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绝唱《游子吟》
游子乡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1992年,香港举办“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测验,《游子吟》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推荐《游子吟》为小学生必修课。温家宝总理出访美国和欧洲,在华侨华人中也曾深情吟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浙江德清人。他一生写下500多首诗,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写闲情逸致,或抨击现实黑暗,其《游子吟》一诗,真切地歌唱了人间至美的情感——母亲之爱,游子之情。《游子吟》的吟诵声里,寓含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与无限的期望,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遥想1200多年前,游子孟郊回到江南小镇武康的那个黄昏是宁静的,却是不平凡的。孟郊要把母亲接到自己为官的地方——溧阳去,让清苦一生的母亲也享享清福。离开故乡前,母亲要为儿子缝一件衣服。在武康清河坊孟宅,老母亲凑着昏黄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衣,年届半百的孟郊坐在母亲身旁,和母亲话着家常。诗人看到母亲满头白发,看到母亲布满沧桑的脸颊和缝制衣服的专注眼神,感慨万千,感动万分。于是,《游子吟》诞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德清是孟郊故里,是《游子吟》诞生的源头。孟郊及其《游子吟》是德清自豪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美好的见证。
命途多舛赋诗情
孟郊是唐代命运最为曲折的诗人之一。
孟郊两次应进士试,两次名落孙山。如果没有母亲殷切的目光激励他苦读诗书,没有母亲温暖的手一次次把他推向赶考的路上,他是否会灰心?能否坚持到最后?人道是“十年寒窗”,可诗人何止十年。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初春,孟郊才金榜题名。虽年届46了,但孟郊骑马走在长安道上,想到母亲的殷殷期盼梦想成真,想到今后再也不用为争安身立命之地而焦虑,尽管春寒料峭,诗人一点也感受不到那份寒意,他真是太兴奋了,自然地吟咏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精美诗篇,轻松快意溢于言表。随后,孟郊忙于会友,还参加了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曲江大会。他陶醉在登科带来的幸福的梦幻之中,又写下了充满欢情的《同年春宴》诗:“……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这个春天是孟郊后半生最灿烂的时光了。
诗人毕竟是诗人,科举及第了,但不懂得如何把做官的资格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官职,仍“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而正是孟郊单纯的诗人性情让他足足等了四年,才被选为溧阳县县尉。这是在县令、县丞、主簿之下的九品文官,分管一个县的催租征税、捕盗缉贼等具体事务。在唐朝,这个职位有时不免要受鞭笞之辱,许多士子都不愿干,哪有风光可言。诗人感慨“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为”,纵然他同韩愈并称于中唐文坛,有“孟诗韩笔”之誉,是诗界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人到白头才被选为县尉,空有一腔抱负不能施展。他实在有太多的思绪要倾诉,可又只能仰起那菜色的脸,面对天空长吁短叹,甚至激愤地说:“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
朋友们纷纷劝导,不要错过这次机遇,韩愈还为孟郊写下了著名的《送孟东野序》,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也给孟诗“高出魏晋”的评价。韩愈的话,对内心有不平之气的孟郊来说,实在是一种宽慰。
在溧阳,诗人度过了短暂的安适日子,但他太热衷于诗歌了,不懂得官场应酬,又有点厌弃公务,以致县令罚他俸禄减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气之下辞了职。这就是诗人。然而等待他的是多舛的命途,悲苦的生活。他长期在贫病交加的处境里挣扎,尤其人到老年,连失三子。
唐元和九年(814年)深秋,孟郊在投奔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的途中暴病而亡。这一年,孟郊64岁。据记载,孟郊死时“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他去世后,好友韩愈为他作《贞曜先生墓志铭》,贾岛写哀诗《哭孟郊》:“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王建作《哭孟东野》:“吟损秋天月不明,当无香气鹤无声……”
孟郊虽然时运不济,但他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体察民情,写民间的疾苦,如《寒地百姓吟》切实描绘了当时河南灾荒的悲惨景象;他感时伤怀,写自己仕途的坎坷、生活的无奈、失子的痛苦,如《再下第》《秋怀》等诗。这些悲情的诗篇,渗透的是一位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思绪。
游子文化与德清
多年前,笔者曾去德清县城武康镇西的清河坊寻找孟宅的遗址。
现存的孟郊祠是上世纪90年代村民集资所建的。因集资经费所限,孟郊祠建造得有些粗陋。大殿门楣上“孟郊祠”题字,为沉稳厚重的隶书,是已故戏剧家顾锡东先生的笔墨。殿内供奉孟郊仿金身站像,手持书卷。上悬“贞曜千秋”的匾额,因为孟郊死后好友张籍谥他为“贞曜先生”,孟郊祠从前也称“贞曜先生祠”。“贞曜千秋”意即孟郊名垂青史,流传百世。像的两旁挂着对联一幅:“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对联精到地概括了孟郊一生对历史文化的贡献。
孟郊祠是故乡百姓纪念奉祀诗人的场所,始建于唐末。据现存孟郊祠的建造者之一老阮介绍,武康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唐朝到清朝,孟郊祠多次遭毁,但屡毁屡建。祭祀诗人已经成了武康百姓的民间习俗。诗人的英魂已经融入到故乡的山水之中。修建和保护孟郊祠已成村民自觉的行为。“文革”破四旧时,村民将孟郊祠用作生产队的仓库,巧妙地保全了孟祠;还把孟井井圈沉入了池塘,避免了被砸烂的后果。
孟郊故居地现为农民住宅。从前,孟家门口有孟井。现存“东野古井”碑和井圈,为清朝人疏浚孟井后重新凿建的,完好地保藏在德清博物馆内。还有一座石板小桥清河桥,也为旧物,位于原孟郊故居地的东面,保存完整。
为了弘扬游子文化,德清县于2001年在英溪河滨公园北岸树立孟郊像,供人们瞻仰。2002年,县城新建的公园被命名为春晖公园,并在出口处建立“慈母春晖”的大型浮雕,并镌刻了冰心书写的《游子吟》诗,增添了游子文化的又一景点。
为进一步挖掘孟郊游子文化资源,打造游子文化品牌,借此提升德清的文化品位,德清县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得到新浪网以及许多世界各地华语媒体的支持。海内外华人用真挚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的故土之思、亲情之美、游子之情,增进了现代社会的人间亲情,激发华夏子孙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游子文化论坛得到文化大家的鼎力相助,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美术大师韩美林,作家张抗抗,文化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等,纷纷亮相。
为了保护游子文化品牌,德清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孟郊”“游子文化”的文化商标。2008年,德清县“中华游子文化节”还被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全省14个重点节庆之一。
现在,德清已经将孟郊文化园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孟郊祠将易地新建,重塑孟郊像,供人们礼拜。建成后的孟郊文化园将成为展示德清文化的一个窗口。□
游子乡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1992年,香港举办“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测验,《游子吟》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推荐《游子吟》为小学生必修课。温家宝总理出访美国和欧洲,在华侨华人中也曾深情吟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浙江德清人。他一生写下500多首诗,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写闲情逸致,或抨击现实黑暗,其《游子吟》一诗,真切地歌唱了人间至美的情感——母亲之爱,游子之情。《游子吟》的吟诵声里,寓含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与无限的期望,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遥想1200多年前,游子孟郊回到江南小镇武康的那个黄昏是宁静的,却是不平凡的。孟郊要把母亲接到自己为官的地方——溧阳去,让清苦一生的母亲也享享清福。离开故乡前,母亲要为儿子缝一件衣服。在武康清河坊孟宅,老母亲凑着昏黄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衣,年届半百的孟郊坐在母亲身旁,和母亲话着家常。诗人看到母亲满头白发,看到母亲布满沧桑的脸颊和缝制衣服的专注眼神,感慨万千,感动万分。于是,《游子吟》诞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德清是孟郊故里,是《游子吟》诞生的源头。孟郊及其《游子吟》是德清自豪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美好的见证。
命途多舛赋诗情
孟郊是唐代命运最为曲折的诗人之一。
孟郊两次应进士试,两次名落孙山。如果没有母亲殷切的目光激励他苦读诗书,没有母亲温暖的手一次次把他推向赶考的路上,他是否会灰心?能否坚持到最后?人道是“十年寒窗”,可诗人何止十年。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初春,孟郊才金榜题名。虽年届46了,但孟郊骑马走在长安道上,想到母亲的殷殷期盼梦想成真,想到今后再也不用为争安身立命之地而焦虑,尽管春寒料峭,诗人一点也感受不到那份寒意,他真是太兴奋了,自然地吟咏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精美诗篇,轻松快意溢于言表。随后,孟郊忙于会友,还参加了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曲江大会。他陶醉在登科带来的幸福的梦幻之中,又写下了充满欢情的《同年春宴》诗:“……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这个春天是孟郊后半生最灿烂的时光了。
诗人毕竟是诗人,科举及第了,但不懂得如何把做官的资格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官职,仍“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而正是孟郊单纯的诗人性情让他足足等了四年,才被选为溧阳县县尉。这是在县令、县丞、主簿之下的九品文官,分管一个县的催租征税、捕盗缉贼等具体事务。在唐朝,这个职位有时不免要受鞭笞之辱,许多士子都不愿干,哪有风光可言。诗人感慨“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为”,纵然他同韩愈并称于中唐文坛,有“孟诗韩笔”之誉,是诗界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人到白头才被选为县尉,空有一腔抱负不能施展。他实在有太多的思绪要倾诉,可又只能仰起那菜色的脸,面对天空长吁短叹,甚至激愤地说:“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
朋友们纷纷劝导,不要错过这次机遇,韩愈还为孟郊写下了著名的《送孟东野序》,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也给孟诗“高出魏晋”的评价。韩愈的话,对内心有不平之气的孟郊来说,实在是一种宽慰。
在溧阳,诗人度过了短暂的安适日子,但他太热衷于诗歌了,不懂得官场应酬,又有点厌弃公务,以致县令罚他俸禄减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气之下辞了职。这就是诗人。然而等待他的是多舛的命途,悲苦的生活。他长期在贫病交加的处境里挣扎,尤其人到老年,连失三子。
唐元和九年(814年)深秋,孟郊在投奔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的途中暴病而亡。这一年,孟郊64岁。据记载,孟郊死时“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他去世后,好友韩愈为他作《贞曜先生墓志铭》,贾岛写哀诗《哭孟郊》:“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王建作《哭孟东野》:“吟损秋天月不明,当无香气鹤无声……”
孟郊虽然时运不济,但他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体察民情,写民间的疾苦,如《寒地百姓吟》切实描绘了当时河南灾荒的悲惨景象;他感时伤怀,写自己仕途的坎坷、生活的无奈、失子的痛苦,如《再下第》《秋怀》等诗。这些悲情的诗篇,渗透的是一位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思绪。
游子文化与德清
多年前,笔者曾去德清县城武康镇西的清河坊寻找孟宅的遗址。
现存的孟郊祠是上世纪90年代村民集资所建的。因集资经费所限,孟郊祠建造得有些粗陋。大殿门楣上“孟郊祠”题字,为沉稳厚重的隶书,是已故戏剧家顾锡东先生的笔墨。殿内供奉孟郊仿金身站像,手持书卷。上悬“贞曜千秋”的匾额,因为孟郊死后好友张籍谥他为“贞曜先生”,孟郊祠从前也称“贞曜先生祠”。“贞曜千秋”意即孟郊名垂青史,流传百世。像的两旁挂着对联一幅:“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对联精到地概括了孟郊一生对历史文化的贡献。
孟郊祠是故乡百姓纪念奉祀诗人的场所,始建于唐末。据现存孟郊祠的建造者之一老阮介绍,武康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唐朝到清朝,孟郊祠多次遭毁,但屡毁屡建。祭祀诗人已经成了武康百姓的民间习俗。诗人的英魂已经融入到故乡的山水之中。修建和保护孟郊祠已成村民自觉的行为。“文革”破四旧时,村民将孟郊祠用作生产队的仓库,巧妙地保全了孟祠;还把孟井井圈沉入了池塘,避免了被砸烂的后果。
孟郊故居地现为农民住宅。从前,孟家门口有孟井。现存“东野古井”碑和井圈,为清朝人疏浚孟井后重新凿建的,完好地保藏在德清博物馆内。还有一座石板小桥清河桥,也为旧物,位于原孟郊故居地的东面,保存完整。
为了弘扬游子文化,德清县于2001年在英溪河滨公园北岸树立孟郊像,供人们瞻仰。2002年,县城新建的公园被命名为春晖公园,并在出口处建立“慈母春晖”的大型浮雕,并镌刻了冰心书写的《游子吟》诗,增添了游子文化的又一景点。
为进一步挖掘孟郊游子文化资源,打造游子文化品牌,借此提升德清的文化品位,德清县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得到新浪网以及许多世界各地华语媒体的支持。海内外华人用真挚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的故土之思、亲情之美、游子之情,增进了现代社会的人间亲情,激发华夏子孙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游子文化论坛得到文化大家的鼎力相助,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美术大师韩美林,作家张抗抗,文化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等,纷纷亮相。
为了保护游子文化品牌,德清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孟郊”“游子文化”的文化商标。2008年,德清县“中华游子文化节”还被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全省14个重点节庆之一。
现在,德清已经将孟郊文化园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孟郊祠将易地新建,重塑孟郊像,供人们礼拜。建成后的孟郊文化园将成为展示德清文化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