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学最重要工具和依托,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笔者通过近十年的中学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存在部分不科学、不严谨、不实用的地方。笔者谨以思想政治人教版2020年版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2《政治生活》为例,向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学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反馈一线教师教材使用感受与思考,以期共同探讨,促进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
教材(教科書)是各学段各学科教育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和依托,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2015年6月,笔者曾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第六期发表文章对《政治生活》教材存在部分问题与疑惑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重复赘述。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近十年的中学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存在部分不科学、不严谨、不实用的地方。笔者谨以思想政治人教版2020年版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2《政治生活》为例,向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学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反馈一线教师教材使用感受与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共同探讨,促进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与实用性。
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有何区别?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三目“纸币”中指出:“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教材上一段则指出会引发物价上涨。这两处互相矛盾,会误导学生。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有何区别?
教材对通货膨胀有概念界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基本说清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只有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幅度达到3%才可能叫做通货膨胀。建议教材修改为“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达到一定程度则出现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教材知识边界才能更加清晰,尽量避免使学生出现知识误区。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中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教材探究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部分老师尤其是新进教师也是不知多云。
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则更多的是指保障农民在土地方面的财产权益,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置来保障。三权分置是指土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户、使用权(经营权)属于承包者,其可以通过流转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获取相应收益。根据当前党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承包权继续延长三十年和允许城里子女继承农村父母的宅基地等可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建议教材进行一定的界定和指明,提升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三、“国债”与政府债券的关系
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二目“债券”中指出:“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教材分类并无太大问题,但是现实生活学生经常接触到政府债券,所学知识显然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政府债券尤其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的属性。
当今社会,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向出资者出具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具体包括国家债券即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等。在特定时期只允许中央政府发行政府债券也就是教材提到的国债,但是现在国家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建议教材应该对政府债券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券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指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债券类型。
四、何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目“选举方式的选择”中指出:“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就是等额选举。以这种选举方式确定候选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教材并没有指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究竟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学生和很多年轻老师读起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总揽教材内涵和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等额选举“能够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应是指要求考虑性别、年龄、履历(经历)、民族、地区、界别等比例和结构合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行等额选举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等额也好,差额也好,都是选举的形式,都是民主的。根据选举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额选举也并不意味着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对参加选举人数的出席率、同意人数比例、是否负荷法律和程序等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建议教材加入名次点击或者专家点评进行界定,引导师生理解掌握何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五、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与立法机关
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明确指出:“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没有准确界定哪些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哪些是立法机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明确界定清楚具有立法权的人大是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七十二条:“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七十四条:“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第七十五条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也进行了相应界定。从《立法法》来看、具有国家立法权的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广义的立法权的人大应该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等。显然,教材忽略了国家实际和《立法法》相关规定,应该进行明确界定和指出。 我国的立法机关显然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纵览教材,这一点也没有明确指出。查阅相关资料,国家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但地方人大是否算是立法机关?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究竟是不是立法机关?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机关究竟算不算是一个机关?这些问题大多数政治老师都无法解释清楚,只能含糊其辞,随意应对学生回答。查阅相关资料,我國的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余都不是。建议教材厘清相关观点,明确我国可以被称为立法机关的有哪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
六、我国的五大宗教之“基督教”名称不规范
必修2《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三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第一目“我国宗教掠影”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教材意在应用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宗教现状,但该情景确实存在混淆视听、不符实际的地方,“基督教”名称不规范。
纵观整个世界,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外延比基督新教大得多,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误称为基督教。但是,作为高中政治教学教材,厘清基本概念,正本朔源是政治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其他地方混用误用“基督新教”和“基督教”情有可原,但思想政治教材不应该出现这种知识性错误,应避免混淆视听、不符当今世界实际,建议修改完善为“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五大宗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一千三百多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必修2《政治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主题”一般指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多侧重和强调当今时代世界都在普遍追求和平与发展。“问题”一般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麻烦,关键、要点。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更多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挑战。纵观教材内容,时代的主题应该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和平问题”应该存在差异与巨大区别。
教材表述没有大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没有进行准确界定,两句话放在一起误让学生和部分教师误以为时代主题可以说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查阅网络和大多数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样的说法太多,政治教师们遇到此类问题也难以解释清楚,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和平问题或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肯定不对,建议教材进行进一步明确界定与说明,侧重强调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建议不要叫“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加入名次点击或者专家点评指出和平与和平问题、发展与发展问题的区别。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的发现与思考,谨向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学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反馈一线教师教材使用感受与思考,上述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若有不妥当之处,敬请各位教师、专家、学者指正,以期共同探讨,共同致力于促进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与实用性,提升教材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陈亮.内容、机制、课程标准:如何编好学校思政课教材?[N].中华读书报 2019-12-18(006).
[2]张婉迪.新旧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9.
[3]房原亦.《政治生活》教材辅助文应用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作者简介:王顺粗,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年月:1987年10月,籍贯:贵州省盘州。北京师范大学2012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自2011年8月起于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任教高中思想政治至今。2015年6月,在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高中版)第六期发表科研论文“《政治生活》几个知识性问题的存疑与探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
教材(教科書)是各学段各学科教育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和依托,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2015年6月,笔者曾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第六期发表文章对《政治生活》教材存在部分问题与疑惑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重复赘述。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近十年的中学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存在部分不科学、不严谨、不实用的地方。笔者谨以思想政治人教版2020年版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2《政治生活》为例,向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学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反馈一线教师教材使用感受与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共同探讨,促进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与实用性。
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有何区别?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三目“纸币”中指出:“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教材上一段则指出会引发物价上涨。这两处互相矛盾,会误导学生。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有何区别?
教材对通货膨胀有概念界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基本说清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只有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幅度达到3%才可能叫做通货膨胀。建议教材修改为“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达到一定程度则出现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教材知识边界才能更加清晰,尽量避免使学生出现知识误区。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中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教材探究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部分老师尤其是新进教师也是不知多云。
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则更多的是指保障农民在土地方面的财产权益,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置来保障。三权分置是指土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户、使用权(经营权)属于承包者,其可以通过流转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获取相应收益。根据当前党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承包权继续延长三十年和允许城里子女继承农村父母的宅基地等可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建议教材进行一定的界定和指明,提升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三、“国债”与政府债券的关系
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二目“债券”中指出:“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教材分类并无太大问题,但是现实生活学生经常接触到政府债券,所学知识显然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政府债券尤其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的属性。
当今社会,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向出资者出具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具体包括国家债券即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等。在特定时期只允许中央政府发行政府债券也就是教材提到的国债,但是现在国家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建议教材应该对政府债券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券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指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债券类型。
四、何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目“选举方式的选择”中指出:“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就是等额选举。以这种选举方式确定候选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教材并没有指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究竟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学生和很多年轻老师读起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总揽教材内涵和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等额选举“能够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应是指要求考虑性别、年龄、履历(经历)、民族、地区、界别等比例和结构合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行等额选举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等额也好,差额也好,都是选举的形式,都是民主的。根据选举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额选举也并不意味着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对参加选举人数的出席率、同意人数比例、是否负荷法律和程序等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建议教材加入名次点击或者专家点评进行界定,引导师生理解掌握何为“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五、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与立法机关
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明确指出:“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没有准确界定哪些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哪些是立法机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明确界定清楚具有立法权的人大是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七十二条:“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七十四条:“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第七十五条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也进行了相应界定。从《立法法》来看、具有国家立法权的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广义的立法权的人大应该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等。显然,教材忽略了国家实际和《立法法》相关规定,应该进行明确界定和指出。 我国的立法机关显然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纵览教材,这一点也没有明确指出。查阅相关资料,国家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但地方人大是否算是立法机关?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究竟是不是立法机关?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机关究竟算不算是一个机关?这些问题大多数政治老师都无法解释清楚,只能含糊其辞,随意应对学生回答。查阅相关资料,我國的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余都不是。建议教材厘清相关观点,明确我国可以被称为立法机关的有哪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
六、我国的五大宗教之“基督教”名称不规范
必修2《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三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第一目“我国宗教掠影”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教材意在应用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宗教现状,但该情景确实存在混淆视听、不符实际的地方,“基督教”名称不规范。
纵观整个世界,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外延比基督新教大得多,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误称为基督教。但是,作为高中政治教学教材,厘清基本概念,正本朔源是政治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其他地方混用误用“基督新教”和“基督教”情有可原,但思想政治教材不应该出现这种知识性错误,应避免混淆视听、不符当今世界实际,建议修改完善为“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五大宗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一千三百多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必修2《政治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主题”一般指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多侧重和强调当今时代世界都在普遍追求和平与发展。“问题”一般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麻烦,关键、要点。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更多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挑战。纵观教材内容,时代的主题应该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和平问题”应该存在差异与巨大区别。
教材表述没有大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没有进行准确界定,两句话放在一起误让学生和部分教师误以为时代主题可以说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查阅网络和大多数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样的说法太多,政治教师们遇到此类问题也难以解释清楚,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和平问题或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肯定不对,建议教材进行进一步明确界定与说明,侧重强调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建议不要叫“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加入名次点击或者专家点评指出和平与和平问题、发展与发展问题的区别。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的发现与思考,谨向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专家、学者、学界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反馈一线教师教材使用感受与思考,上述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若有不妥当之处,敬请各位教师、专家、学者指正,以期共同探讨,共同致力于促进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科学性、严谨性与实用性,提升教材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陈亮.内容、机制、课程标准:如何编好学校思政课教材?[N].中华读书报 2019-12-18(006).
[2]张婉迪.新旧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9.
[3]房原亦.《政治生活》教材辅助文应用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作者简介:王顺粗,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年月:1987年10月,籍贯:贵州省盘州。北京师范大学2012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自2011年8月起于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任教高中思想政治至今。2015年6月,在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刊(高中版)第六期发表科研论文“《政治生活》几个知识性问题的存疑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