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汉服复兴运动的主体,两者在同一个主体中相互结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汉服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复兴有利于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碰撞、融合,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添姿增彩。
关键词:大学生;汉服;汉服文化;校园文化
《左传》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其中“华”是美丽的意思,“服章之美”为服饰美丽华采,可见我国的古人认为美丽的服饰为“华”,而当今汉服运动常以此句作为宣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唯有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一个“裸奔”的民族。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思想越来越开放,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了许多,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接受许多不同文化思想。汉服这个消失了几百年的事物,当代大学生在它复兴之时能欣然接受并成为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力军。
一、汉服的复兴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等,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一直延续至明末。汉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它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文明。汉服承载着汉族精神文化内涵,又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说,汉服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服的款式多,几乎囊括了清之前的所有朝代。但是关于究竟哪种款式才能代表汉服一直都有争议。汉服也分为重大场合所穿着的礼服和平常所穿的常服,并非全都是人们脑海中所理解的大袖子、仙气飘飘的模样。以前,人们了解汉服的途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认为影视作品中演员们所着的服装是汉服,但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是影楼装,是商家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产生的,并不是汉服。现在,人们了解汉服的途径逐渐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要将所有历史时期的汉服原封不动地继承,而应该只继承不同历史时期汉服的精华后再进行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汉服历经了千年的时间,许多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古装”已经被淘汰,但是自古留下的许多典籍对于汉服的记载仍然不能全都一味地采用,而是应当用创新的精神去对待。比如说因为时代的发展,商家们改良了汉服,使汉服更加适应社会,从而出现了“汉元素”时装,一种将汉服与时装结合起来的服饰。
在实现汉服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既不能偏激夸大汉服在民族振兴中的作用,也不能妄自菲薄汉服的文化意义。”①汉服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复兴汉服时不可有“大汉族主义”,“不能要求其他民族都回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特性,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汉服只是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有意义的部分之一” ②中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百花齐放”。
复兴汉服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方法。现在大多数的汉服复兴参与者和支持者通过网络的途径来传播汉服文化,这种方式是最便捷而且受益的人群最多,而且不同的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各自的意见,进行汉服文化的交流和切磋。不过复兴汉服时应该注意可以接受汉服文化的人群。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力军,复兴汉服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人群。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详细地介绍有关汉服的知识以及汉服的发展过程,来推动汉服很好地复兴。复兴汉服最重要的是复兴蕴含在汉服中的中华文化。西方一些知名服装品牌在设计服装时会不自觉地融入他们公司的文化内涵。所以,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设计当代汉服服装时可以重点突出汉服文化,使人对汉服文化印象深刻。
现在汉服复兴运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不仅国人对汉服有了更深地了解,就连在国外提到中国的传统服饰时,不少的外国人脑海中都会想到是汉服。卖汉服服装以及有关汉服饰品的商家得到了有效规范,不再是胡乱卖不是汉服的服装;在大学校园或民间,涌现出了不少的汉服社团,举行了有关汉服的活动。2013年有汉服社团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不少的文化名人对汉服进行了大力宣传,创作了有关汉服的歌曲;在婚礼上,一些青年人选择了穿汉服举行汉婚而不是学习西方在教堂里举行婚礼。
二、当代大学生眼中的汉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文化让自己静心,从而了解文化,寻找我们失落的文化。当看到春晚上55个民族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上台,而汉族穿的则是现代时装,当看到日本、韩国的民众在重大的日子会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而汉族只能穿时装,或者是旗袍、唐装。现在时装剪裁的工艺基本上是来自于西方,旗袍、唐装是根据满族的旗装而改良的。旗袍、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但并不是汉族的传统服装。因此,人们开始反思,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汉族的民族服装去了哪里?在这种趋势下,汉服的复兴是必然的,而大学生则是汉服复兴的主体。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汉服的理解,了解他们所认为的汉服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名为《关于当代大学生对汉服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最后总共收到结果733份,遍及全国的大学生,其中不乏汉服复兴者以及对汉服丝毫都不了解的人。
在收到的所有结果中女生对汉服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大一的人数所占较多,趋于年轻化。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只听说过汉服,而且是在网络上偶然看到的,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能够进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不过,他们多数都觉得汉服的复兴很有必要,因为汉服的复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能够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他们在对于怎样复兴汉服、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的问题上认为还是要多宣传,多办活动,提高汉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这样人们才会慢慢接纳吸收汉服。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是一个能够接受多元文化的地方,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地方不断地碰撞、融合。在这里有推崇西方文化之人,也有热爱传统文化之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有不少的大學生都是穿着汉服上台,在百人团当中也有许多的小学生热爱汉服。在第二季其中的一期中,一位同袍着汉服上台比赛,嘉宾康震教授说这是“汉服日常党”。康震教授是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后,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经常着汉服去上课的人。康震教授在另一档节目中看着穿汉服的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感叹“不是他们穿越了,而是我们穿错了。” 大学生既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又在不断地接受21世纪的新型思想教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与现代一直在不断地碰撞、融合。
“长沙大学生穿汉服在太平街抵制过圣诞节”,内容却是大学生穿着影楼装,喊着口号,拿着宣传标语抵制过圣诞节,而像这样的新闻却是层出不穷。虽然现在许多大学生都知道汉服的存在,但是对于汉服的基本形制以及所蕴含的意义都不甚了解。
“汉服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傲视群雄的大国的象征。我们应该重建起这身汉服所代表的世界级的气度、胸襟、抱负和自信。”③基于对汉服了解的缺乏,有些大学生又想制造噱头,所以将影楼装当做汉服,这对于汉服多多少少会有负面的影响。汉服是民族服装,并不是用来制造噱头的工具,现在喜欢汉服的人当中,不乏“秀衣党”,他们将汉服当做用来拍照的影楼装,觉得只是好看,拍完照就丢在一旁不再理会。
对于一个消失已久的东西重回人们的生活,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态度,有接受并推广,有质疑,也有觉得无所谓的。汉服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就很有代表性。
“河南五名大学生推广汉服获百万元投资”,“多地大学生着汉服举办汉服活动”的事件也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有“秀衣党”,更多的是将汉服复兴付诸于实践的人。
在《长江七号》中饰演周小狄的徐娇,如今正在国外念大学,她也是一名汉服复兴者,她穿汉服出席活动,穿汉服环游世界,穿汉服在美国演讲,她用自身的影响力去推广着汉服。
问卷结果中55.53%的大学生在乎汉服的款式蕴意,14.8%的大学生在乎汉服装饰花样,29.6%的大学生在乎汉服的制作工艺。但是不管大学生们在乎的是哪一项,这些都是汉服很重要的东西。
王军是一名美国留学生,同时他也是汉服春晚的发起人。2011年王军同伙伴在网络上发布了第一届汉服春晚,然后建立汉服春晚节目组,制作汉服春晚的网站。2016年,汉服春晚的宣传视频登陆美国时代广场。2011年至2017年,汉服春晚举办了六届。
当然,不仅仅是大学生,也有许多社会人士在为汉服的复兴努力。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就是其中代表,2013年方文山导演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中就融入了汉服元素,将汉服与音乐相结合,将古典与流行相融合。方文山发起并主持了西塘汉服文化周,从2013年到2017年,已经举行了四届。
不管在当代的大学生眼中汉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但是他们的内心中已经有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种子,而且在慢慢生根发芽,但是对于汉服的复兴还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
汉服的回归可以看到传统的回归,汉服在大学生心中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于汉服的态度。
三、汉服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汉服既然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在大学生们当中,就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脱不了关系。
在我们的调查中,71.49%的大学生认为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建设是在文化传承,24.15%在民族精神,4.37%在于其他方面,可见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相当重要。大学生毕业以后就是社会的主力军,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时期的校园时光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校园时光,所以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对于他们进入社会以后有巨大的影响。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他们的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相互冲击的一面,一部分大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什么好,而一部分大学生则处于中间地带。对于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特别是通过汉服来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根据调查所收集的733份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主要以举办文化活动,对其文化活动进行富有渲染力的宣传活动,借此来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江苏师范大学从2012年起就让研究生们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行汉礼,然后授予学位,而且江苏师范大学还在学校中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以此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在精神上充实他们学校的学生。
当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中需要调和,可以互相融合。2015年冬至与圣诞的日期相近,湖南城市学院往来汉服社与英语协会就一起举办了一场冬至与圣诞的狂欢,那是一次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活动结束合影留念后,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从未想到过冬至与圣诞还能如此融合,传统与现代也能如此和谐。
汉服文化不单单只是服饰的继承与发展,看似简单的服饰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而这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汉服这种外在形式来达到人内在的涵养培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倡导健康的校园环境,两者相融合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个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我们可以发挥正面的功效,但反面必须遏制。同样,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汉服的好处在于可以唤醒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加精彩,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而反面则可能是太注重汉服文化,而否定其他的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加单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中庸”,所以凡事要把握一個度,不可太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2]马胜亮:《“服”以载道——汉服的文化内涵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版,第45页
[3]刘筱燕:《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
关键词:大学生;汉服;汉服文化;校园文化
《左传》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其中“华”是美丽的意思,“服章之美”为服饰美丽华采,可见我国的古人认为美丽的服饰为“华”,而当今汉服运动常以此句作为宣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唯有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一个“裸奔”的民族。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思想越来越开放,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了许多,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接受许多不同文化思想。汉服这个消失了几百年的事物,当代大学生在它复兴之时能欣然接受并成为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力军。
一、汉服的复兴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等,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一直延续至明末。汉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它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文明。汉服承载着汉族精神文化内涵,又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说,汉服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服的款式多,几乎囊括了清之前的所有朝代。但是关于究竟哪种款式才能代表汉服一直都有争议。汉服也分为重大场合所穿着的礼服和平常所穿的常服,并非全都是人们脑海中所理解的大袖子、仙气飘飘的模样。以前,人们了解汉服的途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认为影视作品中演员们所着的服装是汉服,但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是影楼装,是商家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产生的,并不是汉服。现在,人们了解汉服的途径逐渐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要将所有历史时期的汉服原封不动地继承,而应该只继承不同历史时期汉服的精华后再进行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汉服历经了千年的时间,许多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古装”已经被淘汰,但是自古留下的许多典籍对于汉服的记载仍然不能全都一味地采用,而是应当用创新的精神去对待。比如说因为时代的发展,商家们改良了汉服,使汉服更加适应社会,从而出现了“汉元素”时装,一种将汉服与时装结合起来的服饰。
在实现汉服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既不能偏激夸大汉服在民族振兴中的作用,也不能妄自菲薄汉服的文化意义。”①汉服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复兴汉服时不可有“大汉族主义”,“不能要求其他民族都回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特性,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汉服只是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有意义的部分之一” ②中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百花齐放”。
复兴汉服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方法。现在大多数的汉服复兴参与者和支持者通过网络的途径来传播汉服文化,这种方式是最便捷而且受益的人群最多,而且不同的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各自的意见,进行汉服文化的交流和切磋。不过复兴汉服时应该注意可以接受汉服文化的人群。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力军,复兴汉服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人群。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详细地介绍有关汉服的知识以及汉服的发展过程,来推动汉服很好地复兴。复兴汉服最重要的是复兴蕴含在汉服中的中华文化。西方一些知名服装品牌在设计服装时会不自觉地融入他们公司的文化内涵。所以,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设计当代汉服服装时可以重点突出汉服文化,使人对汉服文化印象深刻。
现在汉服复兴运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不仅国人对汉服有了更深地了解,就连在国外提到中国的传统服饰时,不少的外国人脑海中都会想到是汉服。卖汉服服装以及有关汉服饰品的商家得到了有效规范,不再是胡乱卖不是汉服的服装;在大学校园或民间,涌现出了不少的汉服社团,举行了有关汉服的活动。2013年有汉服社团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不少的文化名人对汉服进行了大力宣传,创作了有关汉服的歌曲;在婚礼上,一些青年人选择了穿汉服举行汉婚而不是学习西方在教堂里举行婚礼。
二、当代大学生眼中的汉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文化让自己静心,从而了解文化,寻找我们失落的文化。当看到春晚上55个民族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上台,而汉族穿的则是现代时装,当看到日本、韩国的民众在重大的日子会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而汉族只能穿时装,或者是旗袍、唐装。现在时装剪裁的工艺基本上是来自于西方,旗袍、唐装是根据满族的旗装而改良的。旗袍、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但并不是汉族的传统服装。因此,人们开始反思,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汉族的民族服装去了哪里?在这种趋势下,汉服的复兴是必然的,而大学生则是汉服复兴的主体。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汉服的理解,了解他们所认为的汉服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名为《关于当代大学生对汉服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最后总共收到结果733份,遍及全国的大学生,其中不乏汉服复兴者以及对汉服丝毫都不了解的人。
在收到的所有结果中女生对汉服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大一的人数所占较多,趋于年轻化。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只听说过汉服,而且是在网络上偶然看到的,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能够进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不过,他们多数都觉得汉服的复兴很有必要,因为汉服的复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能够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他们在对于怎样复兴汉服、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的问题上认为还是要多宣传,多办活动,提高汉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这样人们才会慢慢接纳吸收汉服。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是一个能够接受多元文化的地方,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地方不断地碰撞、融合。在这里有推崇西方文化之人,也有热爱传统文化之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有不少的大學生都是穿着汉服上台,在百人团当中也有许多的小学生热爱汉服。在第二季其中的一期中,一位同袍着汉服上台比赛,嘉宾康震教授说这是“汉服日常党”。康震教授是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后,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经常着汉服去上课的人。康震教授在另一档节目中看着穿汉服的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感叹“不是他们穿越了,而是我们穿错了。” 大学生既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又在不断地接受21世纪的新型思想教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与现代一直在不断地碰撞、融合。
“长沙大学生穿汉服在太平街抵制过圣诞节”,内容却是大学生穿着影楼装,喊着口号,拿着宣传标语抵制过圣诞节,而像这样的新闻却是层出不穷。虽然现在许多大学生都知道汉服的存在,但是对于汉服的基本形制以及所蕴含的意义都不甚了解。
“汉服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傲视群雄的大国的象征。我们应该重建起这身汉服所代表的世界级的气度、胸襟、抱负和自信。”③基于对汉服了解的缺乏,有些大学生又想制造噱头,所以将影楼装当做汉服,这对于汉服多多少少会有负面的影响。汉服是民族服装,并不是用来制造噱头的工具,现在喜欢汉服的人当中,不乏“秀衣党”,他们将汉服当做用来拍照的影楼装,觉得只是好看,拍完照就丢在一旁不再理会。
对于一个消失已久的东西重回人们的生活,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态度,有接受并推广,有质疑,也有觉得无所谓的。汉服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就很有代表性。
“河南五名大学生推广汉服获百万元投资”,“多地大学生着汉服举办汉服活动”的事件也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有“秀衣党”,更多的是将汉服复兴付诸于实践的人。
在《长江七号》中饰演周小狄的徐娇,如今正在国外念大学,她也是一名汉服复兴者,她穿汉服出席活动,穿汉服环游世界,穿汉服在美国演讲,她用自身的影响力去推广着汉服。
问卷结果中55.53%的大学生在乎汉服的款式蕴意,14.8%的大学生在乎汉服装饰花样,29.6%的大学生在乎汉服的制作工艺。但是不管大学生们在乎的是哪一项,这些都是汉服很重要的东西。
王军是一名美国留学生,同时他也是汉服春晚的发起人。2011年王军同伙伴在网络上发布了第一届汉服春晚,然后建立汉服春晚节目组,制作汉服春晚的网站。2016年,汉服春晚的宣传视频登陆美国时代广场。2011年至2017年,汉服春晚举办了六届。
当然,不仅仅是大学生,也有许多社会人士在为汉服的复兴努力。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就是其中代表,2013年方文山导演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中就融入了汉服元素,将汉服与音乐相结合,将古典与流行相融合。方文山发起并主持了西塘汉服文化周,从2013年到2017年,已经举行了四届。
不管在当代的大学生眼中汉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但是他们的内心中已经有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种子,而且在慢慢生根发芽,但是对于汉服的复兴还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
汉服的回归可以看到传统的回归,汉服在大学生心中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于汉服的态度。
三、汉服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汉服既然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在大学生们当中,就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脱不了关系。
在我们的调查中,71.49%的大学生认为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建设是在文化传承,24.15%在民族精神,4.37%在于其他方面,可见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相当重要。大学生毕业以后就是社会的主力军,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时期的校园时光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校园时光,所以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对于他们进入社会以后有巨大的影响。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他们的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相互冲击的一面,一部分大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什么好,而一部分大学生则处于中间地带。对于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特别是通过汉服来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根据调查所收集的733份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主要以举办文化活动,对其文化活动进行富有渲染力的宣传活动,借此来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江苏师范大学从2012年起就让研究生们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行汉礼,然后授予学位,而且江苏师范大学还在学校中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以此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在精神上充实他们学校的学生。
当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中需要调和,可以互相融合。2015年冬至与圣诞的日期相近,湖南城市学院往来汉服社与英语协会就一起举办了一场冬至与圣诞的狂欢,那是一次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活动结束合影留念后,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从未想到过冬至与圣诞还能如此融合,传统与现代也能如此和谐。
汉服文化不单单只是服饰的继承与发展,看似简单的服饰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而这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汉服这种外在形式来达到人内在的涵养培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倡导健康的校园环境,两者相融合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个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我们可以发挥正面的功效,但反面必须遏制。同样,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汉服的好处在于可以唤醒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加精彩,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而反面则可能是太注重汉服文化,而否定其他的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加单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中庸”,所以凡事要把握一個度,不可太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2]马胜亮:《“服”以载道——汉服的文化内涵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版,第45页
[3]刘筱燕:《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