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扎比,海上升起一座卢浮宫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eng_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
  伴随耳边响起阿拉伯语,仿佛将置身那个属于《一千零一夜》的魔幻世界中。带着沉思,终于抵达了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 ??? ??? ( Abu Dhabi),其名字的含义很简单:“羚羊之父”。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同时也作为七大酋长国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带有“父”字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
  粗略翻过阿布扎比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沙漠部落,石油资源的发现让这里在短短几十年内,摇身一变成为中东的转运中心、科技网络之城、旅游观光的购物天堂。
  经济上的多元发展给阿布扎比带来了文化多元化的天然土壤。阿布扎比早就意识到要让文化艺术在此处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对东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很快这座城市在文化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各种文化艺术基金会被建立起来。仿佛一夜之间,这里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小歌舞剧院、艺术展览中心、主题餐厅、文化酒店以及艺术博物馆纷纷矗立起来。阿布扎比卢浮宫,便是在这样的一种契机中横空出世。
  虽然阿布扎比明白西方文化艺术与其自身的文化有悖论。在此处兴建一座以西方艺术文化为主的博物馆,且冠以西方博物馆的名字,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当时的阿布扎比王储似乎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有着一股狂热,他认为,艺术不应该有国界,而阿布扎比想要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的文化地位,那么西方的艺术文化“移民”在此地是无可避免的。
  很快,阿布扎比开发了一座名为萨迪亚特岛屿,将其打造成艺术文化中心。同时,阿布扎比政府决定在这里花巨资兴建另一座“卢浮宫”,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以巨资汇集国际顶尖艺术力量
  据悉,阿布扎比政府和法国政府签署下了协议,有效期为三十年,卢浮宫博物馆将“卢浮宫”这个名字以品牌租借的名义,租给阿布扎比,价格为5.25 亿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或许只有阿布扎比这样的石油富国能够承担天价般租赁费用。
  当然,除此以外,协议还包括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奥赛博物馆、橘园美术馆、罗丹美术馆、克鲁尼博物馆等13 座法国著名博物馆都会借出自己的艺术藏品,而租借这些艺术藏品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为7.47亿美元。在阿布扎比卢浮宫开幕后,巴黎卢浮宫还将向阿布扎比卢浮宫提供管理咨询,并会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以各种形式支持阿布扎比卢浮宫策划举办艺术特展。
  同样高昂的还有建筑造价,整体约为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8亿元),面积上也是非常浩大,整体占地为2.4千平方米,其中建筑展厅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目前整个阿拉伯半岛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2017年11月,阿布扎比卢浮宫终于迎来了它的正式开幕,在阿拉伯半岛引起不小的轰动,门票在短短几小时内售空。如今,已成为阿布扎比萨迪亚特岛上的首座地标性艺术建筑,虽然被冠以卢浮宫的名字,但是它并非是缩小版的巴黎卢浮宫,用卢浮宫博物馆主席Jean-LucMartinez的话来说,“它是一座阿联酋的博物馆,也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阿布扎比将萨迪亚特岛屿作为艺术文化中心,阿布扎比卢浮宫并非是它唯一的艺术项目,据了解,接下来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也将在此地落户,2019年已宣布动工。阿布扎比如此大胆从世界各地租借庞大的珍贵艺术藏品,任性而不计成本的投入去打造世界顶级艺术馆聚落,这一系列大手笔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动声色,试图进行产业转型的雄心。
  艺术穹窿, 梦幻般的“光线绿洲”
  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建筑可谓一绝。负责建筑设计的是曾在2008年获得普里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让· 努维尔(Jean Nouvel)。
  实际上,这是一座由55座楼体组成的建筑群,面积达9.7万平方米。最吸人眼球的便是博物馆由金属覆盖的穹顶,通过4个隐藏在建筑中的永久墩,营造了穹顶的透明和漂浮感。杰出而大胆的设计让建筑本身就是艺术领域的新坐标。
  不得不说,建筑设计师简直是天才,他似乎天生有一种能力和环境进行互动,且深谙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道,非常巧妙地将其融合在建筑物当中,浑然天成。天时——当地的阿拉伯半岛气候的超长日照时间,地利——岛上四面环海,风景优美,人和——当地的阿拉伯传统文化和阿拉伯人民生活习俗风情等元素,这三种特色都在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建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想象一下,在大海尽头,一望无际的蔚蓝,一座如同苍穹般的圆顶建筑升起,是何等壯美。这个苍穹般的圆顶代表着几重含义:不仅象征着阿拉伯传统的游牧文化,同时也寓意着他们在帐篷下生活的传统居住方式,并以未来感十足的现代手法将伊斯兰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得十分完美。穹顶是由近8000个相互连接的金属八角形联合组成,从工程结构上,它通过不同角度,在不影响光线的前提下,形成了天然的透气“空调”,巧妙地捕捉到空气中流动的风,合理降低博物馆内部温度,而夜间如繁星般的灯光照明系统则像是沙漠天空下的密布星辰。倘若站远一点望去,整座博物馆就像绿洲里的棕榈叶一般,因此也被人称为“光线的绿洲”。
  多元文明的碰撞,带来极致视觉冲击
  漫步穹顶之下,一栋栋白色墙壁的大小建筑散开在四周,这些建筑物一起构成博物馆的主体。其中除去办公行政楼外,有23个展示厅是永久藏品的展厅,与其对应的是一座面积巨大的临时藏品展厅。其次还有儿童博物馆以及儿童活动工作室,靠海的一面是别具风情的海上餐厅。
  展馆是按照当地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布局的,分别命名为“引言”“最初的部落”“文明与帝国”“亚洲贸易路线”“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纵览世界”“王室收藏”“生活的艺术”“现代世界”等13个部分,这似乎带有翻开百科全书味道。无论是瓷器、书写工具、祭祀器物,还是现当代艺术藏品,都被白色大理石地面上绘制出的放射状导览图线,规划得清晰明目。线条的末端指向玻璃展览柜台,辅以不同语言文字简单描述藏品以及来源地。   令人意外的是,与庞大展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阿布扎比卢浮宫展出的藏品竟然只有大约600件,其中近300件由阿布扎比卢浮宫自2009年起从世界各地陆续购得,其余300多件则是从法国13所博物馆中长期租借所得的艺术藏品。不过这些为数不多的藏品却件件皆珍品,可谓汇集全球各大文明的精华。
  當然,有的藏品来自中国,值得为此停留驻足的有:青铜翼龙、唐三彩、铜镜、乾隆玉玺、如意、清代甲胄以及佛像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青铜翼龙,据考古专家猜测该藏品可能来自战国时期,这是一件很震撼的青铜藏品,其功能尚不清楚。藏品刻画了一条强壮的翼龙,拥有强健的双腿和锋利的龙爪,充满活力的姿势似乎随时会从高台上一跃而下。据悉,这是中国艺术史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青铜龙像藏品。该藏品原本出自布鲁塞尔的收藏家阿道夫·斯托克雷(AdolpheStoclet)。还有一件战国错银夔纹青铜器,是阿布扎比卢浮宫永久收藏的精品之一,同样极为精美。
  当穿梭展厅时,不同文明间的对照,使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般的感觉。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之作与非洲大陆不知名艺术家的木头制品并排陈列;而罗马时期的雕塑与中国的青铜雕龙比邻而居,波普艺术作品与印象派画作遥相呼应,有趣的是,你不但不会被这种“混搭式”展览搞得晕头转向,相反你会发现不同的文化艺术在不同的时间层面上的共性,这份含蓄深远,耐心寻味。
  而在一件件名作中游走,绝对让人大饱眼福。当你踏入某个展厅,呈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是达· 芬奇的《救世主》那洞悉一切的眼神,或者是《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的脸庞,当然也不排除是乔瓦尼· 贝利尼的《圣母与圣婴》画作上的一派详和。还有来自文森特. 梵高的《自画像》、爱德华·马奈的《吉普赛人》、莫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雅克· 路易· 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蒙德里安的《蓝色、红色、黄色和黑色的构成》……
  就在你对现代绘画产生某种审美疲劳的时刻,在雕塑与装置的当代艺术展厅中,一些作品以出乎意料方式呈现,比如奥地利艺术家Susanna Fritscher的装置艺术《对于空气》,这件作品原属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它是由数千根半透明硅橡胶线和彩绘钢制成的装置,是几乎非物质的作品,走入其中有置身魔法仙境之感。此外,还有普列马提乔的雕塑《观景殿的阿波罗》、珍妮· 霍尔泽的雕塑《三面石刻墙》以及朱塞佩· 贝诺内的《光之叶》、阿波罗· 贾科梅蒂的《站立的女人(二)》等,都给观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
  逛完永久展厅,临时展厅还有其他艺术展览,展览主题每年更换四次。其次还有专属儿童的展厅,让孩子们也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乐趣。
  最后,坐在阿布扎比卢浮宫的水上餐厅,再度凝视着穿过穹顶投射在墙壁上如繁星般斑驳的光雨,它们随着时间在缓慢地移动。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正如阿布扎比卢浮宫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巴黎卢浮宫的缩小版或附属品,它有着十分清晰的定位: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博物馆,不受时间、地域、文化的限制,旨在拉近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放大其共性的同时,也在讲述属于艺术的故事。
其他文献
香港某藏家约同观赏一册李鸿章书法,李中堂的大字对联多见,小字除了书信,倒是颇为罕见的,因此撩动了笔者的好奇心。  这是一册旧裱的册页,开本不小,大概每半开有一平尺大小,封面是老的楠木夹板,已经开裂。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气息就是典型的李鸿章。第一开左边有一行小字:十月初四日,此后每一开的左边同样位置,都有标示日期,最后一开是“十月十四日”,总共十天。  李中堂所写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这是很有
期刊
今季9月份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现身广东崇正拍卖市场。包括有“岭南文化符号”之称的陈白沙先生诗稿;有清代著名画家谢观生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的《听涛楼图》,体现岭南文化中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交往频繁诗画雅集的特质;而另一位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则重现广州在道咸时期的文学活动盛况……引起文史研究者和藏家关注的,除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这些文献价值在
期刊
大千先生1976年1月(七十八岁)定居台北。之前行踪漂泊,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南美诸地生活交友。众所周知的是,其晚年由于目疾而变法,创造了“泼墨泼彩”的艺术表现方式,惊艳全球。但是具体而论,其目疾发作之确切年龄与病情发展程度却需进一步证实。  笔者所见的关于大千先生的艺术传记有三: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1982)、李永翘:《张大千全传》(1998)、黄天才:《张大千的后半生》(2013),
期刊
画中话,老广州的旧楼  亮灰色调与粗放的笔触,整体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岁月流逝的气息。黄德华把拆下来的建筑废料,化成了一种大笔触的肌理,这种看似凌乱的肌理穿插在不规整的建筑中间反而显得出乎意料的协调。( 谢砚文)  时间深处的灰烬  《陈寅恪故居》画出岁月的纹理,画出时间深处的灰烬,只是这时间的叶片至今还在隐隐燃烧,摇曳不定。在斑驳的画面里,唯有大师门前的那张空着的藤椅以发光的线条缓慢地释放出风雨之后
期刊
以馆藏联动重现西南古国  李飞是三年前才到贵州省博物馆担任副馆长,此前从事考古工作多年,曾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3月起正式担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采访自然从此次广州展出的《寻找夜郎》讲起,李飞回忆:“展览最初由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策划。历史上,南
期刊
江孔殷(186-1951),广东南海张槎人。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世称霞公,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1904年赴京会试,中甲辰恩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二甲第27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  朱汝珍(1870-1943),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末科榜眼,赐进士及
期刊
也许,世间只有珠宝最能跨越文明的隔阂,即使跨越古今,甚至流转四方,依旧是备受欢迎的万人迷。它们可能被制成项链、手镯、耳环等饰物装点过古人的生活,也可能被视为异邦奇珍而伴随主人长眠地下,或被当作战利品屡遭抢夺而遗落诸野。  不过,既为“万人迷”,便总有人能慧眼识珠,即使一些古董饰品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七零八落,也能经过巧妙的设计演绎,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甚至摇身一变,可以成为戴着去旅行的同伴。只要开
期刊
釉中彩,赋予彩绘更多可能  这种“新瓷语”的主创者叫刘平,他已在景德镇沉淀多年,瓷上作画别具新意,妻子杨溢一直相随,两人自求学时就已相识,一起学习彩绘,一起创办了汉先工作室,琴瑟和鸣,携手画出有别于前人的新意。  刘平与杨溢视彩绘为创作,他们选择了一种“年轻”的彩绘门类——釉中彩。这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型陶瓷彩绘技艺。釉中彩创作时要在瓷坯上先施釉,趁釉未干时快速进行彩绘,经高温快速熔融
期刊
《收藏·拍卖》:今季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在广东崇正拍卖市场现身,这批文献书画的实际市场反映如何?  许习文:市场反应很好,这批岭南文献全部成交,而且普遍溢价较高。以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估价才6万-8万元,但最后成交是20.7万元,说明在买家心里,它值这个价甚至高于这个价。  《收藏·拍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市场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如
期刊
近期,画廊主贾廷峰与艺术家谷文达之问的一桩公案在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据贾廷峰所言,2020年7月11日他送拍了一件盖有谷文达印章的小幅作品,并以3万元人民币落槌;2020年8月1日,谷文达认定此件拍品是伪作。贾廷峰求证于作品来源、谷文达前妻,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件真品。”  此文不展开此事,毕竟我等旁观者不知个中细节,只是以此作为引子思考一个问題:作品真伪是否应该艺术家说了算?事实上这并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