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体现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技能和艺术。本文以此切入,从“要在逐步发掘思维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有一定是实践价值!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把握、感受与升华。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不闪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思维活动充分显现出来,进而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具体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环节:
要在逐步发掘思维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强化思维,要重视细微着眼。
于细微之处强化思维训练。课文中思维内涵丰富的细微处,要会“小题大做”,促使学生见微知著,达到训练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可质疑: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思维碰撞,成了发掘学生思维的契机。正是这样的挖掘,是学生的认知和言语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抓住空白填补强化思维训练。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看抓住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显然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在语言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如在教《触摸春天》一文时,一位学生说:“既然这个女孩是个盲人,为什么还要张望呢?”从表面上看,小女孩是看不见的,该生提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于是就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再次阅读、思考和讨论。正因为小女孩渴望能看见,所以她才用心去抬头张望。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从这里来补救空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灵来领会。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展开的思维方式。为克服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展开逆向、求异、发散、聚合和想象思维的并用,强化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我们爱祖国》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用“爱”进行口头造句训练——如“小花猫爱吃鱼”“我爱看《大风车》”“我们爱老师”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及教师、同学的范围内,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大家可以从多方面想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学生们可能会说如下句子:“妈妈爱读书,我爱踢足球。”“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咖啡。”“我爸爸是警察,他爱抓坏人。”这一触及生活与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人爱什么,如果不说人,能用‘爱’说一句话吗?”于是学生一定会别出心裁:“小鸡爱吃虫子,小狗爱吃骨头,小羊爱吃青草。”“小猴子很调皮,爱学人的动作。”这样的造句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爱’的含义的理解,而且初步学会了运用,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特性。
要注重课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运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自问。自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标记,用铅笔画一条线,打一个小问号,随后通过反复读,用心地读,文章的言词之美,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品味出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根据课文延伸点——考问。“考问”就是学生通过相互提问,合作探究,达到巩固知识,补救知识的目的。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到大自然去找春天,追问:“同学们,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经过热探讨、合作学习,同学们各抒己见,找出赞春的方法。
要注重以文本关键处的挖掘来强化思维训练。试从以下两点入手:
利用结尾的总结,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如《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文章结尾抒发对人、事和物的深情,既深化主题,又强化课文的感染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落花生》最后一段:“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里作者用“印”字,表达了“我”对父亲教导深深的理解,也正因此作者才有后来的成就。让学生分析好这种结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維训练教学的任务是开发学生潜能,思维能力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重要的性格特征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把握、感受与升华。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不闪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思维活动充分显现出来,进而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具体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环节:
要在逐步发掘思维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强化思维,要重视细微着眼。
于细微之处强化思维训练。课文中思维内涵丰富的细微处,要会“小题大做”,促使学生见微知著,达到训练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可质疑: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思维碰撞,成了发掘学生思维的契机。正是这样的挖掘,是学生的认知和言语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抓住空白填补强化思维训练。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看抓住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显然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在语言过程中强化思维训练。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如在教《触摸春天》一文时,一位学生说:“既然这个女孩是个盲人,为什么还要张望呢?”从表面上看,小女孩是看不见的,该生提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于是就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再次阅读、思考和讨论。正因为小女孩渴望能看见,所以她才用心去抬头张望。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从这里来补救空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灵来领会。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展开的思维方式。为克服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展开逆向、求异、发散、聚合和想象思维的并用,强化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我们爱祖国》一文时,可指导学生用“爱”进行口头造句训练——如“小花猫爱吃鱼”“我爱看《大风车》”“我们爱老师”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及教师、同学的范围内,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大家可以从多方面想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学生们可能会说如下句子:“妈妈爱读书,我爱踢足球。”“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咖啡。”“我爸爸是警察,他爱抓坏人。”这一触及生活与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人爱什么,如果不说人,能用‘爱’说一句话吗?”于是学生一定会别出心裁:“小鸡爱吃虫子,小狗爱吃骨头,小羊爱吃青草。”“小猴子很调皮,爱学人的动作。”这样的造句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爱’的含义的理解,而且初步学会了运用,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特性。
要注重课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运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自问。自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标记,用铅笔画一条线,打一个小问号,随后通过反复读,用心地读,文章的言词之美,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品味出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根据课文延伸点——考问。“考问”就是学生通过相互提问,合作探究,达到巩固知识,补救知识的目的。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到大自然去找春天,追问:“同学们,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经过热探讨、合作学习,同学们各抒己见,找出赞春的方法。
要注重以文本关键处的挖掘来强化思维训练。试从以下两点入手:
利用结尾的总结,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如《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文章结尾抒发对人、事和物的深情,既深化主题,又强化课文的感染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落花生》最后一段:“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里作者用“印”字,表达了“我”对父亲教导深深的理解,也正因此作者才有后来的成就。让学生分析好这种结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維训练教学的任务是开发学生潜能,思维能力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重要的性格特征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朱凤芹.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数字化用户.2016.4;
[2]崔国秀.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新课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