人的一些形容词用来描写高粱,把描写动植物的一些词用来描写人。现在来重新回想,那是年轻人向传统文学挑战的一种写法,充满了逆反的甚至恶作剧的心理。如果現在把《红高粱》再写一遍,肯定没有这样的句子,也就没有《红高粱》了。
  “红高粱”在小说里不是被当作一种物来描写,而是作为一种象征。很早以前就有人说北方的红高粱是淳朴、健康、向上的,就跟北方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在这部小说里,高粱不是一株一株,而是一望无际,那样蓬勃,那样浩荡。我在写的时候,当然能够意识到这样一种写法,这样一种描写,会使高粱这个物象得到一种提升,让它变成文学上、哲学上的意象。但是它究竟能够象征什么,我想作为一个作家是没有必要想得太过清楚。这也是我们在小说创作过程当中经常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作家在描写的时候,把他小说里出现的某种事物,给予特别明确的象征指向,那么这个小说会变得十分单薄。只有当作家感受到但没有特别想清楚的时候,这样一种混沌的描写,也许才可能产生更为广阔的、深厚的象征意义。就像有人当年问海明威一样:“你这个《老人与海》 里面的鲨鱼象征着什么?”海明威就说鲨鱼就是鲨鱼,什么都不象征。或者说,你们愿意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回头想一下我们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著,他们里面很多的事物,远远地突破了物象的意义,而变成了一种营造文学意境的非常有效、非常美妙的方式。
  我宁愿冒一次险,也要挑战自己。老是四平八稳、在同样的写作频率上滑行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问我新作品何时出来?我觉得很快能写完,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写完。我的写作热情一直没减退,对生活素材的敏锐程度也没减退。但是,最起码的自我要求就是不要重复———我不希望新作让读者感觉跟我过去哪部作品特别相似,还是想写一部全新的、尽量不重复过去的“我”的作品,但是这个难度何其大也! 一个人的积累、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下一部作品真的让我特别“困惑”。我会努力去创新,挑战自己,如果我写一个四平八稳的作品,可以继续保持我的荣誉,保持我的读者群,当然也可以写一部挑战的、冒险的作品,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这写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也会让一些人认为这是一次飞跃。当然我宁愿选择后者,我宁愿冒一次险,也要挑战自己,因为这样的挑战是有意义的,老是四平八稳、在同样的写作频率上滑行是没有意义的。
  我以前很自信狂妄,觉得我的想象力足可以使写作永不枯竭。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没有看见过大海,我写出的大海也许比看见大海的人写的更像大海;尽管我没有谈过什么恋爱,但是我写的爱情也许比情场老手写的更加动人……”不过,现在到我这个年纪回头一想,这些话说得不对。那时候之所以敢说,因为是写作之初,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与个人经历,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创作资源。
  但是,写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出门越来越少,在城市里、在家里呆的时间越来越多。创作素材慢慢减少,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想描写当下的年轻人,实际困难越来越大。我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困难,写“70后”感觉沟通起来没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但让我写“80后”就吃力了,“80后”的想法跟我们“50后”的想法区别很大。写“90后”、“00后”,那困难就更多了。他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他们的梦想跟我都不一样。我做梦梦到田野、庄稼、高粱、玉米,还是几十年前的那些物质。现在的年轻人会梦到什么?我曾经问过一些“90后”,他们说会梦到跟漫画里的小孩一起玩,梦到穿越。我小时候也爱好画画,在纸上涂涂抹抹,但笔下的形象通常就是牛啊、猪啊,是农村孩子眼里经常看到的事物。现在的小孩让他拿起笔一画,有些就是日本动画片里的美少女,或是稀奇古怪的东西。
  面对如此变化的生活、如此丰富的社会,你想要做无所不知的作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就对作家提出要求:体验生活要精准,不能走马观花,还是应该选择一个点,选择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这么一个点,然后扎根深入进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对年轻人的了解越少,就跟当下的社会越远。因为,社会当中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还是年轻人。作为我这样老掉的作家,如果不要被淘汰掉,或者挣扎着不被淘汰掉,就要放下身架,向年轻人学习。不仅要读年轻人的书,还要跟他们交流、做朋友。
  要写出每个时代的人物、人的情感,我想这也是一代代作家存在的理由。
  每个作家的写作刚开始都是从个人出发的,但是作为职业写作者,如果要使创作长期坚持下去,得不断挑战自我。我想仅仅用语言构不成小说,尤其是到了长篇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的时候,要考虑怎么把故事写得像独特丰富的建筑物,像江南园林一样,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奥秘离奇。
  20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知识很多很容易膨胀;随着年龄增长,感觉知识有所塌陷,越来越谨慎,不敢随便乱说话了,因为说不好会落得笑柄。所以,现在重读自己的作品,发现因为年轻时修养不够,留下了一些技术遗憾;另外也是因为年轻胆大,什么都不怕,结果创作出一些现在自己也为之感慨的作品。未来的出路在什么地方?还需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
  我一直被大家公认为是写农村题材的作家,我的作品大部分描写农民、农业、农作物,那么现在我还是要写农村。当然我会写1980年代的农村,甚至写更古老的农村,但即便我写历史的农村,也得对当下的农村非常了解。我每年都去农村呆一两个月,也经常回到故乡,跟过去儿童时期的同伴们、村里的年轻人交流,而且是真诚的毫无戒备的交流。所以,我对农村的变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比如,我注意到农村里盖的新房子大多会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几乎每家有取暖的暖气。这种物质生活上的变化触手可摸。我也感慨,农村里马路都美化了,晚上路灯灿烂。过去,农民吃完晚饭后睡觉,现在晚上八九点钟一边聊天一边散步,手里拿着收音机,跟城里的生活没有太大区别———而这在过去是多么奢侈的事。我在农村的时候,每年365天,起码劳动360天。现在,农业都是机械化操作,哪怕只有一亩地也要开着汽车、摩托车去,最差也要开三轮车去。哪怕一亩地小麦,也要用收割机来割,不用人工。过去我割麦子很沉重,也充满乐趣,很多人把劳动看作一种竞赛。农民把割麦子的技巧当作炫耀自己的方式,一个优秀农民的高超劳动技术可以赢得全村人的尊重。
  科技的进步,确实使城乡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但我总感觉,仅仅写一群农民晚饭后在街上散步行吗?这是小说要表现的吗?我想还是要表现人心的变化。现在的农民在想什么呢?跟我差不多年龄的农民在农村坚守土地,我当年的儿时同伴们在想什么?我努力去猜,未必能猜得很准确。
  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要写出每个时代的人物、人的情感,我想这也是一代代作家存在的理由。我们这代作家知道我们成长在哪里,也知道我们目前最缺失什么。反映当下这个时代,则需要更加年轻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人就是应该写他同时代的人。我觉得,写“50后”,是我们“50后”作家最应该写的,也是写得最好的。写“80后”是“80后”作家写得最好,写“90后”一定是“90后”的作家,一定是同时代的这个群体里面的作家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也绝对不要轻视当下年轻人的写作,他们有他们的视角。
  摘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兄弟因寻找父亲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西部奇景中穿越千里的故事。该影片以甘肃张掖为地域定点,以普通话、甘肃方言以及裕固族语言混合为主要语言特征,同时融合了大量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镜头,大大提升了该电影的神秘感和原始寓意。该影片的叙述手法和镜头背后的深层含义使其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西部片类的楷模。  关键词:《家在水草风貌的地方》;叙述手段;文化寻
汨水泱泱,挟我魂魄罗水汤汤  裹我形体我佩香草,携诗卷  涉水而来  汨罗江畔,我和你  只隔着一江水的距离  江水不知疲倦  流了整整两千三百年  荡涤你忠贞之质  折射你清洁之性  你浮游于尘埃之外  烛照于凡俗之上  你让诗歌  逸响伟辞卓绝成一世独唱  你让节操,天地共鉴  足以与日月争光  虽遭谗不志,却忍而不舍  怀沙自沉,与故国同殇  年年五月初五日  龙舟竞渡,是为快快划去救你投粽
是一颗石子沉入春水  睡莲就醒了  是一大片白云被扯成了帆  阳光就在低处亮了  它们都经过我  我匍匐前行的人生就有了用處  水中筑巢,用醒来的睡莲  这慈悲的植物有着朴素的根  “子非鱼”,更不是夏天的鱼  从茫然到无知  身体里那半截藤萝  忘记了荒芜,悲凉和恐惧  这一生都沾着尘土,那么漫长  自从阳光在水面生出皱纹  我就有了一扇彻夜敞开的门  在哪活着就在哪咬断肝肠  采莲子的人捧出莲
扎龙秋色  极目秋高万顷间,  风摇碧草水连天。  晴空放鹤追云语,  白露为霜抱苇欢。  纵有伊人曾顾我,  今無昨日却牵缘。  渔翁望处多欣钓,  已逐流波甩远竿。  丹顶鹤  仙姿信步引秋塘,  曼舞高风夺日光。  挥羽白消千岁雪,  放声清涤九皋霜。  砂虽渥顶由心染,  影自超凡纵骨香。  寿比南山多鹤发,  通神太乙每闻长。  江桥  横桥尽望满江痕,  号炮听无欲摄魂。  裂地犹贞家
摘 要:《大酺》为吟咏春雨之作,写于词人谪官赴任的旅途中,内容上不仅细致工巧地描写了春雨带来的室内与室外的变化,还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春雨寄托词人仕宦沉浮、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在艺术手法上,可见周邦彦勾勒笔法的浑厚,全篇纵横结构并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多感官角度来吟咏春雨,可谓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关键词:《大酺》;春雨;身世之感;笔法  作者简介:陶映竹(1990-),女,汉,江苏
漆黑的世界  藏着关于生命的梦想  蛰伏源于与未来的约定  于是沉睡便成了  韬光养晦  覺醒。一刹那  隐隐地感受蚯蚓的慵懒  迫不及待地  喘气,呐喊,挣扎  声嘶力竭地作别  坚硬寒冷的泥土赋予的压抑  吐一口气。光  遇见,一生一世的眷恋  刹那即永远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的短语、小句语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汉语语序的语体角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运用方面都还显薄弱。  关键词:短语;小句;语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1、短语--小句语序研究概况  尽管前贤们在论文、论著中大都谈及“汉语语序
你是天空中的  一抹幽藍  纠缠的前尘往事  魅惑着我的牵念  盼着,微风吹你  吹你——  来我的身边  查收我  深情款款的迷恋
你在我俩之间划下厚厚一叠折线  释然地随手抛在我的面前  摊牌  证明你我的距离有多远  其实你忘记  两点之间  除了折線  还能画上万千条直線
一条路有多长,夕阳知道。  一个人的爱有宽敞,夕阳的倒影知道。  当一个人种下一棵树,他脚下的土地就活了。  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的夜晚準备了光明,  光明也照亮了他。月亮借助夜晚发光,  给了夜晚平静的力量。  我们不发光,我们只是把别人的光擦得更亮。  多么美妙的事,你推开他,他就推开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