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以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其报网建设、官方微博、全媒体记者、二维码等数字化发展策略,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报纸与网络媒体融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操作性对策。
关键词:报业转型;数字化;全媒体记者;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74-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融媒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愈演愈烈。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在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内容量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使得其在媒体新闻影响力的竞争中力拔头筹,并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报道方法抢占新闻市场,争夺受众,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纸质媒体面临发行量减少、广告减少以及受众流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报纸媒体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成为报业转型时期业界和学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内大多数报纸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寻求与网络媒体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作为江苏地区都市报的典型代表,《扬子晚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发行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密集覆盖江苏全省,并在江苏周边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每天凌晨同步传版印刷,清晨上市,日发行量保持在180万份左右,并不时突破200万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扬子晚报》以99.2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152位,成为江苏地区唯一上榜平面媒体,也成为江苏唯一连续9年每年都上榜的平面媒体[1]。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报网建设:《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联动策略
纸质媒体的电子化是传统媒体融入网络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打造新闻网站成为纸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早期举措。把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网络,受众上网看网络报纸,这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媒体采用的方法,也是扬子晚报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扬子晚报网是依托《扬子晚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江苏省首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站。自1998年6月创办以来,扬子晚报网以信息量大而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并与全国多家重点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发布的新闻被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大量转载,转载量一直在江苏省名列第一,成为宣传江苏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前《扬子晚报》电子版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往下罗列,2012年起电子版全新改版,改版后电子版清晰地分成A叠、B叠;在版面目录上把报纸的排版扫描,用缩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突出网站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一目了然,提高了点击率和关注度。
纸质媒体在电子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做好网站的同时扩大报纸销量成为报业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比《扬子晚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发现,电子版呈现的内容往往不是报纸的全部内容,读者通过浏览电子版可以阅读到A版的焦点新闻版面,B版的“网罗天下”栏目、文体类报道和副刊等内容。而报纸上有些版面如江苏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些版面在电子版上是没有的,而这些版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精彩的。《扬子晚报》在电子版上呈现了一部分精彩内容,也保留了一部分,读者如果想看这些内容需要去购买纸质报纸,这样报纸的销量就会有所保证。《扬子晚报》在做好纸质内容电子版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新闻社区网站。扬子晚报网除了转载《扬子晚报》纸质版的新闻以及大型门户网站所刊载的重要新闻,更侧重服务性,将其目标定位主要立足于江苏地区,以江苏省内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为主,辅之以教育、时政、民生、活动等栏目,不断扩充内容和信息量,成为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复合型新闻社区网站,引发目标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纸媒和网站都活跃起来,提升了报纸的新闻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二、官方微博:《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报纸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18日,新浪江苏公布了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扬子晚报》微博在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上位居榜首[2]。根据新浪江苏统计,“@扬子晚报”2012年上半年发布微博一万多条,是江苏地区微博发布量唯一过万的媒体,平均每条微博的转评指数接近180,粉丝地区分布涵盖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区,《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呈现出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特点。
《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设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记者”和“专栏版面”等栏目。由于纸质媒体一般版面和栏目众多,把这些栏目的微博发布都罗列到官方微博未免会有些杂乱,而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更好的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2011年,新浪微博和重点合作媒体联手打造了“在线爆料”平台,为纸质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广泛来源。《扬子晚报》的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各媒体官方微博中率先升级为媒体高级版,其“在线爆料”平台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反映给编辑。巨大的微博粉丝数量为《扬子晚报》提供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扬子晚报》的影响力资源。微博编辑也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入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2012年8月台风“海葵”给江浙沪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从8月6日起持续不断地发布关于“海葵”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网民台风动向、政府防台措施以及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等信息。在数量上占优的同时,《扬子晚报》坚持以质量取胜,做大做强官方微博,把广受欢迎变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三、全媒体记者:《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策略
纸质媒体的记者一般可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媒介融合时代纸质媒体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摄影技术或文字功底。报网融合的不断深入对纸媒记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单一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打造全媒体记者,推进报网融合,是《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重要策略。2012年4月28日,《扬子晚报》首推66名全媒体记者,邀请南京大学老师为全媒体记者进行上岗培训,并给每位全媒体记者配备32GiPhone4S手机,同时为相应工作团队配备发稿和编辑视频的专用笔记本等工作设备,确保全媒体记者全天候全媒体发稿,开启了《扬子晚报》的全媒体记者时代。由于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扬子晚报》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全媒体新闻,如2012年5月3日《扬子晚报》封面刊发一条题为“好大一枚‘钻戒’”的图片新闻,内容是太阳出现在圈圈云的边缘时,两者合起来就像一枚巨大的钻戒。这张图片是当日早晨6点左右,《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途经沪宁高速镇江段时,发现东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面包圈”,随着观测位置的变化,“圈圈云”的形状和颜色也有所不同。记者随即拍摄新闻,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图片,在扬子晚报网视频栏目发布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伦敦奥运会期间,《扬子晚报》派出四位全媒体记者赴伦敦报道奥运盛况,在半个月的比赛中《扬子晚报》每天推出16个版面伦敦奥运会特刊《笑傲伦敦》,同时注册官方微博“@伦敦时间”,通过微博即时发布奥运新闻及花絮,与网民进行实时互动。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推出3G版“手机奥运”,手机上网用户只需用手机输入网址或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指尖”即时看奥运。此外,报纸还与网站以及手机报、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充分互动,丰富报道手段,倾力实施了奥运报道的全媒体传播行动。《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新闻,进行视频采访,让《扬子晚报》的新闻通过微博“滚动”起来,依托视频等流媒体“生动”起来,为受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
四、二维码:《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报纸、手机和网络的新兴数字“桥梁”,读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条码扫描软件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轻松阅读观赏报纸的延伸内容。报纸记者采访,一直是文字记者负责撰写稿件,摄影记者负责拍摄图片,展现给读者的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使报纸记者的采访活动实现“升级”,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和声音,写完稿件之后将拍摄的录像剪辑上传报社网络,报社主编根据需要将相关新闻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印刷在稿件旁边,读者在读报的同时用手机观看视频更能够感受新闻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打造文字、摄影和视频合一的全媒体记者,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与视频信息相整合,使得新闻内容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对于一些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重大新闻,《扬子晚报》在新闻边上都会打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新闻的视频信息。2012年高考期间,《扬子晚报》推出了《高三这一年》、《忧与爱》、《考·声》、《我最想》等系列“微电影”高考报道。读者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媒体记者拍摄的高考视频,不仅可以看到各个角度的高考报道文字、图片,而且可以看到视频等,这样报纸内容就“动”了起来,报纸显得更加立体化,信息得以全方位呈现。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趋势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借助手机通过报纸看视频这种方式将指日可待,二维码的使用将是纸质媒体电子化转型的一次“革命”,也是实现报纸与网络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参考文献:
[1] 世界品牌实验室.2012年(第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揭晓[OL].http://brand.icxo.com/htmlnews/2012/06/28/1446368.htm,2012-06-28.
[2] 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出炉[OL].http://jiangsu. sina.com.cn/news/general/2012-07-18/18376980.html,2012-07-18.
[3] 全媒体记者[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99525. htm.
关键词:报业转型;数字化;全媒体记者;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74-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融媒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愈演愈烈。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在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内容量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使得其在媒体新闻影响力的竞争中力拔头筹,并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报道方法抢占新闻市场,争夺受众,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纸质媒体面临发行量减少、广告减少以及受众流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报纸媒体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成为报业转型时期业界和学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内大多数报纸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寻求与网络媒体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作为江苏地区都市报的典型代表,《扬子晚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发行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密集覆盖江苏全省,并在江苏周边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每天凌晨同步传版印刷,清晨上市,日发行量保持在180万份左右,并不时突破200万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扬子晚报》以99.2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152位,成为江苏地区唯一上榜平面媒体,也成为江苏唯一连续9年每年都上榜的平面媒体[1]。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报网建设:《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联动策略
纸质媒体的电子化是传统媒体融入网络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打造新闻网站成为纸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早期举措。把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网络,受众上网看网络报纸,这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媒体采用的方法,也是扬子晚报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扬子晚报网是依托《扬子晚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江苏省首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站。自1998年6月创办以来,扬子晚报网以信息量大而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并与全国多家重点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发布的新闻被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大量转载,转载量一直在江苏省名列第一,成为宣传江苏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前《扬子晚报》电子版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往下罗列,2012年起电子版全新改版,改版后电子版清晰地分成A叠、B叠;在版面目录上把报纸的排版扫描,用缩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突出网站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一目了然,提高了点击率和关注度。
纸质媒体在电子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做好网站的同时扩大报纸销量成为报业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比《扬子晚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发现,电子版呈现的内容往往不是报纸的全部内容,读者通过浏览电子版可以阅读到A版的焦点新闻版面,B版的“网罗天下”栏目、文体类报道和副刊等内容。而报纸上有些版面如江苏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些版面在电子版上是没有的,而这些版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精彩的。《扬子晚报》在电子版上呈现了一部分精彩内容,也保留了一部分,读者如果想看这些内容需要去购买纸质报纸,这样报纸的销量就会有所保证。《扬子晚报》在做好纸质内容电子版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新闻社区网站。扬子晚报网除了转载《扬子晚报》纸质版的新闻以及大型门户网站所刊载的重要新闻,更侧重服务性,将其目标定位主要立足于江苏地区,以江苏省内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为主,辅之以教育、时政、民生、活动等栏目,不断扩充内容和信息量,成为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复合型新闻社区网站,引发目标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纸媒和网站都活跃起来,提升了报纸的新闻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二、官方微博:《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报纸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18日,新浪江苏公布了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扬子晚报》微博在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上位居榜首[2]。根据新浪江苏统计,“@扬子晚报”2012年上半年发布微博一万多条,是江苏地区微博发布量唯一过万的媒体,平均每条微博的转评指数接近180,粉丝地区分布涵盖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区,《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呈现出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特点。
《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设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记者”和“专栏版面”等栏目。由于纸质媒体一般版面和栏目众多,把这些栏目的微博发布都罗列到官方微博未免会有些杂乱,而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更好的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2011年,新浪微博和重点合作媒体联手打造了“在线爆料”平台,为纸质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广泛来源。《扬子晚报》的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各媒体官方微博中率先升级为媒体高级版,其“在线爆料”平台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反映给编辑。巨大的微博粉丝数量为《扬子晚报》提供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扬子晚报》的影响力资源。微博编辑也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入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2012年8月台风“海葵”给江浙沪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从8月6日起持续不断地发布关于“海葵”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网民台风动向、政府防台措施以及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等信息。在数量上占优的同时,《扬子晚报》坚持以质量取胜,做大做强官方微博,把广受欢迎变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三、全媒体记者:《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策略
纸质媒体的记者一般可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媒介融合时代纸质媒体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摄影技术或文字功底。报网融合的不断深入对纸媒记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单一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打造全媒体记者,推进报网融合,是《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重要策略。2012年4月28日,《扬子晚报》首推66名全媒体记者,邀请南京大学老师为全媒体记者进行上岗培训,并给每位全媒体记者配备32GiPhone4S手机,同时为相应工作团队配备发稿和编辑视频的专用笔记本等工作设备,确保全媒体记者全天候全媒体发稿,开启了《扬子晚报》的全媒体记者时代。由于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扬子晚报》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全媒体新闻,如2012年5月3日《扬子晚报》封面刊发一条题为“好大一枚‘钻戒’”的图片新闻,内容是太阳出现在圈圈云的边缘时,两者合起来就像一枚巨大的钻戒。这张图片是当日早晨6点左右,《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途经沪宁高速镇江段时,发现东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面包圈”,随着观测位置的变化,“圈圈云”的形状和颜色也有所不同。记者随即拍摄新闻,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图片,在扬子晚报网视频栏目发布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伦敦奥运会期间,《扬子晚报》派出四位全媒体记者赴伦敦报道奥运盛况,在半个月的比赛中《扬子晚报》每天推出16个版面伦敦奥运会特刊《笑傲伦敦》,同时注册官方微博“@伦敦时间”,通过微博即时发布奥运新闻及花絮,与网民进行实时互动。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推出3G版“手机奥运”,手机上网用户只需用手机输入网址或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指尖”即时看奥运。此外,报纸还与网站以及手机报、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充分互动,丰富报道手段,倾力实施了奥运报道的全媒体传播行动。《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新闻,进行视频采访,让《扬子晚报》的新闻通过微博“滚动”起来,依托视频等流媒体“生动”起来,为受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
四、二维码:《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报纸、手机和网络的新兴数字“桥梁”,读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条码扫描软件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轻松阅读观赏报纸的延伸内容。报纸记者采访,一直是文字记者负责撰写稿件,摄影记者负责拍摄图片,展现给读者的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使报纸记者的采访活动实现“升级”,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和声音,写完稿件之后将拍摄的录像剪辑上传报社网络,报社主编根据需要将相关新闻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印刷在稿件旁边,读者在读报的同时用手机观看视频更能够感受新闻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打造文字、摄影和视频合一的全媒体记者,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与视频信息相整合,使得新闻内容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对于一些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重大新闻,《扬子晚报》在新闻边上都会打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新闻的视频信息。2012年高考期间,《扬子晚报》推出了《高三这一年》、《忧与爱》、《考·声》、《我最想》等系列“微电影”高考报道。读者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媒体记者拍摄的高考视频,不仅可以看到各个角度的高考报道文字、图片,而且可以看到视频等,这样报纸内容就“动”了起来,报纸显得更加立体化,信息得以全方位呈现。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趋势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借助手机通过报纸看视频这种方式将指日可待,二维码的使用将是纸质媒体电子化转型的一次“革命”,也是实现报纸与网络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参考文献:
[1] 世界品牌实验室.2012年(第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揭晓[OL].http://brand.icxo.com/htmlnews/2012/06/28/1446368.htm,2012-06-28.
[2] 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出炉[OL].http://jiangsu. sina.com.cn/news/general/2012-07-18/18376980.html,2012-07-18.
[3] 全媒体记者[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99525. htm.