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而言,阅读除了阅读本身的含义,更具有一层象征意义。因此,对于自己的阅读习惯甚或说阅读偏执,我始终十分宽容抑或说非常放纵。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太读当代诗歌、不很接受当代诗人的唯一致因。对于当代诗人、当代诗歌,我总有一种很隔膜的感觉,总感觉他们的创作往往只是一种个体的狂欢,缺失了一种最底限的和他人、和社会、和时代联系的依据。
然而,在读到诗人东岳的诗集《烟疤》后,我的这种感觉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位当代诗人、这部当代诗集,我不但读了下去,而且读了半月有余,甚至终卷之后,依然觉得读得太快。对于诗人东岳以及他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要和心灵、和他人、和社会、和时代发生联系的真诚和深刻,令我收获到了久违的感动和共鸣。我真诚地感到:东岳的“口语式写作”,表现出的“敦厚式犀利”,修正了我和诗歌的距离:而《烟疤》所体现出的“在场”“从容”和“盈满”,让我由衷地感到了文字的容量和张力。
一、在场
“在场”,是我非常心仪的一个用语。因为,我觉得“在场”能够最形象、最灵动地表现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特征和操守,“在场”的文字,能够摒弃技术化写作的干扰,建构起和心灵、和他人、和社会、和时代最亲和、最真诚、最深刻、最敏感的联系和激动。换言之,“在场”的作品,其自身即是一个发光体,虽然隐忍,却发出自足之光,能够写出作者自己身体/心灵在场的事物/感触,使其成为感召事物、连接心灵的出发点,从而使“我”体验、表现的世界具有可信的依据。
东岳的诗集《烟疤》,正是这样一部“在场”的作品。《烟疤》里面的诗歌,篇篇都有“我”的“在场”:无论是“法院系列”“点击亲情”,还是“点击生活”,其叙述的生活、书写的情感、阐示的思考,均与生命的验证有关,可以说,都是笔到心随,出自“我”的真诚体验;其一物一景。都是生命的物证,一吟一叹,都发自“幽深”的“我”心。如最值得一提的第一辑《烟疤》即“法院系列”中,东岳即以其“法官”的身份(诗人东岳的社会身份是一名法官)和视域置身于诗歌的选材、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类社会生活和人生思考。《烟圈》里的年轻局长、《烟疤》里的漂亮女犯、《标准》里的邻里交恶、《弱水三千》里的犯人妻子……所有这些人物、事件以及见证出的情感冲突,都因为东岳自己的“在场”,为我们从现实的层面打出一口深井,使我们拥有了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至于他其他的诗作——也就是被东岳称为“点击亲情”(第二辑)、“点击生活”(第三辑)系列罩的作品,这些诗作,也通过东岳情感的“在场”,使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世态、人情,令我们不仅会心,而且动容。当读到《不是诗》、《走廊》时,我甚至不能自持,几欲掩泣。同一个生存空间、同一方生活热土,本使我们拥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当作家、作品“在场”时,读他已如读 我……
如果说,拥有“法院系列”使得东岳在当代诗坛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类诗”;毋宁说,正是东岳法官身份、人生阅历的“在场”,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创作缘可以把可疑的记忆,模糊的来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温度。“她的眼泪在我眼中/她就这么把我感染”(《感染十九行》)法官诗人东岳以及他的诗集《烟疤》,正是以这份真情,这种“在场”,把我们感染。
二、从容
作为一名当代诗人,东岳的创作并没有刻意张扬出太多的智性、激越、诡异和机敏,也没有沉迷于“智力游戏和修辞焰火”式写作的炫目与躁动,他的创作是一种“口语式写作”。这种文字,沉静、从容,看似平淡、无味,但包含着一种深沉的脉动,时时闪现出一种理性的深度和思考的张力。
我每每感到,东岳的创作,好像不是在书写,而是在扶着你发现,发现心底里有的、生活里呈现的、生命中有的或者会有的那份深刻、洞察和真诚。东岳就像一位虔诚而耐心的等待者,他拥有着一种在浮云散尽之后会看到生活本质、在情感沸腾之后能看到人生结晶的执著和信任,不急于表达,不偏执于掌声和共鸣。因此,他最后收获的,均是自然成熟之果——颜色纯正,原汁原味,不燥人心,不喧于世,有纯正、扎实的质地。这种情景,正如里尔克所说的那样:不计算时日,不急于攫取收获,而是让树木自然成长,让果实自然成熟,让天空自然晴朗,让春日自然明媚,让现在自然过去,让未来自然走来……
在东岳的诗里,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表现出的这份坦诚的从容和深刻。而这,也直接促成了他特有的自然、从容的节奏,这种节奏,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放慢阅读速度,心平气静地慢慢品味。《不是诗》里对父亲哀婉的思念、《烟疤》里对漂亮女犯回环式的沉思、《标准》里对邻里交恶娓娓地阐释……都因为诗人视点的放低和叙述的从容,打通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通道,让我们一起感伤,一起悲悯。
对于现今这个仍然(但愿不会“永远”)很势利的文坛,我曾不止一次陷入担心和焦虑:东岳这种“口语式写作”或许还会长久地边缘下去。但是,我仍然真诚地相信和祝愿:东岳的沉静、从容,一定会温暖到角落里那些“寂寞”的阅读者;诗人的坚守,必将与“我们”一同上路,结伴而行!
三、盈满
我总觉得,一个作家(也应该包括诗人)在构思酝酿之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将原有的素材加以丰厚和繁杂,从而扩展成一部鸿篇巨著;一种是将原有的素材进行提炼和浓缩,挖掘到其中的“焦点”,并通过表现这个“焦点”昭示出原材料中的一切。——我不排斥前者,但并不讳言对后者的偏爱。“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处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前者是球面,后者是焦点,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03页)以“焦点”昭示“球面”,最可以体现作者的才力。但是,能够具有“焦点”的能量,却绝非易事,它的表达必须达到“盈满”。换言之,它必须要在短短的篇什之内,具备足够的启迪读者思考、衔接读者想象的容量和能力。
在东岳的诗集《烟疤》里,我感到,我享受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盈满”;无论是他的“法院系列”“点击亲情”,还是“点击生活”,每一组里的绝大数诗歌,都能以最有效地文字最大限度地逼近体验的全部;他的同情心、想象力、思辨性甚至幽默感,都完美而和谐地统摄到了他的创作之中,让我们没有因为某种“缺席”而产生可能的缺憾和质疑。《活动中心》里“他们统统把官场/当成活动中心了”的收尾、《他想见最后一面》中“他想见镜子/最后一面”的突然一笔、《中国纺织工人调查》里“连背影都是禁欲的!”的一声叹息,都在叙述之后,以寥寥几笔就挖掘到了事件、人物背后的的内质,拨云见日,直抵内心,让读者动于中而感于外。即便是他的短的不能再短的诗,如《人民》——全诗仅有六个字——“举手/鼓掌/吃饭”,也能够让我们体验一种最深刻的感叹和悲悯,从而感受到文字之外的张力和质感。
对于自己的创作,东岳自己写道“追求当下与在场”“做到简单、明白、直接、有效”,我由衷地感觉: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超出我们的想象!
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呈现出的事项,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指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东岳的《烟疤》,在短短篇什之内,以最简洁而厚重的意象和表达,昭示出了生活、生命中某些最本质、“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无疑体现出了这种“彼此相关的两项”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的魅力。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个“小人物”,对于一个“小人物”的说道,相信不会引起人们甚至作者太多的重视。于是,这就可以令我更投入、更放松、更能说些心里话。欣赏完一部令你别有触动的作品,又能说些心里话,我感觉,这是又一种充实、满足和幸福。
《烟疤》,东岳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语文组(251900)
然而,在读到诗人东岳的诗集《烟疤》后,我的这种感觉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位当代诗人、这部当代诗集,我不但读了下去,而且读了半月有余,甚至终卷之后,依然觉得读得太快。对于诗人东岳以及他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要和心灵、和他人、和社会、和时代发生联系的真诚和深刻,令我收获到了久违的感动和共鸣。我真诚地感到:东岳的“口语式写作”,表现出的“敦厚式犀利”,修正了我和诗歌的距离:而《烟疤》所体现出的“在场”“从容”和“盈满”,让我由衷地感到了文字的容量和张力。
一、在场
“在场”,是我非常心仪的一个用语。因为,我觉得“在场”能够最形象、最灵动地表现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特征和操守,“在场”的文字,能够摒弃技术化写作的干扰,建构起和心灵、和他人、和社会、和时代最亲和、最真诚、最深刻、最敏感的联系和激动。换言之,“在场”的作品,其自身即是一个发光体,虽然隐忍,却发出自足之光,能够写出作者自己身体/心灵在场的事物/感触,使其成为感召事物、连接心灵的出发点,从而使“我”体验、表现的世界具有可信的依据。
东岳的诗集《烟疤》,正是这样一部“在场”的作品。《烟疤》里面的诗歌,篇篇都有“我”的“在场”:无论是“法院系列”“点击亲情”,还是“点击生活”,其叙述的生活、书写的情感、阐示的思考,均与生命的验证有关,可以说,都是笔到心随,出自“我”的真诚体验;其一物一景。都是生命的物证,一吟一叹,都发自“幽深”的“我”心。如最值得一提的第一辑《烟疤》即“法院系列”中,东岳即以其“法官”的身份(诗人东岳的社会身份是一名法官)和视域置身于诗歌的选材、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类社会生活和人生思考。《烟圈》里的年轻局长、《烟疤》里的漂亮女犯、《标准》里的邻里交恶、《弱水三千》里的犯人妻子……所有这些人物、事件以及见证出的情感冲突,都因为东岳自己的“在场”,为我们从现实的层面打出一口深井,使我们拥有了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至于他其他的诗作——也就是被东岳称为“点击亲情”(第二辑)、“点击生活”(第三辑)系列罩的作品,这些诗作,也通过东岳情感的“在场”,使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世态、人情,令我们不仅会心,而且动容。当读到《不是诗》、《走廊》时,我甚至不能自持,几欲掩泣。同一个生存空间、同一方生活热土,本使我们拥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当作家、作品“在场”时,读他已如读 我……
如果说,拥有“法院系列”使得东岳在当代诗坛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类诗”;毋宁说,正是东岳法官身份、人生阅历的“在场”,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创作缘可以把可疑的记忆,模糊的来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温度。“她的眼泪在我眼中/她就这么把我感染”(《感染十九行》)法官诗人东岳以及他的诗集《烟疤》,正是以这份真情,这种“在场”,把我们感染。
二、从容
作为一名当代诗人,东岳的创作并没有刻意张扬出太多的智性、激越、诡异和机敏,也没有沉迷于“智力游戏和修辞焰火”式写作的炫目与躁动,他的创作是一种“口语式写作”。这种文字,沉静、从容,看似平淡、无味,但包含着一种深沉的脉动,时时闪现出一种理性的深度和思考的张力。
我每每感到,东岳的创作,好像不是在书写,而是在扶着你发现,发现心底里有的、生活里呈现的、生命中有的或者会有的那份深刻、洞察和真诚。东岳就像一位虔诚而耐心的等待者,他拥有着一种在浮云散尽之后会看到生活本质、在情感沸腾之后能看到人生结晶的执著和信任,不急于表达,不偏执于掌声和共鸣。因此,他最后收获的,均是自然成熟之果——颜色纯正,原汁原味,不燥人心,不喧于世,有纯正、扎实的质地。这种情景,正如里尔克所说的那样:不计算时日,不急于攫取收获,而是让树木自然成长,让果实自然成熟,让天空自然晴朗,让春日自然明媚,让现在自然过去,让未来自然走来……
在东岳的诗里,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表现出的这份坦诚的从容和深刻。而这,也直接促成了他特有的自然、从容的节奏,这种节奏,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放慢阅读速度,心平气静地慢慢品味。《不是诗》里对父亲哀婉的思念、《烟疤》里对漂亮女犯回环式的沉思、《标准》里对邻里交恶娓娓地阐释……都因为诗人视点的放低和叙述的从容,打通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通道,让我们一起感伤,一起悲悯。
对于现今这个仍然(但愿不会“永远”)很势利的文坛,我曾不止一次陷入担心和焦虑:东岳这种“口语式写作”或许还会长久地边缘下去。但是,我仍然真诚地相信和祝愿:东岳的沉静、从容,一定会温暖到角落里那些“寂寞”的阅读者;诗人的坚守,必将与“我们”一同上路,结伴而行!
三、盈满
我总觉得,一个作家(也应该包括诗人)在构思酝酿之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将原有的素材加以丰厚和繁杂,从而扩展成一部鸿篇巨著;一种是将原有的素材进行提炼和浓缩,挖掘到其中的“焦点”,并通过表现这个“焦点”昭示出原材料中的一切。——我不排斥前者,但并不讳言对后者的偏爱。“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处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前者是球面,后者是焦点,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03页)以“焦点”昭示“球面”,最可以体现作者的才力。但是,能够具有“焦点”的能量,却绝非易事,它的表达必须达到“盈满”。换言之,它必须要在短短的篇什之内,具备足够的启迪读者思考、衔接读者想象的容量和能力。
在东岳的诗集《烟疤》里,我感到,我享受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盈满”;无论是他的“法院系列”“点击亲情”,还是“点击生活”,每一组里的绝大数诗歌,都能以最有效地文字最大限度地逼近体验的全部;他的同情心、想象力、思辨性甚至幽默感,都完美而和谐地统摄到了他的创作之中,让我们没有因为某种“缺席”而产生可能的缺憾和质疑。《活动中心》里“他们统统把官场/当成活动中心了”的收尾、《他想见最后一面》中“他想见镜子/最后一面”的突然一笔、《中国纺织工人调查》里“连背影都是禁欲的!”的一声叹息,都在叙述之后,以寥寥几笔就挖掘到了事件、人物背后的的内质,拨云见日,直抵内心,让读者动于中而感于外。即便是他的短的不能再短的诗,如《人民》——全诗仅有六个字——“举手/鼓掌/吃饭”,也能够让我们体验一种最深刻的感叹和悲悯,从而感受到文字之外的张力和质感。
对于自己的创作,东岳自己写道“追求当下与在场”“做到简单、明白、直接、有效”,我由衷地感觉: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超出我们的想象!
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呈现出的事项,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指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东岳的《烟疤》,在短短篇什之内,以最简洁而厚重的意象和表达,昭示出了生活、生命中某些最本质、“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无疑体现出了这种“彼此相关的两项”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的魅力。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个“小人物”,对于一个“小人物”的说道,相信不会引起人们甚至作者太多的重视。于是,这就可以令我更投入、更放松、更能说些心里话。欣赏完一部令你别有触动的作品,又能说些心里话,我感觉,这是又一种充实、满足和幸福。
《烟疤》,东岳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语文组(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