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模因的深刻影响。本文将语言模因论与网络语言结合起来分析,一方面,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探寻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探讨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网络语言的教学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03
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络的虚拟空间(比如论坛、聊天工具等)中交流时使用的特殊语言。网络语言由汉字、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等构成,体现了网民不拘一格的个性。模因论以文化进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一种新视角。本文将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规律,并分析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诙谐性、简洁性等特点。创新性表现在网民经常忽视传统语法的规则,创造出很多新的网络词语,具体表现为构词上的随意搭配,比如“洗具”(喜剧)、“神马”(什么)、“亚历山大”(压力山大)等;在句式上,句子成分的顺序有时也被改变,比如“好滴说”、“我走先”等。这些新生的网络词语和句式,让刚读到的人难以明白,但往往因其生动地表达了某种大众情感,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诙谐性指网络语言的诙谐幽默、个性十足。这一方面增加了网络交际的乐趣,另一方面使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例如“顶”、“楼上”、“沙发”这些在网络论坛的常用语。另外,网络交际者经常标新立异地用一些错别字来搞怪,起到娱乐大众的效果。比如称呼楼主为“楼猪”,将睡觉说成“水饺”等。简洁性指的是,人们在用网络语言交流时,会优先使用简洁、直观、易懂的语言,比如网络符号表情,栩栩如生地表达某种情绪,让人印象深刻,易于记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也提高了它自身传播的效率,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分类
1. 谐音类:例如“蒜你狠”(算你狠)、“闹太套”(英文not at all)、“886”(拜拜了)等,这些词汇模仿中英文或数字的发音,显得幽默生动。2. 首字母缩写类:如“LZ”(楼主)、“SF”(沙发,意为论坛中第一个回帖所占的位置)、BS(鄙视)等。3. 语码混合类:如“I服了 U”(我服了你)、“吃饭 ing”(正在吃饭)、“me 2”(我也一样),这类词语利用中英文语音的搭配、文字与数字的组合,朗朗上口。4. 符号表情类:这类由符号组成直观的表情图像,栩栩如生。例如“T_T”(指流眼泪)、O(∩_∩)O(指很开心的样子)等。
三、模因论简述
“模因”(meme)这一概念是由倡导新达尔文主义的学者道京斯1976年提出的。根据道京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都属于模因。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模因是否能够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诚性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就语言而言,人们也是通过模仿学到了各种语言,语言也经过人们的使用和模仿得到不断复制和传递。从这个角度分析,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存在于语言中。人们使用的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模因论认为新的语言、即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并被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染”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能称为模因。停留时间越长,感化受体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expression):指和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他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主要的表达方式有话语、篇章、图片及行为。(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具备看得见的媒介物,它们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这四个阶段在网络交际中得以顺利进行,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语言模因的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也正是网络语言快速发展的保证。
模因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因此将其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指的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一个时期内被广泛模仿复制并继续发展的模因。与之相反,那些没有被模仿复制成功、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不再使用的模因,就是弱势模因。
四、 试析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
下面以词汇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网络语言词汇具有广泛性、趣味性,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网络新词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必要的。如何教授网络新词语,也就成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任务。汉语学习者有年龄、母语、学习目的、现有水平的差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能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在教授网络语言词汇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分层次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将学习者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即初、中、高级。在初級阶段应该加强基本词汇的教学。初级学习者刚刚接触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量不多,应从常用词入手,逐步培养学习者认读和书写汉字的能力。所以在初级阶段教学中不宜引入网络语言词汇。中级学习者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汉语教材中的一些词汇往往较陈旧,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引入一些网络语言词汇,增加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对于高级学习者,他们已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状况,帮助他们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引入网络词语,讲解其用法及文化背景,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2.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了解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目前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体有这几类:到中国旅游、来中国学习、研究中国文化、进行商务活动等。学习时间上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教师在选取网络语言词汇时,要分析比较汉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网络语言词汇加入教学活动中。同时,网络语言词汇也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应选择那些符合基本构词法的、实用性强的词汇,即强势模因,避免选择那些过于随意、即将被淘汰的网络语言词汇,即弱势模因。
3.利用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教学
在中级阶段的精读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增加一些学生生活中急需的网络用语,比如网购、微信或QQ聊天时的常用语。在高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大量引进网络语言词汇。这一阶段的留学生接受新词的能力较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接触也较多。教授网络语言新词,有助于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有的学校可以开设网络语言选修课,讲解网络用语的构词法、句式及文化背景等,同时选取大量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实际运用。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语言随之出现并对人们的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用模因论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探寻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同时,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讲授网络语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本文探讨了网络语言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总结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为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4]齐阳阳. 网络语言词汇的模因分析[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谢朝群,陈新仁.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语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5BYY005。
作者简介:张宁,女,1978年11月生人,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孙宏亮,男,1981年9月生人,大连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03
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络的虚拟空间(比如论坛、聊天工具等)中交流时使用的特殊语言。网络语言由汉字、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等构成,体现了网民不拘一格的个性。模因论以文化进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一种新视角。本文将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规律,并分析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诙谐性、简洁性等特点。创新性表现在网民经常忽视传统语法的规则,创造出很多新的网络词语,具体表现为构词上的随意搭配,比如“洗具”(喜剧)、“神马”(什么)、“亚历山大”(压力山大)等;在句式上,句子成分的顺序有时也被改变,比如“好滴说”、“我走先”等。这些新生的网络词语和句式,让刚读到的人难以明白,但往往因其生动地表达了某种大众情感,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诙谐性指网络语言的诙谐幽默、个性十足。这一方面增加了网络交际的乐趣,另一方面使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例如“顶”、“楼上”、“沙发”这些在网络论坛的常用语。另外,网络交际者经常标新立异地用一些错别字来搞怪,起到娱乐大众的效果。比如称呼楼主为“楼猪”,将睡觉说成“水饺”等。简洁性指的是,人们在用网络语言交流时,会优先使用简洁、直观、易懂的语言,比如网络符号表情,栩栩如生地表达某种情绪,让人印象深刻,易于记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也提高了它自身传播的效率,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分类
1. 谐音类:例如“蒜你狠”(算你狠)、“闹太套”(英文not at all)、“886”(拜拜了)等,这些词汇模仿中英文或数字的发音,显得幽默生动。2. 首字母缩写类:如“LZ”(楼主)、“SF”(沙发,意为论坛中第一个回帖所占的位置)、BS(鄙视)等。3. 语码混合类:如“I服了 U”(我服了你)、“吃饭 ing”(正在吃饭)、“me 2”(我也一样),这类词语利用中英文语音的搭配、文字与数字的组合,朗朗上口。4. 符号表情类:这类由符号组成直观的表情图像,栩栩如生。例如“T_T”(指流眼泪)、O(∩_∩)O(指很开心的样子)等。
三、模因论简述
“模因”(meme)这一概念是由倡导新达尔文主义的学者道京斯1976年提出的。根据道京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都属于模因。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模因是否能够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诚性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就语言而言,人们也是通过模仿学到了各种语言,语言也经过人们的使用和模仿得到不断复制和传递。从这个角度分析,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存在于语言中。人们使用的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模因论认为新的语言、即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并被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染”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能称为模因。停留时间越长,感化受体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expression):指和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他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主要的表达方式有话语、篇章、图片及行为。(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具备看得见的媒介物,它们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这四个阶段在网络交际中得以顺利进行,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语言模因的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也正是网络语言快速发展的保证。
模因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因此将其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指的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一个时期内被广泛模仿复制并继续发展的模因。与之相反,那些没有被模仿复制成功、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不再使用的模因,就是弱势模因。
四、 试析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
下面以词汇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网络语言词汇具有广泛性、趣味性,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网络新词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必要的。如何教授网络新词语,也就成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任务。汉语学习者有年龄、母语、学习目的、现有水平的差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能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在教授网络语言词汇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分层次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将学习者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即初、中、高级。在初級阶段应该加强基本词汇的教学。初级学习者刚刚接触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量不多,应从常用词入手,逐步培养学习者认读和书写汉字的能力。所以在初级阶段教学中不宜引入网络语言词汇。中级学习者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汉语教材中的一些词汇往往较陈旧,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引入一些网络语言词汇,增加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对于高级学习者,他们已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状况,帮助他们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引入网络词语,讲解其用法及文化背景,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2.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了解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目前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体有这几类:到中国旅游、来中国学习、研究中国文化、进行商务活动等。学习时间上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教师在选取网络语言词汇时,要分析比较汉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网络语言词汇加入教学活动中。同时,网络语言词汇也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应选择那些符合基本构词法的、实用性强的词汇,即强势模因,避免选择那些过于随意、即将被淘汰的网络语言词汇,即弱势模因。
3.利用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教学
在中级阶段的精读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增加一些学生生活中急需的网络用语,比如网购、微信或QQ聊天时的常用语。在高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大量引进网络语言词汇。这一阶段的留学生接受新词的能力较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接触也较多。教授网络语言新词,有助于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有的学校可以开设网络语言选修课,讲解网络用语的构词法、句式及文化背景等,同时选取大量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实际运用。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语言随之出现并对人们的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用模因论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探寻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同时,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讲授网络语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本文探讨了网络语言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总结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为网络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4]齐阳阳. 网络语言词汇的模因分析[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谢朝群,陈新仁.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语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5BYY005。
作者简介:张宁,女,1978年11月生人,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孙宏亮,男,1981年9月生人,大连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