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脚下这片土地——论诗画融合的依据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其他文献
情感是沟通师生的纽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用积极的情感去叩开学生心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地理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
一、中国历史: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比较这三位伟人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于是,孙中山又寻找了另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领导辛亥革命,推
<正>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参加和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辟地分析了人民内部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笔者在初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深感无论怎样的课堂模式的构建,要想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原则必须要
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们唱着那些真挚而优美的诗篇,奇迹般地保留着鲜艳而动人的光彩,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
图像、图示综合题是指通过各种图像、图解创设新的情境,提供新的题材,展示生物原理、生物过程和功能等的试题。该类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其考查的知识点往往呈现递进的关系,试题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是解答后一个问题的条件或者关键信息。  生物图像、图示综合题的解题技巧主要体现在“细”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评讲试题时,多向学生阐述,让学生明确方向。  第一,细读题干,读懂题目的文字说明以及相关提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动了师专教育的改革,而当前普通教育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即普通教育指导思想应当从“升学教育”轨道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具体说来就是普通教育应
信息技术可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愉快的情境,把课文枯燥乏味的文字以声、图、像等形式具体可感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并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在语文
众所周知,探究式教学法所注重的是自主探索和自主发现,它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学习法还是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但是,反思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实际效果,其实不难发现依然有许多的盲点存在。其中,这些盲点主要表现为探究盲目和形式化严重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对策。  一、目标意识模糊
<正>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始终与革命的成败紧密相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