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改委:物价温和上涨可以承受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撰文提出,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阶段,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不仅是难以避免的,也应是可以承受的。 他同时强调,要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物价总水平趋于回落的背景下,高层对通胀水平的容忍度或将有所放宽,给未来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供空间。
在他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将长期面临“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二是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劳动力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等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
——上海证券报
财政部:今年财政政策着重把握四方面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首届岭南论坛上表示,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有重点地进行调整和改革,着重把握完善结构性减税、增加居民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并适时调整政策的力度与节奏,进行微调、适调。
他表示,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包括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减少微型企业税负,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半征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依法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等。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 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保持较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四是将继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中国证券报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三重压力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在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正值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三重压力。
首先是产业升级受外部打压增多。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且产业政策也成为了贸易摩擦中各国的关注焦点。其次是出口环境趋紧。当前国际市场表现低迷,需求不振。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中,欧盟区内两大主要国家法国和德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欧盟区内制造业呈现出萎缩趋势,一季度的经济发展可能步入衰退。而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压力,与中国多元化的策略也有冲突。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更易出现。 第三是国际战略压力加大。
——新华网
央行: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2年第一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经济增长平稳,物价有所回落;欧债危机有所缓解,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会议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网
李迅雷:调整转型中国经济增长中枢将下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8.1%,增幅连续第五个季度下降。对此,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虽然经济下滑速度超出预期,但此前大家已经意识到,在经济软着陆期间,经济增速肯定会下滑,而一季度经济增速仍然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7.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仍处于正常轨道上。
对于今年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大部分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一季度经济下滑并不要过分悲观看待。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尽管8.1%的GDP增速低于预期,但3月份全国发电量完成2867.29亿千瓦时,创去年10月份以来新高。此外,3月份工业增加值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超重工业,表明终端需求企稳,且3月份新增信贷超1万亿元,房贷增加显示货币政策中性偏暖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
巴曙松:三季度中国经济将触底回升
“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处在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将触底回升。”近日在由东方财富网、杭州市金融办等举办的中国力量——中国资本市场高峰巡回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预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还会惯性回落,但在三季度将会止跌回升。
巴曙松认为,今年3季度左右,中国经济将开始触底反弹,逐步温和增长。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后,经济增速也逐渐回落,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从目前趋势来看,今年二三季度应该算是这一轮经济回到常态化的时期。
——钱江晚报
张立群:外需不足 出口环境面临不确定性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下滑在一季度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对此,不少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出口下滑较为出乎意料,这也体现出未来出口可能仍会处于一个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坦言,在一季度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中,比较出乎意料的是进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这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尽管美国经济有向好迹象,日本震后重建已经启动,但出口环境依然不乐观。这说明我们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国外需求,所以对外贸环境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对外部可能带来的冲击要有充分准备。”
——中国经济信息网
刘煜辉:内需减弱 未来物价上行压力难持续
虽然内需与出口增长动力减退,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也将减小物价上行的压力。尽管一季度CPI涨幅不小,但将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依然有把握实现。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面临软着陆的大背景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下降将会对原油等国际资源价格形成负向“拖累”,而美欧经济复苏速度也不会加快,因此国际油价这一价格关键变量不会出现失控性上涨。而油价又和农产品价格环环相扣,只要油价不出现飙升,同时不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年内中国农产品价格就不会持续上行。
——新华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撰文提出,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阶段,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不仅是难以避免的,也应是可以承受的。 他同时强调,要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物价总水平趋于回落的背景下,高层对通胀水平的容忍度或将有所放宽,给未来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供空间。
在他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将长期面临“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二是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劳动力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等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
——上海证券报
财政部:今年财政政策着重把握四方面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首届岭南论坛上表示,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有重点地进行调整和改革,着重把握完善结构性减税、增加居民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并适时调整政策的力度与节奏,进行微调、适调。
他表示,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包括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减少微型企业税负,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半征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依法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等。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 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保持较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四是将继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中国证券报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三重压力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在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正值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三重压力。
首先是产业升级受外部打压增多。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且产业政策也成为了贸易摩擦中各国的关注焦点。其次是出口环境趋紧。当前国际市场表现低迷,需求不振。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中,欧盟区内两大主要国家法国和德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欧盟区内制造业呈现出萎缩趋势,一季度的经济发展可能步入衰退。而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压力,与中国多元化的策略也有冲突。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更易出现。 第三是国际战略压力加大。
——新华网
央行: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2年第一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经济增长平稳,物价有所回落;欧债危机有所缓解,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会议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网
李迅雷:调整转型中国经济增长中枢将下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8.1%,增幅连续第五个季度下降。对此,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虽然经济下滑速度超出预期,但此前大家已经意识到,在经济软着陆期间,经济增速肯定会下滑,而一季度经济增速仍然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7.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仍处于正常轨道上。
对于今年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大部分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一季度经济下滑并不要过分悲观看待。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尽管8.1%的GDP增速低于预期,但3月份全国发电量完成2867.29亿千瓦时,创去年10月份以来新高。此外,3月份工业增加值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超重工业,表明终端需求企稳,且3月份新增信贷超1万亿元,房贷增加显示货币政策中性偏暖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
巴曙松:三季度中国经济将触底回升
“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处在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将触底回升。”近日在由东方财富网、杭州市金融办等举办的中国力量——中国资本市场高峰巡回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预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还会惯性回落,但在三季度将会止跌回升。
巴曙松认为,今年3季度左右,中国经济将开始触底反弹,逐步温和增长。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后,经济增速也逐渐回落,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从目前趋势来看,今年二三季度应该算是这一轮经济回到常态化的时期。
——钱江晚报
张立群:外需不足 出口环境面临不确定性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下滑在一季度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对此,不少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出口下滑较为出乎意料,这也体现出未来出口可能仍会处于一个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坦言,在一季度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中,比较出乎意料的是进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这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尽管美国经济有向好迹象,日本震后重建已经启动,但出口环境依然不乐观。这说明我们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国外需求,所以对外贸环境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对外部可能带来的冲击要有充分准备。”
——中国经济信息网
刘煜辉:内需减弱 未来物价上行压力难持续
虽然内需与出口增长动力减退,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也将减小物价上行的压力。尽管一季度CPI涨幅不小,但将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依然有把握实现。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面临软着陆的大背景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下降将会对原油等国际资源价格形成负向“拖累”,而美欧经济复苏速度也不会加快,因此国际油价这一价格关键变量不会出现失控性上涨。而油价又和农产品价格环环相扣,只要油价不出现飙升,同时不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年内中国农产品价格就不会持续上行。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