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色彩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抓住“成长”主题,就《童年》一书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对课前阅读时产生的有价值的疑问展开交流;接着,梳理书中的事件,探讨童年的色彩;然后,聚焦《童年》第二章的开头部分,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最后,迁移生活经验,感受成长的颜色。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童年》成长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题,重点推荐了该书。笔者抓住“成长”主题,在班内就此书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
  一、 活动过程
  (一) 初读有疑:彼此说来听听
  全班学生已经完成了《童年》的整本书初读,了解了主要情节,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疑问。课堂先让他们展开交流,比如:父亲下葬时,“我”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只小青蛙的死活?外祖父的形象为什么有时候卑鄙,有时候高大?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好事情”,甚至连外祖母也是?外祖母为什么要喝酒?母亲死去时,“我”为什么那样镇定?这种“心中有疑”的阅读状态,为进一步打开文本、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这个学期,我们还整班共同欣赏过电影《头脑特工队》。该影片将人的情绪拟人化,将记忆描述为五颜六色的记忆球,以“情绪精灵在头脑内冒险,追回遗失的记忆球”为主线,表现了11岁姑娘莱利的一段成长经历。在课堂上,我借用该片的记忆球设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年》中的“成长”主题。
  (二) 梳理事件,探讨童年色彩
  “在你的印象中,童年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最珍贵的金色”“情感激烈的红色”“愉快的绿色”“充满幻想的天蓝色”“偶尔也有无聊的灰色”……由此预见学生眼中童年的多彩。
  “你觉得阿廖沙的童年会是什么颜色?”这一问,引发学生说出对高尔基的《童年》的直观感受。多数学生都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灰色”或者“黑色”,但也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一样,也是彩色的。”
  我布置学生取出预先准备的学习单和彩笔,在学生提炼的“童年大事年表”(如图1)上为《童年》中出现的事件上色。在充分的思考、涂色和小组交流后,我请同学上前展示其涂色成果,并简要说说理由。
  在这一环节中,颜色的选择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有学生为“父亲去世”涂上淡蓝,因为他觉得“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失去父亲即将到来的困苦,所以没有特别伤心”;有学生为“与三个小少爷的友谊”涂上淡粉,因为“阿廖沙喜欢这段经历,所以用可爱的颜色”;有学生为“小茨冈之死”涂上近黑的墨绿色,因为“这件事很可怕,让阿廖沙印象深刻”。
  特别让我留意的是,一位学生在很好地解释了灰、黑、橙、红四种涂色的理由后,却无法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给“听父母的故事”涂上蓝色(多数学生给这个事件涂了暖色)。我意识到,这种凭着感觉用心选色的过程,即使无法说清理由,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
  在涂色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为“外祖父毒打”这一事件涂上了最深的颜色,其中大部分学生采用了黑色。这也为接下来聚焦单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 聚焦单章,丰富情感体验
  学习到这里,学生大多接受了“阿廖沙的童年也是彩色的”这样的说法。我抛出话题,引发他们继续思考:“阿廖沙的童年色彩鲜艳吗?阿廖沙童年的主色调是什么?”大家很快认同,阿廖沙童年的阴与暗,其中包含了一个孩子不能完全承受的苦难。这时,我出示《童年》第二章的开头部分,请学生找出阿廖沙对家庭生活的形容:离奇、黑暗、残酷、不愿回想、阴暗……又请学生找到作品中对阿廖沙家庭的概括:蠢笨。
  大家在交流中回忆着本章中出现的那些“蠢笨”的事情:舅舅为争财产,不顾亲情;外祖父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家人互相利用,互相嫁祸;“我”遭外祖父毒打,失去知觉……在这之中,又以“毒打”一事对“我”造成的伤害为甚。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重点聚焦“被外祖父毒打”和“听外祖父讲述”两件事,让学生体会这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学生先关注到遭到毒打的痛苦:“外祖父把我打得失去了知觉,此后我病了好几天。”“从那时起,我便产生了一种对人们的恐惧和注意,仿佛有人撕掉了我心上的皮……我的心都变得极端敏感。”此时,“我”对外祖父的情感是恨得“真想拿脚踹他”。
  而后,学生又发现了听外祖父讲述时“我”的入迷和幸福感:“人们往屋里望了好几次,可是我总是请求:‘不要走!’”
  最后,“我”对外祖父的情感变得复杂了:“外祖父一直讲到晚上,他临走的时候,亲切地和我告别,我这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那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这件事总也忘不了。”
  我请学生探讨:“我”对外祖父打人这件事,为什么从“恨”变成了“难过”?学生发现,“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现在懂得了外祖父的好,所以他打人的事就更让“我”伤心,不能接受。
  这时,我引用了《头脑特工队》来进行类比分析:“记得《头脑特工队》中,女孩的记忆球原本是单色的,但后来,她渐渐拥有了彩色的记忆球。阿廖沙也是如此。‘外祖父毒打’这个记忆球的色彩也在变化,在黑色的恐惧和红色的愤怒之外,如今还增添了一点点橙黄的亲情温暖,和深藍色的无言悲伤。”
  我发问:“让记忆的颜色变得丰富,这个过程叫作什么呢?”
  一位学生立刻回答道:“成长。”于是,我请她上来板书这两个字。
  (四) 自选事例,迁移生活经验
  在这一环节,我以小组交流、学习单记录的形式,请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糟糕事”。我提示:“那时的你可能气愤、痛苦、害怕、悲伤,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它对你的成长,也是有所帮助的。”
  一名学生提及了一次走夜路的情景,描述了当时内心的恐惧,和成功到家时的自豪。   一名学生提到了与家人的矛盾:“那天傍晚,和妈妈吵了起来。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妈妈打了我,我又气又疼,睡不着觉。深夜里,我起来上厕所,路过妈妈的卧室,却听到里面传出她轻轻的哭声。不知怎么的,那时候我也很想哭。”
  一位女生谈到她面对亲人离世,忍不住哽咽起来:“那时我还是一年级,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却听家人说,外婆去世了,最疼我的外婆走了……我知道,我再也见不到她的笑脸,不能被她抚摸,也吃不到她做的桂花糕了。”
  在讲述中,我能够感受到这一个个事件在学生生命中的意义。那些“糟糕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我、理解亲情、理解生命……
  课堂的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童年》,感悟着成长的颜色。最初,我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已经能解答了,有的还是朦朦胧胧或者干脆不懂。不要紧。《童年》是一部值得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的书。希望你在下一回阅读时,看到其中那些悲哀残忍的情节时,能细细品味,然后像阿廖沙一样,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而我更大的愿望是,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当你自己遭遇坎坷、挫折、委屈的时候,能学习阿廖沙的坚强的品质——”
  学生齐读我出示在投影上的结语:“把一切伤口,变成理解世界的窗口;把一切血泪,变成自我成长的养料。”
  二、 活动反思
  总体上,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价值的过程并未充分地体现出来。首先,在对“听外祖父讲述”这件事的品读中,有很多对外祖父的精彩描写:外祖父声情并茂讲述的姿态,他忽然高大起来的形象,都是以“我”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而来的。如果能够带着学生细细品读,感受“我”对伟大故事的向往与对外祖父的敬佩,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之后产生的“难过”之情了。
  此外,在对“被外祖父毒打”事件进行总结之后,我其实不必急着替学生说出记忆球“橙黄”和“深蓝”的颜色,而要让他们自己在学习单上增添涂色,再说说这样添色的理由。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为学习单上其他的事情也增添新的颜色,并开展小组交流。这样一来,对整本书“成长”主题的理解,也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可能正是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进行生活经验的迁移时,多数人仅仅能做到选择那些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糟糕事”进行描述,而未能做到对自己和他人的这些糟糕事进行评价。当然,儿童的成长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期望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就要見到“生长”,听到“拔节”,可能有些操之过急了。
  坚持儿童立场,回归文本主题,聚焦关键情节,这是我对这次整本书阅读交流会的教学理解与初步实践。
  (张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儿童,应该是用好书喂大的!”近读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文丽的新书《给孩子上阅读课》,对这句话的感悟尤为深刻。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王老师不仅长期坚持阅读,并且在全国各地给孩子上阅读课,分享阅读感悟,深受同行好评。如果你没有现场听过或者看过王老师的阅读课,不妨跟随我这位数学老师的肤浅的笔触,一起走进《给孩子上阅读课》,听她娓娓道来。  阅读的力量  当你看到《给孩子上阅读
期刊
摘要: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本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书,往往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著书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第二,著书者必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真正实践者;第三,著作必须提供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做法及其相关工具;第四,书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最好围绕教材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展开,至少要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吉忠兰和她的《从整本书精读到群书阅读》,就符合这几个特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期刊
摘要:情境应该是一种由理解来定义、选择和建构的境脉,而且是一种适应性的存在。一切情境,除了让人置身其中,还有赖于人的存在、理解与创构。在教育之中,只有当情境作为人的适应性的存在时,它才真正存在。今天,教育的情境应有三种路向:从情境走向境脉,从师生走向社会,从适合走向适应。情境教育发展到今天,情境必然要从适合儿童走向适应儿童,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与社会;同时,儿童需要从事的是适应性学习,而不是用过去的
期刊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应该用“大美育”的视野来看待学校的课程和其他教育活动。课程美育,即在学校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要结合各自的课程特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课程美育也要遵循美育的一般规律,做到以形感之、以情动之、以力驱之。  关键词:美育课程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虽然艺术教
期刊
摘要:读书不能心急,要一步一步来。“读到了”往往意味着“读开了”。在问题的牵引下,由这本跨到那本,由书里跨到书外,由深读吸收跨到实践创新。2019年,读了鲁迅、苏东坡、木心,读了纪念版《瓦尔登湖》,读了江晓原,更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发掘出了苏东坡的现代性价值,领悟到怎样把人越读越大,对读书、治学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关键词:2019年书单 读书生活 琐记  记得《燃灯者》中周辅成先生对赵越
期刊
1培养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2001年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阅读为学生
期刊
摘要: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考察样本,可以发现,经典文本的教学存在文本解读闭塞、教学点的研判失之表层与笼统、教学方式以鉴赏代替探究、以讲授代替对话等问题。素养本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其变革之路才刚刚开始。在文本解读上,要把孤立的单篇置于互文性的文本网络中去理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考虑教学点从语表到语里的精准把握;在教学方式上,要强化经典文本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从“教”转向“学”,变“鉴赏模式”为
期刊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日子里,周群老师设计的初中语文创意读写练习方案,系统思考、整体架构,特点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引导学生成为深度的阅读者、理性的评论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为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培育与践行提供了一种新样式,是语文独当之任、实践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学习方案价值导向语文学习  我们永远忘不了2020年的1月。一场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春节,我
期刊
摘要:用“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来区分文章。向教育案例要“主张”,强调找准切入口,用理论分析;向课例研究要“主张”,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主题,阐述观点;向经验总结要“主张”,强调提出主题后用事实验证。获取教育主张的重要途径是:阅读理论→积累知识→形成思想。  关键词:告诉主张 教育案例课例研究经验总结  “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是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对教育写作的概括。陆教授的原
期刊
从教二十余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上,一直有一群人默默关注着我,无私帮助着我,悉心托举着我……他们是助力我专业成长的“神秘人”,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  1998年7月,我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三二分段”文科大专班,同年8月分配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工作。这是一所有著“学者型教师摇篮”美誉的百年老校,是一片学养丰厚的教育沃土,学校先后走出了金沙、翟书烈、华应龙、许卫兵、贲友林、徐金贵、许习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